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雨集第一冊 叁 辨法法性論講記▪P12

  ..續本文上一頁時時將體見的境地,在一切事上去體驗。一方面,深修定慧,定中證到真見道的境界,一切相又不現了。等到從定起來,一切相又現了,把那個體驗到的境界,了解一切如幻如化,隨時在平常日用中去體會,一切修道所斷的煩惱,漸漸的消除。 [P265]

  

  這裏舉一譬喻:如天上月,有時見月跑得很快,這是錯亂、虛妄、顛倒的。經慢慢的觀察,集中眼光去看,久而久之了解了,原來是烏雲在動而月沒動,這是見解的正確。雖知道了雲動而月不動的真相,但如果不經意的以眼望去,月亮還是在動的。要經過不斷的訓練,久而久之,才能一望而知,月並沒有動。這可以譬說,能取、所取,能诠、所诠,虛妄分別相現,真見道時一切不現前了。雖體證了,但一出真見道,一切相又現,雖能知一切如幻如化,與從前的認識不完全相同,但到底還要現起妄相。這如心裏明知月沒有動,可是眼見月在動一樣。這必須把那證悟到的,畢竟空的境地,在平常日用中去,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種種境界上去曆練,到了念念常證真理,幻空不二,斷盡一切煩惱,那就成佛了。從前達摩所開示的,『一、理入;二、行入』,理入是證入法性;證悟後,要在一切行爲中去修,就是行入。西藏所傳的大手印,我見到的,也是先發悟,悟入了法性後,說明遇到苦怎麼樣?遇到樂,又怎樣?病時怎麼樣?甚至死時怎麼樣?得意和失意時怎麼樣?總之,在人生一切經 [P266] 驗中,處處以此悟入的境地去曆練。所以見道以後的修行是隨念前所行境,就是修道。修道位的修,要數數修,不斷的修習,以到達究竟。

  

  修道位所修的,「菩提分所攝」。菩提分,是叁十七菩提分。菩提譯義爲覺,分是條件,就是因素。要成就大覺,就要具備這些支分。菩提分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分,這都是完成大覺所要修的事。叁十七菩提分是通于小乘的,大乘法也有叁十七菩提分,主要是六或十波羅蜜多,種種叁摩地,陀羅尼,一切修行法門;爲了圓滿究竟的大菩提,所以這所修的,都是菩提分所攝的。十地經等說『十地菩薩修十波羅蜜多』,就是此義。在還沒證悟以前,也是修菩提分的。依大乘經說:證悟以後,才是真正的波羅蜜多;證悟以前,叫遠波羅蜜多,相似波羅蜜多,因爲都是有漏的,還不能與法性相應的。證悟以後,無漏的,與法性相應的行,才是真正的菩提分所攝。依上來所說,可說依處是資糧位,抉擇是加行位,觸證是見道位,隨念是修道位。 [P267]

  

  

  (6)到達自性 悟達彼自性,謂真如無垢,一切唯真如;顯現彼即是,轉依圓成實。

  

  這五句,最後「悟」入到「達彼自性」,就是成佛的究竟位。悟是或淺或深的,這裏所說的悟,是成佛時的徹悟通達。自性,與平常所說無自性不同,這是勝義自性,是智慧所體悟的究竟真實。自性,或譯本性,是本來如是的體性。衆生、凡夫所見到的一切法,直覺到是這樣的,以爲這是一切法的真相,不知這是虛妄分別所現,如執爲真實如此,那是顛倒的,錯誤的自性。這種妄執自性,是畢竟不可得的;遍計所執自性,非徹底破除不可的。一切虛妄執著所顯的一切法本性,禅宗稱之爲本來面目的,是一切法的如實相,也名爲自性,就是勝義自性。

  

  證悟通達一切法的自性,就是「真如無垢」,就是離染的真如。世俗學者,有些學佛者,對于真如自性,每想象爲萬有以外的,或萬有之內的本體,意解爲一實體。佛法所說的自性,是從一一法的自性,推究到、體悟到一一法的本體, [P268] 這就是勝義自性。所以勝義自性,不是在一切法以外的,也不是在一切法內部或底裏,另有一微妙不可思議的自性,而是一一法的真相。如眼識有眼識自性,耳識有耳識自性,……,依世俗所見的不同特性而立。現象界的一一自性,都是唯心所現的,觀一切法虛妄,通達一一法無所得,體悟一切法(勝義);從一一法上推究到究竟處,超越了能取、所取,能诠、所诠,到達的勝義,是一一法的本性,勝義法性的體悟,名爲『自內所證』,就是內證的一切法性,而不是在一一法外的什麼。觀一一法不可得,一切法相都不見了,稱此自內所證的爲『真如』(法性),因爲虛妄相沒有了,一切法無二無別,平等平等,所以名爲真如。這不能想爲萬法以外或萬法以內有個實體,再從這個生起一切;佛法是不說從自性生起一切的。無論唯識或中觀,但說一切法真如、法性,無二無別,卻不能想象爲一,因多與一,都是相對的,沒有差別的多,一也不可說。佛法中常說不二、無二,怕衆生聽了會誤解,所以很少是一的。

  

  真如是一一法本性,衆生爲什麼不得悟入?衆生在生死中,虛妄分別,煩惱 [P269] 、業、苦,流轉不息。真如沒有離一切法,因無始以來爲無明所蒙蔽,如明鏡面有灰塵在;或如虛空本來明淨,而現有烏雲一樣,所見的雖還是虛空,但不見明淨的,而是那麼陰沈沈地晦暗,所以經說『客塵所染』,這就是有垢。其實,真如不會有垢的,可是衆生有垢,爲客塵所障,妄相現而真相不現罷了!爲無明所障,名世俗谛。在梵文裏,世俗有覆蔽的意義,所以說:『無明覆真故世俗』。

  

  當真見道時,一切虛妄相不現前,體證到一切法清淨真如,但雜染沒有消盡,出觀時種種虛妄相又現。經修道位修習,虛妄漸漸消融,漸漸轉化,到二障永盡,雜染徹底消失,名爲最清淨法界,也就是真如顯現了最極清淨,這才是真如無垢,唯識學或稱爲『出障圓明』,離雜染障礙,顯出真如的究竟清淨,也就是圓顯一切法的本性──勝義自性。究竟到達佛位,也就是悟達彼自性。在佛的境界中,一切法都是真如現前,所以說「一切唯真如」,再沒有虛妄分別相了。虛妄分別盡淨了,圓滿「顯現彼」真如,這就是「轉依圓成實」。

  

  轉依與圓成實,在唯識學中,是重要的術語。一、轉依,向來說有二種依: [P270] 一、持種依:阿賴耶識爲雜染清淨種子依,爲染淨法所依。無始以來有虛妄雜染種子,顯現虛妄生死,生死不已,又由清淨種子,引起聖道,舍染得淨。轉無始來的虛妄雜染爲真實清淨,都以阿賴耶識爲依,這是約持種依說。二、迷悟依,迷是迷了這個,悟是悟了這個,這就是真如、法性,真如有垢而成爲迷妄,真如無垢而成爲清淨,真如爲迷悟依。約本論說,轉依圓成實,是約迷悟依說的。

  

  轉依所顯的,是圓成實性。圓成實的意義是:圓是圓滿,圓滿是無欠無余,不增不減。成是成就,與一般造作所成的成不同,與中國所說『成者自成也』的意義一樣。實是真實,離虛妄名實。在唯識學的叁性中,第叁名圓成實性。圓成實性在唯識學中,略有二種解說:一、圓成實是畢竟空性,法性,真如,約理性說,而佛果所有的無邊功德等,不屬圓成實性,它名爲清淨依他起性。唐玄奘所譯唯識,多取此義。二、如阿毗達摩大乘經、攝大乘論等,圓成實有四種,即四種清淨。依四清淨說,佛果的一切清淨功德,屬于圓成實性。也就是佛的果德,一切是真如,圓成實所顯。 [P271]

  

  以上法與法性,都以六相來分別解說,以下特說轉依圓成實義。

  

特詳轉依別彰大乘義

   法說

  

  將轉依特別提出來詳細說明。這是著重于大乘的,從證悟真如,初地菩薩以上,到成佛的轉依。法性的意義,雖是重于大乘的,如但約證悟法性來說,也通于二乘的果證。

  

  

  1 總標 由十相悟入,轉依爲無上:入性、物、數取,別、所爲、依住,作意及加行,過患並功德。

  

  先總標,轉依的悟入,有十種相,爲悟入轉依無上方便。十相中,第一相「入性」,入是悟入,入自性就是悟入自性。第二相入「物」,悟入的對象。第叁相入「數取」,梵語補特伽羅,譯義爲數取趣,是衆生的別名。衆生爲什麼又叫數取趣呢?因爲每一衆生,都是無始生死以來,在人、天等五趣中,不 [P272] 斷的生了又生。數是數數,是一次又一次的意思;不斷的受取五趣,所以名數取趣。通俗的說,不但是五趣凡夫,聲聞、緣覺、菩薩、佛聖者,也名數取趣。所以入數取,說明這轉依是屬于誰的。第四相入「別」,別是差別,殊勝的意義。第五相入「所爲」,明爲什麼要悟入轉依。第六相入「依住」,明轉依依住,這一科最重要,是說般若無分別智。第七相入「作意」,是悟入的作意修習。第八相入「加行」,悟入的加行。第九相入「過患」,如不立轉依,有什麼過失。第十相入「功德」,安立轉依,有什麼利益。總標十相,以下再一相一相的詳說。

  

  

  2 別釋

  (一) 悟入自性 其悟入自性:謂客塵諸垢,及與真如性;不現及現義,即無垢真如。

  

  悟入,如上說『悟達彼自性』,悟入的自性究竟是怎麼樣的?上文說過,自性是真如、…

《華雨集第一冊 叁 辨法法性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