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 [P1]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序
这部『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是十多年前在慧日讲堂讲的。顾法严居士留下了录音;杨梓茗居士把他用文字记录出来;朱斐居士把他刊布在菩提树,又作为菩提树丛书之一。能留下来而再度与大家结法缘,都是几位居士的功德!
我国一向尊重与发扬大乘佛法。大乘法,真是方便多门,门门可以入道。但举要来说,不外三类:有以信乐十方净土精进而入佛道的,是信增上人。有以智慧解悟而入佛道的,是智增上人。有以悲济众生而入佛道的,是悲增上人。众生的根机不一,应机设教,入门的方便,是有多少不同的。然论到圆成佛道的菩提道,信愿,慈悲,智慧,都是不可缺少的。世间决无没有信愿、没有慈悲、没有智慧的菩萨,也决无没有圆成这些功德,而可以成就无上菩提的。所以,应三类机而有三类方便,到底只是初门的方便。真能由初门而深入的,菩提道终归一致 [P2] 。我当时选出『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的部分偈颂,来宣扬菩萨道,也就是重在这同归一致的大菩提道。龙树菩萨有『菩提资粮论』(唐达磨笈多译),所说的内容,比选讲的偈颂更广,而大意也还是相同。希望读到这部讲记的,能信解「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随自己的根性,从不同的方便门入手,更能依同一的菩提大道(路),而趣入一切智海!中华民国六十四年七月十五日,印顺序于妙云兰若。 [P3]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
──民国五十四年夏在台北慧日讲堂讲──
这次选择了『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中的一部分偈颂来讲。由于一般的大乘经,通常都是部帙太大,所以就选择了这部经的部分偈颂。这部经,对于中国佛教徒而言,似乎颇为生疏,但是事实上,在古代,这在大乘经典中是很重要的一部。此经的性质是属于大乘法门,以发菩提心,大乘菩萨修菩萨行乃至成佛为其主题。其性质,与『般若经』、『维摩诘经』的意境相近;除了赞叹佛果的功德之外,尤其注重菩萨修行。
「大树紧那罗王」是一位菩萨的名字,而此经为其所问的。所问,也可说是「说大树紧那罗王经」;也就是以这位菩萨为中心,在佛前宣扬其特有的法门。正如『维摩诘经』,是以维摩诘菩萨为中心的,所以可称为『说维摩诘经』,或 [P4] 『维摩诘菩萨所问经』。这可见此经是以大树紧那罗王菩萨为中心而阐扬大乘法门的经典。
中国佛教徒,多数都知道有一位「大圣紧那罗王菩萨」,但不知道「大树紧那罗王菩萨」。在中国,这位菩萨和灶神差不多,是专门管理厨房的,所以在供养时,也有加称这位菩萨名字的。紧那罗原是护法神之一,而所以传说为灶神那样的性质,是由于中国向来流传着一个故事:有一座寺庙里,遭到了强盗的抢劫骚乱,眼看就要危害了三宝道场,当时寺里的出家人,都想不出退盗之计。就在这时,厨房里一位伙头师傅,拿了一把大铲子出来,一下子就把强盗都赶跑了;之后,这位出家人也不见了踪影。这就是传说中的紧那罗王菩萨,也就因此和厨房结上了关系。其实,佛经中只是大树紧那罗王菩萨。
紧那罗,是印度话,与龙、夜叉等同属于天龙八部。他是诸天的音乐神之一,与干闼婆(如山门里面四大金刚之中,弹琵琶的那一位,就是干闼婆之一)是同一性质;凡是诸天举行法会,都是由他们担任奏乐的工作。为什么称他们为「 [P5] 紧那罗」?紧那罗译成中文则为『疑神』,这是由于他们头上长了角,似人非人,似天非天,有点令人疑惑不定,故名为疑神。紧那罗中的领导者,即是紧那罗王。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大菩萨,现紧那罗王身来领导紧那罗的,即是这位大树紧那罗王。
接着再说明「大树」一名的涵义。以世俗的见解来说,由于紧那罗是音乐神,而自许多经典上,我们可以得知他们是住在森林里;凡是人迹罕至的森林,即是他们的居住之地;由森林中所发出的种种微妙音声,也正与他们的音乐神的性格相合。就佛法的观点来看,凡是菩萨的名字,皆表征其特殊的德性与意义。一位居住在森林之中,以大树为名的菩萨,其功德与地位必然很高。就像法华经上所说到的,佛法的教化就像天上降下的雨水一般,能够普润大地,如雨水的使小草大木,各适如其分的沾其利益。这位大树菩萨,是一位证了无生法忍八地以上的大菩萨,其功德如大树一样。
其次,可由菩萨自身之功德来说。菩萨修行,由初发心修行直到成佛,就好 [P6] 比树的生根,长出树干,发出枝叶,开花结果;就这样长成了一棵菩提大树。经典上每以大树来比喻菩萨修行的功德,如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即曾提到:『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树必须先有根,否则即不能生长。而菩萨修行由初发心到成佛,亦必须有根。大乘佛法的根是什么呢?以大悲心为因的大菩提心,就是大乘法的根本。修大乘行必须先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亦即是大悲心,若是缺乏了大悲心,则任何事物都不能说是大乘,更不必谈成佛了。什么时候有菩提心,大悲心,即是菩萨;而大悲心一旦退失,即非菩萨。
平常我们总以为根先长好了,树才开始生长。但是事实上,根与树的发展是均衡的。根长得愈深,树也就长得愈高;树长得愈大,也就表示根长得愈广;根 [P7] 与树的生长是同时的。所以发菩提心与行菩萨道,也应同时的进行,并非是先把心发好然后再去行。所以菩萨道行得越大,菩提心也就越坚固。
树的根生长在土里,不论好土、坏土、清净的或污秽的土壤里,它都可以生长,但只有两个地方不能生长:若是下面的水太多了,根就不能生长,否则根就要腐烂了;若是下面有火的地方(即是今日所谓的瓦斯),根也无法生长。除了这深水火坑之外,根可以生长于任何地方。佛法之中,以大悲心为主的菩提心根,则是在众生在烦恼之中生长的。若没有众生或是不想度众生,则菩提心根便无从生长。若众生愈苦,烦恼愈多,则正好行大乘法,增长菩提心。所以菩提心根,也有两个地方不能生长──在小乘的声闻、缘觉之中,菩提心的根即不生长。小乘只为自己(这自然与世俗的为己害人不同),只要把自己修好能够了生死即可。二乘就好比深水、火坑,大乘人若一落入此二者之中,菩提心就退失了。所以菩萨不怕起烦恼或造恶业,流转于人间也好,即使堕落于恶道也不怕,但一旦落入小乘的深水火坑里,只为自己,但求如何地能够自在、解脱,只要心里能够 [P8] 得到自在即可,就修行上来说,固然是很有一番程度与功夫了,天翻地覆与我无关,这种修行的境界自然是很了不得的,但是菩提心的根却如何能生得出来?菩萨道却又如何能行得起来?这样,宁可多受生死、多受苦,亦不愿堕入小乘的深水火坑之中;即使小乘将来能够回小向大,亦须兜上一个大圈子了,所以生菩提心的根,必须避免这声闻与缘觉二者。
大乘佛法特别重视空与无二无别的平等。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论是谈到空与智慧或者是慈悲,都不是把自己从众生之中分出来。众生的痛苦与自己的痛苦相关而平等的,这就能引发同体大悲的精神;所以大乘佛法讲慈悲、智慧,注重与众生的平等而无二无别,这也正是大、小乘法的不同之处。所以修学大乘佛法,大家必须先了解的一点,即是我们想要了生死,个人的修持固然重要,但是却不能只顾自己。我们自己想要了生死得到解脱自在,众生亦然;若是一切众生都苦得了不得,而自己的内心却解脱自在,这又有什么意义?必须不放弃众生,与众生息息相关,自他不离,自他一体,如此才是真正的智慧与慈悲,也才是真正的 [P9] 大乘菩萨。也唯有如此,菩提心才能发得出来。所以大树的根若是不深不广,则树就长不大,两者间是有密切相应的关系。
大树一定是有着很大的树干,而这棵菩提树以什么为其树干呢?六度万行即是这棵树的树干;而一切行的根本,即是般若波罗蜜,正如维摩诘经所说到的『大智本行』。摩诃般若与悲行是一切行的根本,若缺乏此二者,其他的也都无法成其为菩萨行了。在般若经里曾经提到过,般若如眼,而其他的功德如盲人,尽管他们皆有其各自的力量,但必须在眼目的引导下才能达到目标。所以说必须是有了般若,一切功德才能够成就,而终能导向菩提;究竟菩提,皆须以般若为本。若就这棵菩提树来说,即是以般若法性为其根本,与六度万行相应。换句话说,不是只要证悟了般若即可;万行固然是由般若来引导,但是万行的功德亦可增长般若,好比树长得越大,树上的枝桠与树叶自然也就越多。初地菩萨虽然也已经证悟了,但毕竟还没有成佛;于是不断进修,种种功德增长了,而般若的证悟也因此而越深;一步步的向前进步,终至成佛的阶段。所以以般若为导,一定要 [P10] 有无边的功德与之相应,而把一切功德综合起来才能达到成佛,究竟圆满。
大树紧那罗王菩萨,虽然还没有成佛,还没有究竟圆满,但他已经是一位八地以上的大菩萨了,如文殊、普贤菩萨,其功德皆已是与佛相近。般若经上说:十地菩萨如佛;正好比十四晚上的月亮,虽然比十五的还差一点,但已经是很相像了,都是光明普照。所以我们可以说,大树紧那罗王菩萨的功德,与佛的圆满菩提树,已是很相接近。
上面谈到的,都是有关于大树如何成长,亦即是菩萨如何修行的问题。接着,…
《华雨集第一册 一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