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雨集第一册 一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P7

  ..续本文上一页向崇尚神道教,由于先已有了这种思想,所以谈到佛法,很自然地就会表露出神佛合一的见解。我们的前生,如一直都是修学外道,有人说佛法,我们或许就不想听,或者把自己原有的一套与它配合起来。这过去的见解与思想的影响,必须将它改正过来。但过去的错误,却往往又影响我们现在的见解。所以对『云何见正直』的问题,回答是「本习正直心」。若是过去所熏习的见解正直,现在即易得正确的见解。所以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有许多外道来听佛说法,佛在度化他们时所感到 [P55] 困难的,是他们长远以来一直是学习外道,思想、要求、希望、见解都是不相同的,所以很难了解佛法。一个人见解很强,如本来信奉耶稣教,后来即使改信佛教,思想上往往不知不觉还会归到神教上去。所以说:要本习正直心。过去的,我们是来不及修改了。但我们现在的思想见解,却会影响到以后,所以我们现在要趁早建立起正见,而不要把佛教的思想搞得神佛不分,否则,不但现在对于佛法的见解不清楚,来生也仍是不清楚。

  不正有两种:一是不信因果、善恶,邪知邪见;二是偏事废理,或偏理废事,久而久之则成了习惯。所以谈到正见,我们必须知道,前生可以影响今生,今生又可以影响来生。要注意使其正确,否则到头来连佛教是怎么回事,都弄不清楚。

  问到:云何作决定,回答是「决定行法施」。经过了正确了解佛法,大小乘的区分,做了抉择之后,而后行法施。此处即表示了,若自己还没有了解,还没有经过抉择而有正确的见解,不要把不正确的法传给别人。应该是自己肯 [P56] 定无疑,才可或多或少地随缘行法布施。

  问:云何分别法,回答说:「随义而修行」,就是要分别法义而修行。对于佛说经教所有的意义,要经过分别,才能了解,其目的则是在于修行。所以佛法里,应该没有为研究而研究这回事。看经、听闻,是文字上的分别、了解。放到修行上,则是观行上的分别。修智慧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修世间慧,这并不能帮助我们降伏或退除烦恼;二是修出世间慧,可以帮助我们降伏烦恼,增长信心,得以解脱生死。但这也是有分别的,如修不净观、数习观或是念佛观,都是由分别观察开始而达到成就,这些都是假想观。而真正般若,则是观一切法空,无自性,不生不灭,由分别到无分别,终而得到般若。

  所以分别并非是由于喜欢分别,其目的是以此做为修行的蓝本。就好比在地图上先把路看好了,才能够一站一站地走下去,否则一跑出大门,便会不知去向。所以要随义而修行,随分别义而后修行。

  以上是将六波罗蜜多简单地说过。而智波罗蜜多之中的修闻增智慧的闻, [P57] 本经以另一偈颂来说。

  云何彼求闻, 云何得多闻, 云何闻而说, 大人云何去?彼恭敬故听, 习近多闻者, 说不为财利, 大人如是去。

  我们一方面要听闻佛法,一方面还要说给人听。第四句的「大人云何去」,大人,指的是菩萨,去,即是行,问菩萨该如何来做这件事?

  「云何彼求闻」?要如何去求听闻呢?「彼恭敬故听」,要以恭敬心来听。又问「云何得多闻」?如何才可以成就多闻呢?「习近多闻者」,必须要亲近多闻之人。亲近多闻之人,必要以恭敬信仰之心,没有具备这两个条件,便不易达到多闻。多闻之人,最好他本身是有修持的,对于他所传授的法门有实际经验的;若没有修持经验,至少对于理论方面,必须要有明确的了解,亲近他,才可以得到利益。若是所亲近的人,本身对于佛法,没有多大的了解,那么任由他说些给自己听,岂能成就正见多闻呢?

  佛法无量无边,有些只提倡某一个法门,这究竟是好或不好呢?好处,是 [P58] 他可以做得严格,做得精,但缺点却是容易因此而产生偏差,对于其他法门不晓得,或反生障碍了。所以一个多闻者,并非是指他博学到如何程度,至少他应该是对佛法有正确而全面的认识。

  佛经之中,有很多是说到修行的方法,由于经中的说法,具有适应性,容易增长人的信仰,而义理却含蓄而并不清晰。所以一部经,若分别由三位法师来讲,其内容可能相差得很远。故西藏人认为,佛经好像是和了水的面粉,可以一下子把它拉成长形,也可把它压成圆形。同样一部金刚经,研究唯识者,可从那里讲到遍计执与依他起;学天台者,又可将它与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相呼应,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所以同样的经文,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见解。比方说到空、智慧,先不去谈论它的道理,而要看事实。若是真能解空、修行于空,并且积极地修善行,那是好的;如当他解空、修空以后,渐渐地对于一切善事都马虎了,那其中必然有问题,他的见解一定是有错误的。越努力修习,为法为人,修集善行能更为积极,这才显出他的空慧是正确的。若只会讲得 [P59] 高妙,到后来变得是非善恶也都混淆不清的话,他在见解上决定是有了问题。

  谈到经论,经的意义含蓄,往往可以作多种解释;而论的意义,却是一定的,很明确的。所以一部经,不能但就唯识或空宗的立场来说明,各宗都可以自宗的论义去说明它。一位多闻者,他是否能说得恰当,是另一个问题,但是由于他有明确的见解,我们亲近他,也就比较不致于模糊不明。但是,不论我们是亲近善知识,或是以研读经论为主,必须出以恭敬心,有恭敬心则容易引生信心,如此方可接受佛法。若没有了恭敬心,则尽管去听闻,总是不容易信受奉行。这好比一块坚硬的石头,想在上面雕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了。若出以恭敬心、信心,则不论是善知识的开示,或是诸大菩萨在论典之中所说,都能够谦虚地接受。所以说:彼恭敬故听。

  佛在世时,佛弟子只要从佛那里听闻即可,但是佛涅槃之后,便无法从佛听闻了。龙树菩萨说到,众生可以从三个地方听闻佛法:一、从佛听闻;二、从佛弟子听闻;三、由经论之中得见,就和听佛说法相似。所以阅读经论,等 [P60] 于听法,也要出以恭敬心。许多佛书封面上,都录有印光大师的警语:『读者必须生感恩心,作难遭想,净手洁案,主敬存诚,如面佛天,如临师保,则无边利益,自可亲得。若肆无忌惮,任意亵渎,及固执管见,妄生毁谤,则罪过弥天,苦报无尽』。这就是劝人恭敬的警语。

  有恭敬心,才能够全神贯注,所见闻得来的话语,才能在心底产生作用。近代因为书本得来容易,所以斜躺着看的也有,卧着看的也有。不以恭敬心看经,则内心中就像是有坚固的东西在那里,不能深入,不容易引生佛法的作用。所以有些人,对佛法听闻得多了,也多少能够了解它,但是在他内心中却从来没有发生过作用,佛法也就感化不了他,与他无关,得不到佛法的利益。假使一个人是有信心、恭敬心的,那就是几句话,也可直接深入到他的心底,使得他的思想与生活产生变化。所以亲近多闻者,其中也包括了诸大菩萨在论典之中所开示的,为我们指出了修行、了解佛法之道路。

  云何闻而说,大人云何去?答以:「说不为财利,大人如是去」。我们对 [P61] 于义理之了解,听与阅读的帮助固然很大,但是讲说的帮助则更大。所以闻、思、修慧,在古代叫做『十法行』。除了自己听闻、读诵、修持之外,还包括了『为他说』,这不但是利益他人,也是增长闻慧的,以世俗的话来说,即是教学相长。一方面是行布施,一方面也是为自己增长知见。但说法是不能够以求财利为目的。在大乘显教中,显然是没有以财利为前提的。密宗常有弟子来求法,师长先要求供养,没有供养,就不肯传法这回事。我想,这并非是师长贪财,目的是要弟子修布施,尊重佛法吧!我们也常遇到,说法之后,弟子供养法师的事。但是一位说法者,却绝不可为供养才说法。从前大陆上,在讲经期间,常常有设禄位等办法,这就是中国佛法衰败的一面。供养,应该是信徒自身发心修功德,而切不可将说法与布施二者,混为一谈。

  释迦佛的时代,出家人外出托钵化食,有时会遇到在家人不肯供养,于是出家人便说微妙的佛法给他听,在家人往往便因此而发心供养。在这种情形下,出家人是拒绝接受的。要布施,等以后再来。因为,不是为了吃而说法,说 [P62] 法是出家人的分内之事。因此听法的人,也不要存有听闻佛法便要供养的心理,这应该视自己的情况而定,有能力则供养,能力不足心生随喜也就可以了。无论那一种宗教,若是以赚钱为目的,即使一时兴旺,也必然衰败无疑,甚而进到毁灭的地步。

  这样,学般若波罗蜜多的,必须以恭敬心多闻,多闻后要肯为人说,「不」计功「利」。依佛法的因果说:我为人说法,令人增长智慧,那么我自然也可得到增长智慧的果报,或在今生,或在来生。「大人如是去」,就是说:菩萨──大人是如此学,一天天这样行去,终有一天能得到大智慧。

  

  云何彼行慈, 云何行大悲, 喜舍悉成就, 云何住梵道?慈心悉平等, 大悲无疲倦, 随喜名为喜, 是能至梵道。

  说了六波罗蜜多,接着说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叫四梵住;这是共世间法。修了四无量心,可以上升梵天,故称「梵道」。

  梵,本为清净之意。四禅天都可称为梵天,因为那里已经离去了五欲及男 [P63] 女的色欲,以世间心修四无量心可以达到四禅天。四无量心是定法,定有四禅、八定;初、二、三、四禅,加上四无色定,是为八定。也有以八定加上四无量心,合称为十二甘露(涅槃解脱)门,修此可以引发真正的智慧而得涅槃解脱。

  经论都谈到了四无量心的修法,但不外是以「定」为基础;有一心不乱的定,然后才能成就这四无量心。修无量心,是由原来的小范围,如父母、子女、兄弟,扩大到遍…

《华雨集第一册 一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