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雨集第一冊 一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偈頌講記▪P8

  ..續本文上一頁世間的慈悲心,所以叫做無量。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修成後,自然無瞋無恨。所以梵天──自稱創造世間,爲人類之父的宗教,說神是愛,是有相當意義的。

  後一頌解釋四無量心。慈,是與樂之意,沒有快樂的衆生要給予他快樂;希望別人得到安樂的心理,即是慈心。「慈心悉平等」,平等即是舍心。因爲衆生有好有壞,他們對人的態度,也各有不同,但自己卻要以平等心,也即以舍心來對待他們。此處的舍,與布施之舍是不同的。佛法中,舍有二義:一爲 [P64] 施舍之舍,二爲平等之舍。所以修定之中的舍,是平等之舍。

  「大悲」乃拔苦之義。見衆生痛苦,以同情心設法拔除他的痛苦,而沒有「疲倦」之感。「隨喜名爲喜」,見到別人有好事,則心中爲他歡喜。衆生的心,大多習慣于對人的障礙、嫉妒;即使與自己毫不相幹,見別人得到好處,心中還是會不高興。有的,還要設法去障礙別人的好事,這種習氣太強了,所以不容易生起隨喜心。隨喜,應該是不論就世間或出世間法,見人得到了好處,都要爲他歡喜。我們隨喜,當然是好事方可隨喜,若見人爲惡,便不可隨喜了。

  因此,四無量心雖然分成四類,但其中仍有它們的共通之處;即是出于對人的同情,能夠將自己內心的障礙、嫉妒、瞋恨之心,都慢慢地消除、去掉。慈、悲、喜、舍,與世間法的仁、愛,也是大致相近的。希望別人得到快樂,這是慈;別人痛苦,希望能爲他減除,是悲。當然,自己是否有能力做到,這是另一回事,但必須要先有這樣的存心才好。別人得到了好處則爲他歡喜,這 [P65] 是喜;以平等心對待一切衆生,這是舍。一個人若不能以平等心對待人,往往就會産生偏見,對事情不是看得太好,就是太壞,這都是不恰當的。

  小乘法認爲這四無量心都是世俗法,所以慈、悲、喜、舍,是不能與真理或證悟相應的;但大乘法卻不然了。阿含經上說到叁解脫門,是空、無相、無願解脫;但也有經中加無量心解脫,而成了四解脫門。無量心是能與解脫相應的,有四無量心,則他的私我心越小,慈悲心也就越大,到後來便能達到無自無他,一切平等與真理相應的境界。

  大乘法要修苦行難行,但在菩薩了知一切法皆空不可得中,卻要生起慈悲心,把一切衆生看成是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子如女……,與自己親屬一般,才能在其中生起慈、悲、喜、舍之心而不覺其苦。這才不致于一方面利益衆生,一方面卻不斷地叫苦。如以利益衆生爲苦,那是要失壞菩提心的。所以菩薩難行能行,而絕不看成是難的;能以智慧照見一切法空,而發起無緣大悲。見衆生在空法中,迷妄、顛倒,因此而感受種種苦難。因此菩薩的悲心,是與 [P66] 空相應的,將一切衆生看成與自己是最密切、息息相關的人物,便能夠奉行四無量心了。

  若不能以『空』來通達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便很難修行;即使修成了,也只是世間的仁心普洽,愛人如己而已,是不能得解脫的。所以菩薩要悲智均衡,所行要與般若相應。這才是大乘的慈、悲、喜、舍,超乎世間法之上。同樣的,如沒有慈、悲、喜、舍心,也除掉了菩薩的大行大願,而單只留下一個「空」的體悟,那就根本不是大乘佛法,只能算是小乘而已。講大乘空的,把空性看成是最高境界,但事實上,空若不能與慈、悲、喜、舍相應的話,空是與小乘法一樣的。因此,大乘經典除了強調不可忘失菩提心與行六波羅蜜多之外,還重視四無量心的修學。

  

  雲何得見佛, 見已生信心? 雲何彼聞法, 雲何除斷疑?修行念于佛, 得見世導師。 信心得具足, 聞法已無疑。

  見佛、聞法,是學大乘法之中最重要者;因爲如能見佛聞法,便能夠日日 [P67] 進步。所以不論修行何種法門,都希望能見佛聞法,生生世世就不會再退墮了。但是要如何方能夠「見佛」呢?「修行念于佛,得見世導師」。這是說,要見佛就要念佛。如念南無阿彌陀佛即能往生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念藥師佛,便可往生東方淨土,見藥師佛。念彌勒佛,即是往生兜率,求見彌勒佛。想要見佛,一定要念佛,這是沒有問題的。在中國,一向所沿用的是稱名念佛的方法。但念佛的重點,是要將佛號放在心底,使其不斷地現起。由于衆生的心念,太容易馳散,所以就用口裏稱名,耳聽的方法,這和密宗的身、口、意叁密相應,原理是一樣的。以口稱名念佛,是可以的;由于初學者心念容易散亂,所以教他拿數珠念佛,這也是一種方便。

  念佛如何可以見佛?如阿彌陀佛憑他的大願,可以來接引衆生。從一般來說,衆生雖然煩惱多,惡業多,但過去生中曾與佛菩薩結過緣的也很多。現在專心念佛,不但是在心識之中,不斷熏習了善念;過去生中的善根,也可由此熏發而顯現,所以念佛必可見佛,要見佛必須念佛。導師即是佛,由于佛是人 [P68] 天──世間的導師,能夠引導衆生,走上菩提正路,達到成佛的境界。

  「信心得具足,聞法已無疑」:能見佛,自然就能從佛聞法。聞法時,若是信心具足便可以沒有疑惑。一位善疑的人,怕連芝麻般的小事,都不能肯定。若是存有不信的心則問題更大。人與人之間是講感情的,若某人向來對自己感情好,那麼他說什麼話,都容易接受;若對一個人沒有信心,帶有成見,則同樣的話,無論他說得再好,都很難接受。

  佛法所說的信,不只是一股狂熱的信仰,或者是盲目的信仰。若對佛法一點了解都沒有,如何能生起正信?所以要有謙虛的精神,有同情與好感,如此方能分析、了解、認識佛法的真正好處,而虔誠的接受。

  所以聽聞佛法,必須出以信心,能夠謙虛地承認自己有許多不對的,有許多不知道的事,這才能夠容受別人的見解而後接受它。想生生世世見佛,必須以信心念佛,若能不離于佛,則自然能聽佛說法了。以信心聽法,則能生長出菩提心,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 [P69]

  

  雲何福莊嚴, 雲何智莊嚴, 若定及與慧, 彼雲何莊嚴。莊嚴福無厭, 學問莊嚴智, 心寂名爲定, 知法名爲智。

  前面說了助菩提法的下手處、淺近處,以及如何念佛見佛,現在講福德與智慧的問題。

  此處偈中先問了福德與智慧,複問定與智慧,這都是學大乘者所應具足之內容。菩薩修行最主要者有二:一、福德莊嚴,二、智慧莊嚴。莊嚴二字有多種意思,我們將佛殿裝飾得華麗堂皇,這是莊嚴;在印度,出戰時身披盔甲戰袍,也叫莊嚴;而另一層意思,有『資糧』之義,我們到很遠的地方去,准備沿途所需之物品也是莊嚴。所以福慧莊嚴,亦可名爲福慧資糧,以此做爲修行之內容。

  有些人是有福無智,福報相當的大,尤其在天界,福報更大。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見到,有的人福報大,世間學問也相當好,但是佛法上稱之爲世俗智慧,因爲世間智是有盡的,不論有多少,到頭來終會化成烏有。小乘人則 [P70] 專重智慧,心心念念于開悟、了生死、得解脫。阿羅漢之中,也有福報相當大的,但是他們並不修福報。所以小乘的修行,重視戒、定、慧,卻沒有布施這一項,因此,有證了阿羅漢果者,也是不免生活艱苦,或是生了病連藥也得不到的。我常聽人說,只要好好修行,自然有人供養,但事實上並不如此,生死已了的阿羅漢,也有得不到飯吃的時候,這便是福報不夠的緣故。

  大乘的特質,是重視福慧雙修,所以菩薩相都是莊嚴圓滿,沒有貧苦的樣子。成佛之後,不但有法身,而且有圓滿報身,這是由無邊功德所莊嚴的。所以大乘佛法最主要的內容,一爲修福,一爲修慧。

  尚未深入了解大乘佛法的人,多半由修福開始;而佛法學久了,則往往又偏重于修慧。其實大乘法應該是二者雙修,否則便不具足菩薩的氣魄與風度。故問:「雲何福莊嚴,雲何智莊嚴」?答複以:「莊嚴福無厭,學問莊嚴智」。厭,是滿足之義。譬如一個人能將事業越做越大,或是錢越賺越多,但若一旦有了自滿的心理,則不是淪于懈怠,便是追求享受,走上了退步的路。菩薩 [P71] 在大乘法的修學福德過程中,若感到自滿,則不能夠有所進步,不進則退,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修福報不應該有滿足的觀念,應該想到現生的所以好── 身相圓滿,健康、富足、權位、眷屬美滿等,是由于前生修福而來。因此在有福報的時候,不論是有地位或是金錢,都應該爲自己積福,不要任意浪費;防止將福報用到不相幹之處,則自然不會走下坡路了。應該想到,既然目前有這樣的福報,是來自前生所修,那今生更應該好好廣修福德,而應該有不滿現實,要求增進的觀念。不僅自己要廣修布施等,見到別人布施,也應該隨喜;若能今生培養福報,來生必然有更好的環境及因緣。譬如現生多幫助人,多接引人,多布施于人等,都可以增長自己的福報;種下善因,來生自然可得善報。所以一個人有了福報,卻不可因福報而走錯了路,固然這福報是屬于他自己的。我們不能說福報不好,而應該說不可將福報錯用。福報能好好利用,則是越用越好。這是大小乘的不同之處:小乘人有時覺得有錢的煩惱多,于是便將錢倒入海中,免得麻煩。依大乘說,我們應藉此錢財做更多的善事。所以大乘佛 [P72] 法對于福報,不但是無有厭足,並且還要設法增進福報;高深的尚且要與般若相應,因此福報是越多越好,廣大到成就圓滿的報身。

  我們的智慧從何而來呢?前面已說過,般若由多聞──學問而得。有些信行人學佛,不一定要廣學多聞,平常只是聽師父講些開示,就照著去行。不多研經論,由于他信心具足,精進修習,也能開悟得智慧的。另一種法行人,將佛法說給他聽,他還要更深入地去研究、思考,這便是由學問入手。既然二者同樣可以開悟,其中究竟有何不…

《華雨集第一冊 一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偈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