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雨集第一冊 一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偈頌講記▪P2

  ..續本文上一頁再談到成了大樹之後,自有大樹的用處,即是其對于衆生的用處。總結說來,一棵大樹至少有兩種用處:第一是隱蔽用。在太陽大時,天氣燥熱,此即佛法上所說的熱惱;行路的人熱得一身大汗,跑到樹底下休息,這時太陽曬不到,立刻就感到涼爽起來,不再熱惱。這就說明,凡是菩薩到達了大菩薩的階段,以慈悲爲本,一切爲了衆生、救濟衆生,使得大家都能夠脫離苦惱。我們平時都知道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這是特別注重其以悲心來度衆生的意義。其實,任何一位大 [P11] 菩薩都是一樣的,無不是尋聲救苦、遍一切處。凡是任何衆生蒙受其加被、教化乃至感應,都能得到種種利益,使得煩惱得到解脫,痛苦化爲清涼。所以經上說大悲心長在菩提樹上之後,一切衆生,不論是人、天乃至聲聞、緣覺等,都能感受到他的功德利益。譬如平時的求消災等,即是較淺一層的功德;而消除煩惱、消除業障,乃至引導我們使得解脫等,即是深一層的功德。第二,大樹爲衆生之所依止。不論是大鳥、小鳥,都在樹上築窩、休息;其他尚有許多昆蟲與各式各樣的衆生,有的在樹上居住,有的吃它的花粉、果子等。它們隱蔽在樹下,依止在樹上而得到了平安。一切的大菩薩,都是爲衆生所依止,教化衆生、成熟衆生;而衆生則由于依止大菩薩的關系,得到了種種利益。大般若經上說到,因爲世界上有菩薩,所以才有修大乘行、弘揚大乘者;即使是人天福報,也是由菩薩而來。佛出世時,衆生可以供養叁寶,做種種功德;在無佛之世,有許多菩薩,雖然並非現身在佛教之中,但是他們卻能夠以種種身分來領導衆生行菩薩道。我們從經典之中,看到菩薩過去生中的種種本生因緣,而發現他們都是爲衆生之所依 [P12] 止,淺者爲衆生種下了人天福報,深者令他們得解脫乃至成佛。而從另一方面說,由于有菩薩才有佛,若沒有菩薩,則何來成佛者?而亦必須有菩薩,才有聲聞、緣覺。菩薩並非只以大乘法教化衆生;我們常說『法門無量誓願學』,因爲菩薩遇到了小乘根機,便以小乘法來教化他們,所以小乘法也是菩薩所應學的。因菩薩發心,無邊衆生能得到利益;許多大乘經,都贊歎發菩提心、行菩薩行,只要一個人發心,將來對衆生的利益是不可限量的。小乘行者並非沒有功德,但與菩薩相較之下,則差得太多,因爲無邊衆生將依止菩薩,積聚功德而走上解脫成佛之道;所以再多的阿羅漢,還不如有一真發菩提心者。大樹緊那羅王菩薩,正可以大樹來顯現出菩薩利他的功德,就像大樹一樣,不但可使衆生得到清涼、解脫,亦可依其法門修行,所以我們也可稱他的法門爲大樹法門。

  

  「菩薩」的意義,略爲解釋一下。菩薩即是印度語菩提薩埵的簡稱。凡是發勇猛大心,想追求無上大道者,即名爲菩薩,其中包括了慈悲、智慧等等;簡單的說,菩薩即是發心欲上求佛道下化衆生者。平常我們說到四聖、六凡的十法界 [P13] ,其中把菩薩也劃爲一大類。但事實上,菩薩並不屬于特定的一類。就衆生而言,只有六類──地獄、餓鬼、畜生、人、阿修羅、天;各自隨其業緣所感的,都不出于此六類,而菩薩也就示現在此六類衆生之中,或現天、或現人、畜生等。而在小乘法中,小乘的聖人賢人,只屬于人道與天道,在其他各道中是沒有的。菩薩隨其願力于一切衆生道中顯現其身;或現身于鬼趣行菩薩行,或現身于畜生道中行菩薩道……。就種類來說,這位菩薩應是屬于鬼道或旁生道……,但他所修的,卻是菩薩行。如十善業道經中的龍王,本經的緊那羅王便是;這是隨願往生的結果。所以我們可以這麼說:十法界乃是依其功德來劃分,六道則是依其業報所感而成,有人天果報的即生人天,有地獄果報的即生地獄。聲聞、緣覺只能生于人、天二道之中,因此即使他們證到了阿羅漢,在功德上可謂是聖賢了,但在外表上卻永遠是人、天相;大菩薩隨其願力化度衆生,遍攝一切處,不論是善趣、惡趣皆得往生教化衆生,這就是大小乘的不同之處。從這裏,我們可以發現它們在精神上是不同的:大乘重悲心,小乘重自身。譬如有菩薩發願到佛法不興 [P14] 之地,也許就會有人對他說:你到了那裏,供養少了,還要吃種種苦頭,何苦呢?但這卻是大乘的精神,因爲一個好的地方,在你未去之前就已經很好了,那麼即使你去,于衆生又能增添多少利益?所以地藏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即是大乘精神的充分發揮。在大乘經中表現這種精神的地方,真是太多太多。因此菩薩悲心的表現,我們並不能夠以其所現的外相比我們差(如顯現畜生、餓鬼等),或者以其所走的路,種種環境際遇等,在我們眼中看來都不盡理想,我們就懷疑到爲什麼學佛之後環境還是這麼糟?就大乘法來說,這些都是不一定的事,而修行大乘者,應該讓自己到達每一個苦惱的角落,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有大乘法的修行。

  

  現在舉這位大樹緊那羅王菩薩爲例,他是一位音樂神,喜歡歌唱,好比現在的音樂家。衆生中有叁類是特別愛好音樂的:一爲緊那羅,一爲幹闼婆,一爲摩 !7畝羅迦。這部經上說:大樹緊那羅王,特別教化了摩!7畝羅迦。摩!7畝羅迦本來現的是蛇身,而我們知道蛇非常喜歡音樂,尤其是眼鏡蛇,若有人在一旁吹笛子,它 [P15] 往往會隨樂起舞。大樹緊那羅王菩薩,特別攝化衆生、隨順衆生,喜歡聽唱歌的爲他唱歌,喜歡聽琴聲的爲他彈琴;由于衆生多數喜歡音樂,所以大樹緊那羅王菩薩現緊那羅王身,就是爲了適應愛好音樂的衆生,投他們所好,而慢慢地教化了他們。這因爲他所唱的歌曲,並非靡靡之音,而其中也有說法的音聲。阿彌陀佛也有這種方便,在極樂世界化種種鳥,唱起歌來,盡是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衆生聽了就會學習佛法。與阿彌陀佛一樣,大樹緊那羅王也是運用這個方便。

  

  有一次,佛在說法,許多人都來谛聽。魔王爲了擾亂佛法,派了許多魔子及魔女到四城門來唱歌跳舞,于是聽佛說法的人就減少了,都去看他們的歌舞。當時,舍利弗與目犍連,就運用方便善巧,也到城門口去。舍利弗對魔王說:我們也來參加你唱歌跳舞的行列,現在由我來唱,你來跳。于是魔王很高興地跳舞,由舍利弗唱歌。正如大樹緊那羅王菩薩一般,舍利弗在歌聲中,教導大家來學佛,並且還以音聲作爲修行的方法。于是大家都跟著舍利弗、目犍連,回到聽法修 [P16] 行的佛教中來。說到以音聲爲修行的方法,並不奇怪。諸位每天念的南無阿彌陀佛,豈不就是以音聲來作修行的方法嗎?唱華嚴字母,也就是在音聲中起觀行,而就此深入開悟。

  

  這次所講的,並非全部的『大樹緊那羅王菩薩所問經』,而只是其中的少數偈頌。因此,本經的大要,在此先提一下。經中說到:大樹緊那羅王菩薩有微妙的音聲,一方面是用以贊佛,一方面也是爲了啓發衆生信佛的心。有位天冠菩薩聽他唱歌、彈琉璃琴,就問他:您的這些音聲是從何而來呢?是由琴發出,或是由您的手發出?您唱的歌,是由口出或是由心出?于是大樹緊那羅王菩薩就告訴他:這些音聲,非從琴出,因爲琴放在那裏不去動它是不會自己出聲的;也並非從手所出,因爲手的本身也不會發出聲音。我所唱的歌,非從口出也非從心出。一切皆是如幻如化,即起即滅,聲音是無所從來,無所從去,本無自性而畢竟空寂的。從音聲的緣起生滅關系,我們就可以體悟到甚深的無住空義。也不要光看表面,別人喜歡唱歌跳舞,就和他們一起去唱歌跳舞。只是唱唱跳跳,就未免與 [P17] 佛法遠離了!

  

  本經的另一特色,與維摩诘經一樣,彈斥小乘,說小乘不究竟。不要以爲小乘還可以回小向大,若一旦走上了小乘的曲徑,要回到大乘來,不知道要兜上多麼大的圈子,所以還是直捷的修學大乘好。本經記載了一段非常具有意義與啓發性的故事:當緊那羅王菩薩來參加法會的途中,發出了種種的微妙音聲,與會大衆都聽得入神了,有些人坐不住也就跟著節拍跳起舞來,連代表小乘最嚴肅精神的大阿羅漢摩诃迦葉也不例外。天冠菩薩就問他:您是一位耆年長老,怎麼不怕人譏嫌,竟然也像孩子一樣的跟著別人跳起舞來?摩诃迦葉回答說:雖然我已經離欲,對世間的五欲之樂,可以一點都不動心,但聽到了菩薩的微妙音聲,我就不能自主地跟著手舞足蹈起來。由此可見,盡管小乘已經離欲斷惑、了生死,但還是不究竟,聽到了菩薩的微妙音聲,還是會動心的。這正如維摩诘經中的天女散花,當花散到舍利弗的身上,就沾住了,不往地上落下,這是由于他心裏還有所著的緣故。這可以顯出阿羅漢與菩薩的不同,與大乘的特殊精神。 [P18]

  

  再來談到這部經的翻譯。此經有兩個譯本,一爲漢末的月氏叁藏支婁迦谶所譯,經名『伅真陀羅所問如來叁昧經』,叁卷。一爲姚秦的龜茲叁藏鸠摩羅什所譯,名『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四卷。對于鸠摩羅什法師,我們聽得夠熟悉了,所以不再多講。這部經在印度是非常著名的,龍樹、無著、世親諸位大菩薩的論典中,都曾引證過。不過在中國,似乎少有人注意,所以現在選些偈頌來解釋贊揚。

  

  佛演說此經的地方,有二:一、王舍城靈鹫山:與會的諸大菩薩中,有叫天冠菩薩的提出了很多問題,問佛該如何修菩薩行,于是佛對他的每一問題,都以四法來解答。正在這時,靈鹫山突然光明遍照、大地震動,大家都聽到了有微妙的音聲傳來。當時的靈鹫山,本來是五濁惡世的穢土,卻在剎那間,變得淨土一般。天冠菩薩與大衆,就問佛這是怎麼一回事。佛告訴他們:這是大樹緊那羅王菩薩,正由他所住的香山來此地的緣故。香山的地理位置,我們不能得到確切地說明,它是現在的某地方,但大致是在喜馬拉雅山區之中。也有稱作香醉山的, [P19] 這是由于香氣…

《華雨集第一冊 一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偈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