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麼是情界、器界?界是界別,有界限的,彼此差別的。佛法總說二種界:一、有情界,二、器界。有情是有情愛的,有情識的,如人、畜生、天、地獄、餓鬼這五類都是有情界,都是有生命的,有心識作用的。古譯衆生;新譯爲有情,是有心識作用,情愛活動的生命體。有情分五類,名爲五趣,或分六趣(六道),在天、人、地獄、畜生、餓鬼外,更立阿修羅爲一趣。
什麼是器界,器是器皿,是能容受物品的。現在所說的器界,如地球、星球等,是人類等所住的,所以地球等屬于器界。佛法中所說的器界,有無量的大千世界,中千世界,小千世界。一小千世界,有四大部洲,八中洲;我們所住的,是南閻浮洲,屬于器界。簡單說,人類是有情界,動物等也是有情界。山、河、大地、草、木、叢林,這都是器界。器界中,例如我們所住的世界,在地上名五趣雜居地──地獄、畜生、餓鬼、人、天,都是的。向上還有空居 [P215] 的天;人天都有淫欲,所以名爲欲界。欲界以上有色界,無色界,都是天趣。欲界、色界、無色界,總名爲叁界。
論有情,不出于五趣;論器界,不出于叁界(九地)。生死流轉的所依,以人類來說,身心是所依;我們住在這地球、山上、海裏,也是我們的所依。
現在先說器界所依:「器界即爲共」,器世界是共的所依。這地球是誰的?不能說是個人的,是全人類(及畜生等)所共的。或者說,如空氣,如大水,這都是共的。共是共同的,佛法說共業所感,就是大家的業共同所感到的。以唯識來講,是唯心所現的。在我們心識中,現起來的時候,就現有內而身心,外有器界的相,各自各的顯現出來,所以說唯識所現。以人類來說,每人都從自心識中現起這器界相,所現的器界相,在我、你、他間,都有一個共同性:我現起這樣的相,人人都現起這樣的相,器界相現似共同性,不以個人的心識而有所改變,所以被想象爲有一客觀實在的物質世界。成唯識論舉燈光的比喻:在這房子裏點一盞燈,光由此燈放出,一燈放一光;如房內又有一盞燈, [P216] 就又有一光;或有幾十盞燈,幾百盞燈,就放射幾十幾百光明。這幾十、幾百盞的燈光,綜合融和,現出一片光明,這一光明,誰能分出此光彼光呢!而事實上,各各燈放各各燈的光明,雖綜合如一大光明,而仍是屬于各各燈的。如這盞燈熄了,這盞燈的光明就不見了,但大家所見的,還是一片光明,並不因一燈光明的熄滅而不見。這比喻說明了,我們所依住的器世界,器界的存在也是這樣的。心識所現起的器界相,是各人心識所各別顯現的。由于心識所現的器界相,彼此間有共同性,大家都見到同一的器界。見到的是同樣的,好像與我們的心識是沒有關系,其實是我們各各所變現的。是各人各各變現的,那末這個人死了,他所現起的器世界,應該就不見了,可是大家還覺得是同樣的世界。一人死了,多人死了(又有人生了),這地球還是地球,這正如一燈息了,幾盞燈息了,還是見到一大光明一樣。器世界的共,是「如共同所了」。大家所了解的器界,一模一樣,因此這一種所依,稱之謂共。
如以五趣生死來說,五趣有情所見的器世界,不是一致的。你、我、他, [P217] 都是人,人類所見的世界,是一樣的。假使有人所見不同的話,那是病態,器官有病,神經失常,心理變態了。但人以外,還有畜生、餓鬼、天。人類所見的人世界,雖然都是一模一樣,但這個器世界,在餓鬼、天、畜生來看,就與我們有點不一樣了。如我們常見紅花、黃花,多采多姿的花,有些動物,如牛,所見只是灰色的。如牛與牛能互相交換意見,那末,一定以爲這世界是灰色一片了。又如人世界所見到的水,水是人類器界所共的,可是餓鬼所見的,是火焰,膿血。餓鬼不見清水,在人來說是錯了,但餓鬼與餓鬼間,有他們的共同了解,都說是膿血、火焰,怎能說他是顛倒?
魚類所見又不同,魚遊在水裏,正像人在空氣中一樣,若無其事。如人在空氣中,魚遊在水中,也是這樣。魚類住在水中,有對水的不同感覺,這是魚的器界。如果是天的話,所見的是七寶莊嚴,這就大不同了。所以器界被稱爲共,是共業所感,共同所了。但約衆生的類別不同來說,是隨類而所見不同的。 [P218]
有情界有共,複有諸不共:
現在來說有情界所依。「有情界」,「有」是「共」的,也「有」種種「不共」的;共有種種,不共也有種種。例如每個人,都保持個體生命的延續,各各的不同活動,各各的不同思想,都獨立的存在與發展,這是不共的。可是有情與有情,彼此間也有種種關系。如人與人,人與畜生,畜生與畜生,彼此間都有相互關系。這種共同關系,就是共。所以器界──山、河、大地、草、木、叢林,都是共的。以有情界來說,就有共與不共的。成唯識論也說到共與不共,但所說的意義,有些不同。總之,有情所有的個體活動,是不共的;而有情與有情,彼此間結成共同關系,就是共。『有情界有共,複有諸不共』,這二句是總標,下面分別的說明。先說所依有情界的八種共。
托胎生、名言,攝受與治罰,饒益及違害,功德並過失:由更互增上,互爲因故共。
頌中先舉八事,次說共的意義,就是末二句:『由更互增上,互爲因故共 [P219] 』。這是通于八事的,所以先解說後二句。共的意義,是更互增上,及互爲因。什麼是更互增上?增上,是有力的。這個對于那個,能給與一種影響,給與一種力量,這就叫增上。更互是展轉的意義,如你對我,我對你,彼此間能互相給與一種力量,這就是更互增上。什麼是互爲因?增上也可說是因,但約疏遠的說,因是比較親近的。佛法說因果,如甲給予乙以一種力量,能使乙生起,甲就是乙的因;因力,也有相互的關系。由于增上及因的展轉相關,所以形成有情界的共同關系。例如我罵你一句,這句話就是一種力量,刺激了你,使你聽了,立刻臉色變青,有的兩腳亂跳;再不忍,拳一伸,就打起來了。你打我,也許我也打你,結成了彼此間的嚴重關系,可能一直影響下去。不但是人,人與畜生,畜生與畜生,衆生與衆生間,都有一種相互的影響力,所以互相爲因,也互相爲果,這就是共的意義。
八種共中,一、「托胎生」:新生命的開始,叫生。以人來說,是父母和合,父精母血,結合而開始一新生命的活動,名爲生。佛法說衆生有四種生: [P220] 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化生,新生命的開始,全依業力而生起,沒有與其他有情的共同關系。但人及猴、牛等高等動物,都是胎生的;雞鴨等鳥類,是卵生的;其他先生一卵子,經一次、二次的變化,才成爲成蟲,這一類,稱爲濕生。胎、卵、濕生,就依賴其他的有情而生起。
佛法雖說四生,主要爲人類說法,所以以人的胎生來說。一個人要出生,要具備叁方面的事情:要有父親;要有母親;在父母和合,父精母血結合時,另有有情自己的業力引發,識來入胎。這是說,在父精母血正結合的時候,一念識依托而起,成爲一新的生命開始。這樣,胎生要有父、母,要依賴父母間的增上力。所以這樣的生命開始──『托胎生』是有情所依的共事。
二、「名言」,這裏的名言,指我們的語言、文字而說。不管造的文字,怎樣合理,寫的怎樣好看,如只是自己了解,別人都不識,這失去了名言的作用,不能有所表示。如語言的音聲流變,彼此間完全不能了解,也不能成爲語言。要知道,語言也好,文字也好,都成立于人與人間,由于彼此互相了解, [P221] 漸成爲共同承認,共同應用的名言。如語言,一地區有一地區的語言,一時代有一時代的語言,在這同一地區,同一時間中,人與人間所說的,大家習俗相傳,共同承認、了解這句話;你說我也懂,我說你也懂,成爲一種表示意義的語言。語言──名言,是表達我心裏所了解的,覺到什麼,就說出來使你了解。這句話表示的意義,彼此間有共同感,所以能互相溝通感情,傳達種種知識,可見語言──名言是共的。文字也是如此,不是聖人造好一批字,讓大家去使用。文字是漸漸傳出,孳生而日漸增多起來。文字的意義,大家公認了,在人類界應用起來。文字是不斷演變的,字形與意義都在演變中。有時誤寫或誤解了,習俗以訛傳訛,被大家誤認了,還是一樣用。錯就錯了,只要大家公認就得。所以文字──名言,是有情界所共依的。古代文字,都出于人的偶然應用,漸被大衆所接受。近代文明,或新發現一種元素,成立一種事實,都給以一個名詞,後人照著使用,這名詞就爲大家所通用了。總之,名言要彼此間共同了解,承認,這不管中國、外國、古代、現在,都是一樣。名言是成立于有 [P222] 情間的,所以是共的。
叁、「攝受」:這是組織,也是領導。如老師教學,許多學生來跟他學,老師攝受學生,形成師生關系,這就是攝受。在佛法中,老師攝受弟子,是攝受的一種。如家庭,有家長領導,成爲一個家庭。不論人少人多,在社會中,每一社團,都有領導者在攝受。國家,佛教的僧團,都是一樣。這是多數人能集合起來,中間有一種向心力──攝受的力量,使大家能聯結于同一範圍之內。徹底的說起來,畜生間也有攝受的。我…
《華雨集第一冊 叁 辨法法性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