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雨集第一册 一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P8

  ..续本文上一页世间的慈悲心,所以叫做无量。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修成后,自然无瞋无恨。所以梵天──自称创造世间,为人类之父的宗教,说神是爱,是有相当意义的。

  后一颂解释四无量心。慈,是与乐之意,没有快乐的众生要给予他快乐;希望别人得到安乐的心理,即是慈心。「慈心悉平等」,平等即是舍心。因为众生有好有坏,他们对人的态度,也各有不同,但自己却要以平等心,也即以舍心来对待他们。此处的舍,与布施之舍是不同的。佛法中,舍有二义:一为 [P64] 施舍之舍,二为平等之舍。所以修定之中的舍,是平等之舍。

  「大悲」乃拔苦之义。见众生痛苦,以同情心设法拔除他的痛苦,而没有「疲倦」之感。「随喜名为喜」,见到别人有好事,则心中为他欢喜。众生的心,大多习惯于对人的障碍、嫉妒;即使与自己毫不相干,见别人得到好处,心中还是会不高兴。有的,还要设法去障碍别人的好事,这种习气太强了,所以不容易生起随喜心。随喜,应该是不论就世间或出世间法,见人得到了好处,都要为他欢喜。我们随喜,当然是好事方可随喜,若见人为恶,便不可随喜了。

  因此,四无量心虽然分成四类,但其中仍有它们的共通之处;即是出于对人的同情,能够将自己内心的障碍、嫉妒、瞋恨之心,都慢慢地消除、去掉。慈、悲、喜、舍,与世间法的仁、爱,也是大致相近的。希望别人得到快乐,这是慈;别人痛苦,希望能为他减除,是悲。当然,自己是否有能力做到,这是另一回事,但必须要先有这样的存心才好。别人得到了好处则为他欢喜,这 [P65] 是喜;以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这是舍。一个人若不能以平等心对待人,往往就会产生偏见,对事情不是看得太好,就是太坏,这都是不恰当的。

  小乘法认为这四无量心都是世俗法,所以慈、悲、喜、舍,是不能与真理或证悟相应的;但大乘法却不然了。阿含经上说到三解脱门,是空、无相、无愿解脱;但也有经中加无量心解脱,而成了四解脱门。无量心是能与解脱相应的,有四无量心,则他的私我心越小,慈悲心也就越大,到后来便能达到无自无他,一切平等与真理相应的境界。

  大乘法要修苦行难行,但在菩萨了知一切法皆空不可得中,却要生起慈悲心,把一切众生看成是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子如女……,与自己亲属一般,才能在其中生起慈、悲、喜、舍之心而不觉其苦。这才不致于一方面利益众生,一方面却不断地叫苦。如以利益众生为苦,那是要失坏菩提心的。所以菩萨难行能行,而绝不看成是难的;能以智慧照见一切法空,而发起无缘大悲。见众生在空法中,迷妄、颠倒,因此而感受种种苦难。因此菩萨的悲心,是与 [P66] 空相应的,将一切众生看成与自己是最密切、息息相关的人物,便能够奉行四无量心了。

  若不能以『空』来通达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便很难修行;即使修成了,也只是世间的仁心普洽,爱人如己而已,是不能得解脱的。所以菩萨要悲智均衡,所行要与般若相应。这才是大乘的慈、悲、喜、舍,超乎世间法之上。同样的,如没有慈、悲、喜、舍心,也除掉了菩萨的大行大愿,而单只留下一个「空」的体悟,那就根本不是大乘佛法,只能算是小乘而已。讲大乘空的,把空性看成是最高境界,但事实上,空若不能与慈、悲、喜、舍相应的话,空是与小乘法一样的。因此,大乘经典除了强调不可忘失菩提心与行六波罗蜜多之外,还重视四无量心的修学。

  

  云何得见佛, 见已生信心? 云何彼闻法, 云何除断疑?修行念于佛, 得见世导师。 信心得具足, 闻法已无疑。

  见佛、闻法,是学大乘法之中最重要者;因为如能见佛闻法,便能够日日 [P67] 进步。所以不论修行何种法门,都希望能见佛闻法,生生世世就不会再退堕了。但是要如何方能够「见佛」呢?「修行念于佛,得见世导师」。这是说,要见佛就要念佛。如念南无阿弥陀佛即能往生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念药师佛,便可往生东方净土,见药师佛。念弥勒佛,即是往生兜率,求见弥勒佛。想要见佛,一定要念佛,这是没有问题的。在中国,一向所沿用的是称名念佛的方法。但念佛的重点,是要将佛号放在心底,使其不断地现起。由于众生的心念,太容易驰散,所以就用口里称名,耳听的方法,这和密宗的身、口、意三密相应,原理是一样的。以口称名念佛,是可以的;由于初学者心念容易散乱,所以教他拿数珠念佛,这也是一种方便。

  念佛如何可以见佛?如阿弥陀佛凭他的大愿,可以来接引众生。从一般来说,众生虽然烦恼多,恶业多,但过去生中曾与佛菩萨结过缘的也很多。现在专心念佛,不但是在心识之中,不断熏习了善念;过去生中的善根,也可由此熏发而显现,所以念佛必可见佛,要见佛必须念佛。导师即是佛,由于佛是人 [P68] 天──世间的导师,能够引导众生,走上菩提正路,达到成佛的境界。

  「信心得具足,闻法已无疑」:能见佛,自然就能从佛闻法。闻法时,若是信心具足便可以没有疑惑。一位善疑的人,怕连芝麻般的小事,都不能肯定。若是存有不信的心则问题更大。人与人之间是讲感情的,若某人向来对自己感情好,那么他说什么话,都容易接受;若对一个人没有信心,带有成见,则同样的话,无论他说得再好,都很难接受。

  佛法所说的信,不只是一股狂热的信仰,或者是盲目的信仰。若对佛法一点了解都没有,如何能生起正信?所以要有谦虚的精神,有同情与好感,如此方能分析、了解、认识佛法的真正好处,而虔诚的接受。

  所以听闻佛法,必须出以信心,能够谦虚地承认自己有许多不对的,有许多不知道的事,这才能够容受别人的见解而后接受它。想生生世世见佛,必须以信心念佛,若能不离于佛,则自然能听佛说法了。以信心听法,则能生长出菩提心,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 [P69]

  

  云何福庄严, 云何智庄严, 若定及与慧, 彼云何庄严。庄严福无厌, 学问庄严智, 心寂名为定, 知法名为智。

  前面说了助菩提法的下手处、浅近处,以及如何念佛见佛,现在讲福德与智慧的问题。

  此处偈中先问了福德与智慧,复问定与智慧,这都是学大乘者所应具足之内容。菩萨修行最主要者有二:一、福德庄严,二、智慧庄严。庄严二字有多种意思,我们将佛殿装饰得华丽堂皇,这是庄严;在印度,出战时身披盔甲战袍,也叫庄严;而另一层意思,有『资粮』之义,我们到很远的地方去,准备沿途所需之物品也是庄严。所以福慧庄严,亦可名为福慧资粮,以此做为修行之内容。

  有些人是有福无智,福报相当的大,尤其在天界,福报更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见到,有的人福报大,世间学问也相当好,但是佛法上称之为世俗智慧,因为世间智是有尽的,不论有多少,到头来终会化成乌有。小乘人则 [P70] 专重智慧,心心念念于开悟、了生死、得解脱。阿罗汉之中,也有福报相当大的,但是他们并不修福报。所以小乘的修行,重视戒、定、慧,却没有布施这一项,因此,有证了阿罗汉果者,也是不免生活艰苦,或是生了病连药也得不到的。我常听人说,只要好好修行,自然有人供养,但事实上并不如此,生死已了的阿罗汉,也有得不到饭吃的时候,这便是福报不够的缘故。

  大乘的特质,是重视福慧双修,所以菩萨相都是庄严圆满,没有贫苦的样子。成佛之后,不但有法身,而且有圆满报身,这是由无边功德所庄严的。所以大乘佛法最主要的内容,一为修福,一为修慧。

  尚未深入了解大乘佛法的人,多半由修福开始;而佛法学久了,则往往又偏重于修慧。其实大乘法应该是二者双修,否则便不具足菩萨的气魄与风度。故问:「云何福庄严,云何智庄严」?答复以:「庄严福无厌,学问庄严智」。厌,是满足之义。譬如一个人能将事业越做越大,或是钱越赚越多,但若一旦有了自满的心理,则不是沦于懈怠,便是追求享受,走上了退步的路。菩萨 [P71] 在大乘法的修学福德过程中,若感到自满,则不能够有所进步,不进则退,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修福报不应该有满足的观念,应该想到现生的所以好── 身相圆满,健康、富足、权位、眷属美满等,是由于前生修福而来。因此在有福报的时候,不论是有地位或是金钱,都应该为自己积福,不要任意浪费;防止将福报用到不相干之处,则自然不会走下坡路了。应该想到,既然目前有这样的福报,是来自前生所修,那今生更应该好好广修福德,而应该有不满现实,要求增进的观念。不仅自己要广修布施等,见到别人布施,也应该随喜;若能今生培养福报,来生必然有更好的环境及因缘。譬如现生多帮助人,多接引人,多布施于人等,都可以增长自己的福报;种下善因,来生自然可得善报。所以一个人有了福报,却不可因福报而走错了路,固然这福报是属于他自己的。我们不能说福报不好,而应该说不可将福报错用。福报能好好利用,则是越用越好。这是大小乘的不同之处:小乘人有时觉得有钱的烦恼多,于是便将钱倒入海中,免得麻烦。依大乘说,我们应藉此钱财做更多的善事。所以大乘佛 [P72] 法对于福报,不但是无有厌足,并且还要设法增进福报;高深的尚且要与般若相应,因此福报是越多越好,广大到成就圆满的报身。

  我们的智慧从何而来呢?前面已说过,般若由多闻──学问而得。有些信行人学佛,不一定要广学多闻,平常只是听师父讲些开示,就照着去行。不多研经论,由于他信心具足,精进修习,也能开悟得智慧的。另一种法行人,将佛法说给他听,他还要更深入地去研究、思考,这便是由学问入手。既然二者同样可以开悟,其中究竟有何不…

《华雨集第一册 一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