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經法界的轉依;這是「諸佛」與諸大「菩薩衆」的真如性轉依。上面說過,證得涅槃的,有叁乘差別。聲聞與緣覺聖者,是沒有淨土的;淨土是佛菩薩乘的特法。二乘人的修行,著重在斷煩惱,得解脫,專于自己身心的義利,不大注意外界,也沒有要使外界清淨的動機,所以不發願,功德少,到了證得聲聞、緣覺的聖果,是沒有淨土的。釋迦佛在世的時候,諸大阿羅漢所見的世界,是雜染的穢土,如維摩诘經裏,舍利弗尊者說:他所見到的,釋迦牟尼佛的國土,穢惡充滿,種種荊棘土石,是不清淨的;與凡夫所見到的一樣,所以二乘是沒有淨土的。但諸佛與菩薩,有器世界轉依,就有淨土。佛有究竟淨土,這是不用說的。菩薩到了初 [P282] 地以上,也有一分淨土,因爲到了初地菩薩,是已經證悟真如法性了,無分別智現前;斷除一分不淨,能見到佛的他受用淨土。在佛方面,是他受用淨土;在菩薩方面,是菩薩自身的莊嚴清淨土。所以共器界識,轉雜染世界爲淨土的,是佛與菩薩(那樣的數取趣)。『契經法界』的真如性轉依,也是佛菩薩的。佛與菩薩,都證悟了法界,方便流布的語言文字,在佛菩薩的覺悟境界,是法界等流,圓成實爲性,所以也是真如性轉依。在聲聞、獨覺乘,這些語言文字,終究是虛妄世俗法;所以契經的真如性轉依,也是屬于佛與菩薩的。
「後亦通聲聞,及諸獨覺者」。在叁類轉依的後一種,就是『有情界內識,真如性轉依』。這是說,可通于聲聞、獨覺,當然佛菩薩也在其內。聲聞、獨覺,可以說內識得到了轉依的。聲聞與獨覺,能解脫生死,有這真正的般若現前,依唯識宗說:聲聞與獨覺,有生空智,通達我空真如,生空無漏智現前,有漏識不起,悟入法性。我們的心識,圓滿轉依,真如性顯現,聲聞、緣覺,是達不到的,但聲聞與緣覺,未入涅槃以前,有清淨無漏智慧現前,悟入法 [P283] 性,有轉依的意義。等到入般涅槃,有漏身心永滅,所以生死究竟解脫,證涅槃是(生空)真如性顯現,所以有情界內識的真如性轉依,聲聞、獨覺,也是能得到的。如聲聞與獨覺,不能得到內識界的真如轉依,那怎麼能了生死?解脫成涅槃?聲聞、獨覺,是通于這一分涅槃的,所以華嚴經十地品說:八地菩薩時,依無分別智,證得無分別法性,也是聲聞、獨覺所能契入的。
(四) 悟入差別 悟入差別者:謂諸佛菩薩,嚴淨土差別,及得智法身,報身並化身,能普見、教授,自在成差別。
「悟入差別」,是轉依的差別。聲聞有轉依,獨覺也有轉依,佛菩薩也有轉依;菩薩是分證,佛是圓證,佛菩薩所證的轉依,比二乘有什麼差別?差別,是佛菩薩與二乘不同;差別可譯爲殊勝,有特殊超勝的意思。悟入差別,是說佛菩薩的轉依,與二乘不同,比二乘的轉依殊勝得多。佛菩薩轉依,有那些不共二乘呢?一、「謂諸佛菩薩,嚴淨土差別」:佛菩薩淨土的莊嚴,勝過了 [P284] 小乘,這已在上面說過了。二、「及得智法身,報身並化身」:究竟轉依的佛果,有法身、報身、化身叁身(菩薩分得),這是與二乘完全不同的。依此叁身而起妙用:能普見,教授,自在,顯出大乘轉依勝過了二乘。
平常說佛具叁身,法身、報身、化身。唯識宗更嚴密的分別,分報身爲自受用身,他受用身,所以成四身,不過叁身是一般大乘經的通義。本論稱法身爲智法身,經說法身的意義不一,如但約法性爲法身,那是一切衆生本來如此的,也可說人人成就法身的。法身是無彼無此,無差別性,不但佛與佛可共證,一切衆生都可說有這法身。佛(菩薩)圓證的法身,是以無分別智證悟顯現了法性。清淨法性圓滿顯現,是智慧圓證所能得的,就是無垢真如,所以稱爲智法身。經說:『如如,如如智,名爲法身』,就是這樣的法身。約法身無差別,與一切衆生不二,這是如如義;但佛法身是以智而圓滿體現的,非衆生所有,所以佛法身名爲智法身。
報身,約佛來說:菩薩初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積集廣大資糧,六波羅蜜 [P285] 多,四攝,叁昧門,陀羅尼門,修習到究竟圓滿,名爲佛。佛是無邊清淨功德所莊嚴的,是菩薩發心修行所成就的。約這一意義說,名爲報身,報是修所成的,是修得的果報。報身約功德圓滿成就說,所以名圓滿報身。佛的圓滿報身,約佛說,是修行圓滿,佛自受用甚深法樂,名自受用身。但在初地到十地菩薩所見到的佛身,教授甚深法,菩薩從佛而受用法樂,所以又名他受用身。
化身,是適應衆生而起的種種變化身。出現于娑婆穢土的釋迦牟尼佛,在大乘法中,屬于化身。不過化身不一定這樣,名爲隨類化身。應以什麼身化度,佛就化現什麼身。所以所化的身相,不一定是比丘相,不一定是佛相;救度你,化導你,現起各樣的身相出來,受化者也不一定知道是佛。如人在種種危險急難時,在黑暗中因遇到光明而脫險,這光明可能也是佛所化的。有佛化丈六身,如釋迦佛那樣,是凡夫,或小乘根性成熟所見的化身。如十住,十行,十回向菩薩,雖還沒有證悟,不見佛報身,但功德廣大,所見的化身,現天人相,身體高大,或如須彌山。所以化身中,是種種不同的。 [P286]
佛的叁身,與心識的轉依有關。阿賴耶識轉依,就是法身。意識轉依,妙觀察智成身,是報身。化身起種種利他事業,是轉前五識,名成所作事智所現。古代唯識學,也多少有不同的分別。以內識界轉依成智,名智法身、報身、化身。叁身的差別殊勝,是二乘所沒有的。
依叁身而起妙用來說:一、「能普見」,是智法身的作用。普見的意義是:遍一切處,遍一切事,遍一切法,剎那剎那間,無所不知,無所不見。普見也可說普現,念念頓現一切,這是智法身的妙用。約轉識成智說,這就是大圓鏡智,如大圓鏡內,一切一切都影現出來。
二、「教授」,是報身的妙用。佛成報身,在清淨淨土中,教化十地菩薩,所以八識規矩頌說:『十地菩薩所被機』。十地菩薩能見報身佛,報身佛爲十地菩薩說法,教授十地菩薩。佛教授菩薩甚深法,所以菩薩能領受甚深法樂。
叁、「得自在」,化身妙用。現種種身,說種種法,應現什麼身就現什麼 [P287] 身,應說什麼法就說什麼法,一切自在,作種種利濟事業,是化身的妙用。
這樣,得智法身,能普見一切;得報身,能教授十地大菩薩;得化身,能起種種自在事業。佛(菩薩得一分)與二乘的轉依,是完全不同,顯出佛菩薩轉依的殊勝。
(五) 悟入所爲 悟入所爲者:謂宿願差別;宣說大乘法,即所緣差別;十地加行別。
「所爲」,是菩薩修行,到能得究竟轉依,在進修過程中的所作所爲。這是與二乘所爲不同的,主要有叁種差別:一、宿願差別;二、所緣差別;叁、地加行差別。
「宿願差別」:菩薩最初發心時所立的菩提大願,與二乘不同。宿願,經中或稱本願。初發心所發的大願,簡單的說,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具體的說,菩薩發願,要求得究竟圓滿的佛道,要度盡一切衆生。或說:要莊嚴一切國土,見一切佛,聽一切佛說法,修學一切法門,利益一切衆生,圓滿佛所有 [P288] 的一切功德:一切都是遍法界的一切一切。這樣的宿願,與二乘完全不同。二乘專爲己利,急求解脫生死,不爲衆生著想,從沒有成就一切功德的希望。二乘的發心,但求己利,與菩薩初願不同,是宿願差別。
「所緣差別」:二乘聽佛說法,少聞爲足,不求佛說的無量法門。聞法少,思惟、修習也少,聞、思、修慧的所緣法義,都是狹少的。菩薩遍學一切法,遍觀一切法,所謂無量法門誓願學。聽聞,思惟,修習,依一切法爲所緣境,這是菩薩的所緣差別。
「加行差別」:上面說到的加行道,是真見道以前的,暖、頂、忍、世第一法,名爲四加行,這是狹義的加行;約廣義說,從菩薩發心起,所有一切修行,都可名爲加行。不過,這裏所說加行,專約十地菩薩所修的加行。聲聞、獨覺所修的是戒、定、慧──叁無漏學,這戒、定、慧學,也不是圓滿的。菩薩的加行廣大,自初地到十地菩薩,修十波羅蜜多:初地修布施波羅蜜多圓滿,二地修持戒波羅蜜多圓滿,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從方便 [P289] 智別出的,是方便、願、力、智波羅蜜多。菩薩在十地所修的加行,一切都究竟圓滿,顯出大乘加行的特勝。悟入所爲的叁差別,也可說是願大、境大、加行大。
(六) 悟入所依住
(1)標列 悟入所依住,謂由六種相,入無分別智:即悟入所緣,離相、正加行,性相、與勝利,及悟入遍知。
第六相,「悟入所依住」,正說無漏般若,也名無分別智,是能得轉依的樞紐所在。平常學佛者說,不要分別,一念不起,無分別…
《華雨集第一冊 叁 辨法法性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