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雨集第一冊 叁 辨法法性論講記▪P16

  ..續本文上一頁然不是實有的,可不能說是無,因爲不是 [P298] 完全沒有,所以要以修行來滅除他。許,是許可,承認,滅除虛妄分別而得解脫,是佛法所公認的;如虛妄分別什麼也沒有,等于無,那也不用修行了!一般人不太理解,有宗、空宗所論诤的重點所在,所論诤的,重在虛妄分別── 依他起性。空宗以爲,這是畢竟空的;唯識宗說:這不能說是空的,虛妄分別是有的。

  

  爲什麼一定要觀虛妄分別爲有,修有得加行?因爲依虛妄分別有得,才能觀察起「無得加行」。依唯識說:虛妄分別是有的,但從虛妄分別心(心所法)生起時,我們不能了解虛妄分別性是唯識的,現有能取、所取相,而能取、所取似乎心境對立,主觀與客觀對立,這是錯誤的,根本沒有的。能取、所取 ──二取相,是不可得,是空的;這樣的觀察,名無得加行。把初二加行綜合起來,就是有心無境:虛妄分別心是有的,心識現起的心境各別對立的──二取是無的。如辨中邊論說:『虛妄分別有,于此二都無』。修唯識觀,是依虛妄心識,而顯二取是無的,這也如辨中邊論說:『依識有所得,境無所得生』 [P299] ,唯識學是特重虛妄分別有的。一切法中,心爲一切法的主導,爲一切法的中心,無始以來有這虛妄分別心,所以在生死輪回之中,不得解脫。在生死流轉中,起煩惱,造業,受果,都是依妄識──虛妄分別心而有的。虛妄分別心是不能沒有的,沒有就無所謂解脫;但也不是實有,實有是不可滅、不可破的,這是唯識宗所說的幻有。唯識學立虛妄分別心是有,依虛妄分別識,明能取、所取二相現前,心境對立是沒有的。依虛妄分別有,觀能取、所取相無,就是有得加行、無得加行的意義。

  

  「有得無得行」的意義是:虛妄分別是有得,所以心外所取不可得,所取境不可得時,能取心也不可得了。這樣,虛妄分別有得,也就成爲無得了。

  

  「無得有得行」:無得,就是上面的二取都無所得。二取都不可得,不是什麼也沒有了,因二取不可得,顯出的二取空性是有的,這是有得。在唯識觀行過程中,以二取不可得,而有空性在。這是加行,還沒有證悟,但要肯定空性是有的。唯識學立虛妄分別是有(得),這才能安立生死與解脫,才能依妄 [P300] 識有而明二取無。唯識學又立空性是有(得),這才能明有所證得。所以,以唯識宗來看,一切空者是不對的!這也沒有,那也沒有,什麼都是空的,那怎麼安立生死與解脫,何必起修求證!生死與涅槃都不能安立,那就落在斷見。在正修觀行時,觀空性是有的;無所得空是有的,所以名無得有得加行。

  

  唯識說虛妄分別是有,能取、所取的空性是有,所以或稱有宗。這如彌勒菩薩辨中邊論頌說:『虛妄分別有』,先肯定虛妄分別是有的;『于此二都無』,于虛妄分別所現的二取,是不可得的;『此中唯有空』,此虛妄分別心中,唯有空性;『于彼亦有此』,于彼空性中,衆生位上,是有虛妄分別的。虛妄分別及空性是有,是唯識宗的根本見解。說空性是有,就是說真如是有,法性是有,涅槃是可證得的。說虛妄分別心是有,所以生死是有,滅除以後,可以得到解脫。這樣,『故知一切法,非空非不空』。一切法不只是空的,也不只是不空的,這就是中道。『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虛妄分別是有;能取、所取是無;及有故是:虛妄分別心中有空性,空性中有虛妄分別。這樣, [P301] 才契合于佛說的中道。

  

  上來所說的,是悟入無分別智的加行,要得到般若無分別智,要依此修行:有得加行;無得加行;進而有得無得加行;再進而無得有得加行。依這樣的現觀次第,可以證悟真理,無分別智現前。中國的唯識學者,成立五重唯識觀,在唯識經論中,可說從來沒有此說。一切唯識經論,從彌勒,到無著,世親,說到唯識觀,都如本論所說的。

  

(丁) 悟入無分別智性相 悟入于性相,當知由叁種:謂由住法性,依住無二取,離言法性故。第二由無現,二取及言說,根、境、識、器世,悉皆不見故。以是此即明:無所觀、無對,無住、無所現,無了、無依處。無分別智相。如經所宣說:由現一切法,見如虛空故;及一切諸行,見如幻等故。

  

  性是自體,相是相狀或義相。任何存在的,不能有言無實,一定要以相知性,有這樣的相,可知有這樣的法,如說『了別爲性相』,『思量爲性相』, [P302] 就從了別與思量的相,知有了別性、思量性的存在。那末,怎樣理解無分別智的性相呢?約叁種說,因爲無分別智,根本雖是現證的無分別智,但從加行到現證,現證以後,都有無分別的意義,所以無分別智有叁種:加行無分別智,根本無分別智,後得無分別智。

  

  第一種,「由住法性」:無分別智所證悟的,是法性,真如。在說明上,智慧與法性,好像是相對的,智慧是能證的,法性、真如是所證的。這是方便說,爲衆生是不能不這麼說的。衆生界是相對界,語言,思惟,沒有不是相對的;爲衆生說法,也不能不說相對的智與法性。在說明中,好像智慧是智慧,法性是法性,智慧能證真如,然與證悟的意義,這是不親切的。要知道,無分別智不是一般的智慧,一般的智慧是虛妄分別的,是有能見、所見,能知、所知的。無分別智是無分別的,是沒有能所的,換言之,沒有主觀、客觀,能知、所知的對立意義。本論說是『由住法性』,無分別智安住在法性中。住,是安住,有深深契合法性,融然如一的意義。法性是無相的,無能取、所取,無 [P303] 能诠、所诠,真如法性是這樣的;真正的無分別智現前,就安住法性中,也就是這樣的。「依住無二取,離言法性故」,這兩句,應讀爲依住無二取法性,依住離言法性。依住,是依住于法性;無二取是離能取、所取的法性;離言是離能诠、所诠的法性。所以真正無分別智現前,安住在法性中,法性是無二取,離名言,無分別智也是無二取,離名言;法性是這樣,無分別智也是這樣,無二無別。依安住法性,顯示無分別智的性相,這是第一種。

  

  第二、「由無現」:無分別智相,由六種相不現來說明。真正的無分別智現前,有六種相不現,總括了一切法不現,無現就是不現的意思。「二取,及言說,根、境、識、器世,悉皆不見」。這六相不現了,即一切法相不現。二取不現,言說不現,如上依住法性所說,法性離能取、所取──二取,離能诠、所诠,所以無分別智現前,這二種相是不現起的。下面四種是:無根、無境、無識、無器世界相。一般的心識活動,一定有叁方面:有根、有境、有識。例如以眼見來說,一定有眼根,眼根不壞。依佛法說,在眼睛瞳人內,有一種 [P304] 很微細,很精妙的物質,名爲淨色根,近于現代所說的視神經;依此而能見的,名爲眼根。眼根見色,一定有青、黃、赤、白、長的、短的、圓的、方的色境,爲眼根所取(境相影現在眼瞳人中)。如沒有境界,眼根無所取,也就不會見了。眼根是生理作用,色境似乎是在外面的對象,依眼見色而引起眼識的了別,是心理的作用。根、境、識這叁種互相交涉,才能成爲認識,所以說:(根、境)二和生識,(根、境、識)叁和合觸,這是一般人的認識。無分別智是不是心?上說:說他是心,與一般的心理活動不同;說不是,又好像是心,從修習觀行所引起的,有點近于心。一般的心,是不離根、境、識的作用;但無分別智現前時,根、境、識,都不起作用,不現起根、境、識相。所以,真正的般若現前,決不是見到什麼,聽到什麼,想象到什麼,一切相、一切法不現,唯是安住法性的自證。器世,是我們的依住處,也就是所處的自然環境。我們住在地球上;縮小說,我們住在臺灣;再縮小些,現在住在講堂內。無論如何,總有個依住的器界。但無分別智現前,器界相也不現前,所以說:虛 [P305] 空粉碎,大陸平沈。無分別智現前,真正的證悟,是一切不現,一切法不可得的。

  

  本論所說的無現,六種相不現,是依大乘經所說的,所以頌說:「以是此即明,無所觀、無對,無住、無所現,無了、無依處」。依上面所說的六種無現,即解明了經裏所說的無所觀……無依處。無所觀等六種無,般若經、寶積經等,都有說到。但經說不一定是六無,這可能是經說的詳略不同,或是翻譯者的簡略。本論所說的六種無,配合經說的六種無,這是說:無所觀是二取不現前。沒有所取相,沒有能取相,沒有能觀、所觀,叫無所觀。無對是無言說,一切語言文字,都是相對而立的,如離相對,一切語言文字是不可得的,所以無對是無言說。無住是無根,根不現的意思。心識是依根而起的,似乎依根而住,依根而發生一樣;所以根不現起,經內稱爲無住。無所現是無境,沒有所現的境相。無了是無識,識的定義是了別。無依處是無器世界,器世界是衆生所依住的,所以器世界不現,經中名爲無依處。本論約六種不現:二取、言 [P306] 說、根、境、識、器世不現,解說經中的:無所觀、無對,無住、無所現,無了、無依處。以六種無現,說明無分別智性相。

  

  無分別智的第叁相,是引經說的,如以說:「無分別智相,如經所宣說」。無分別智,主要是證悟法性的證智,但依經立論,有叁種無分別智:一、加行無分別智;二、根本無分別智;叁、後得無…

《華雨集第一冊 叁 辨法法性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