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雨集第一册 一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P9

  ..续本文上一页同?如有人要到某个地方去,他坐上车子,由别人将他送到目的地,因此尽管他到达了,但是他对于沿路的风光却是不甚熟悉,因此他引导别人的能力也就差了。这如信行人,佛法中称之为钝根。另一类人,在他起程往某地之前,先要将沿途的地理环境,风俗人情等打听得相当熟悉了,才起程前行。因此,他不但能够自己到达目的地,也能接引教导许多人,使大家都到达目的地。这便如法行人,佛法中称之为利根。原则上,菩萨 [P73] 是法行人,不是急求解脱,而愿长劫修行,所以说学问庄严智。从前大乘佛法盛行的时代,如玄奘大师到印度时的那烂陀寺,以及他回国后,国内的几所大寺里,每天都是讲经说法,无分大小乘,或说修行轨则,或说戒律等,佛法可以说是盛极一时。

  就福报与智慧二者,简单说来,求福报应该是没有满足的时候,而对于现有的福报,不可浪费,并且要设法多多培养。一个有福报的人,不但生活不成问题,并且无论他走到那里,都与众生有缘,别人都愿意帮助他。如此,不论他自己修行或是度化他人,都是一件容易的事。反之,一位没有福报的人,除了必须为生活苦恼外,走到那里,都与众生无缘,并且也遇不到善知识,不但无法度众生,甚至想自己修行都不容易,开悟则是更困难的事,所以大乘法是尊重福德的。

  接着又问:「若定及与慧,彼云何庄严」?则答以「心寂名为定,知法名为智」。不论小乘的定、慧,或是大乘的禅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真正修行求开悟者,皆是不离于此二者。定与慧,是有严格定义的,应将此二者的定 [P74] 义略予解说,由于平常人容易将定误解为慧。前面我们说到禅,要有正知正念,一心不乱。定,是将心安定下来而并非蒙昧;那是一种非常安静的心境,在安静中的心境,是非常明白的。平常众生的心,清楚明白了,会陷于散乱掉举了;一旦安定下来,便会昏沉睡眠。这都不是定,定是一种修行,训练自己,将心安置,寂然不动而却又明了。

  有些人稍微得到一点定的境界,心境朗然清澈,他便以为这就是慧了。不知道任何一种定,内心应该都是明明白白的。有些通俗的说法,认为心静便是定;明白便是慧,这是不大正确的。定、慧是由修习止、观而来,所以我们应该说修止或修观;止成就得定,观成就得慧。以修止达到定,是心无二用,将心制于一境,如此方可得到寂然不动。所以说心寂名为定;这里的寂,并非涅槃寂灭,而是非常地安静明朗。

  智与慧皆须由知法而来。所谓知法,就小乘而言,是知苦、集、灭、道,或者是知十二因缘。大乘法则是当知一切法空性。所以定、慧之定义不同,实 [P75] 际上是由于其修行方法之不同而来,不是因境而不同。现在举个例子说明:刚才我们说到的四谛,其中的灭谛,是慧所悟入的。但我们将心止于灭谛,或是将心止于一切法空性,从心安定不动的意义上说,这仍是定。所以弥勒菩萨说,定与慧,或是有分别影像,或是无分别影像。有分别影像即是有对象的,有分别;如将心念专系于观想佛像,这是有分别影像,得定是定,观察是(假想)慧。无分别影像,即一切法空性,离于一切名相,因此而将其心安定是定,因观而悟入是慧。知有分别、无分别,由观法性而证知,便是胜义慧。所以,一个人本有的知与从观照而得的知,其作用是不同的。

  初学者便是由此下手,久而久之,方能够止观双运,定慧均等。由于止观方法之不同,所以『知法名为智』的境界,自然与定也大不相同了。

  

  云何彼行处, 居住止何相, 彼行处云何, 彼云何修行?彼行法空处, 舍是彼岸句, 彼行住四禅, 修行脱众生。

  此处问了四个问题,接着便是这四个问题的回答。第一句的「云何彼行处 [P76] 」,与第三句的「彼行处云何」看来似乎没有什么不同,但事实上却是不大相同的。前一个『行处』,指所行之处,问行在什么处;后一个『行处』是指修行所安住,所以二者并不相同。

  行菩萨法,应该行于何处?「彼行法空处」,即一切法空,是菩萨之行处。我们的心,行于某一境界,即是心行。法空,是一切法无自性空,而这须由了知一切法如幻如化而得知。所以金刚经上所说到的种种不可得,一切皆由因缘和合而成,如幻生灭,所以生无来处,灭无去处。要说没有,却是现成地,活生生地呈现在眼前;但是认真地追究起来,却又一点实体也不可得。就一个学大乘法的人而言,证悟法空是最高的境界。但在证悟以前,要深刻的了解空性。不但要了解,并且要在心里起观想,在心中推求一切法的实性不可得,现起一切法空性的境义。这就是说,在证悟之前,必要先能够了解空理;由信解空理,而后修观胜解空理,最后乃能证悟。若执持世间之见解,执诸法以为实有,便不能通达大乘法之真义,因为大乘法的根本,是一切法本不生。这譬如 [P77] 众生有眼病,所见到的种种事物都是颠倒、歪曲而不正确的。为了能够正确地修学,便必须先将自己的毛病一点一点地除去,然后才能见到一切法的本相。

  所以,一切法空,必须由证悟方能得到。未证悟的,只是口说,而并不实际知道。因此,要经闻、思、修慧的历程:闻慧是由听闻而后了解佛法,思慧是思惟,修慧则必与定相应。由修观而后深入,才能进入法空性的证悟。所以修学大乘,应该是无时无刻不在修学之中,从闻而思,从思而修,从修而证,无时不行在法空的境界之中。

  证悟,不是廉价的,突然得到的。在证悟之前,在思慧、修慧阶段,就先有些类似的经验。这虽然不是真正地证悟到法空性,但是也有一种相似的境界。有了这种空性的胜解,不论是布施、持戒或是做其他种种事情,内心总会不离于那种胜解空法之中;菩萨的修行,即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越来越向上而深刻。彼行法空处,便是这样的情形。我们看了般若经,便能了解这个问题;那是任何情况、事物,都不离一切皆空的心行。 [P78]

  接着问到「居住止何相」?是问居住处;回答是「舍是彼岸句」。梵文中的『句』字,与轨迹的迹字,意思相近,所以可把它当做『轨则』来解释。彼岸,即是指六波罗蜜多。所以此地之彼岸句,即以六波罗蜜多为其修行之轨则,亦是以此为居住处。此经在这里有个舍字,但另一译本上则无此字。就全体看来,此处的舍字,是不必要的。

  问「彼行处云何」?答以「彼行住四禅」,即是时常安住于四禅之中。我们必须知道,初、二、三、四禅中,最主要的是第四禅,许多殊胜的功德,都在这第四禅发现的。我们切不可将此处的禅,与禅宗的禅混为一谈。四禅的禅,本为静虑之义,其中是定慧兼有的;但此处的慧,是欣上厌下的观慧,不是通向法空之慧。在这四禅中,定与智是互相均等的,所以也就容易启发真正的智慧,了脱生死。

  修行四禅之定,在尚未到达初禅而即将到达时,必须先经历一个境界,这便是未到地定。这时已经是得定了,就定法来说,已经是靠近初禅的边缘了。 [P79] 这好比是我们从乡下到城里去,起先,路途上是一片荒凉的景色。然后,慢慢地开始热闹起来,渐渐有了店铺,于是我们便知道是靠近了城市,但仍未真正的到达。得到了未到地定后,再向上一步,便到达了初禅。不过,四禅的修行,有几点是必须要注意的:得到定后,必须要能够舍掉,若一直耽着于禅悦之中,便不容易进步,有的甚至还会退失。所以得定后,必须作这样的观察,知道这定中仍有许多缺陷,仍然是不彻底的,应该设法求更进一步。有了如此的认识,才能够舍初禅而进入二禅,而后三禅、四禅。现在的世界,真正修行得定的人似乎不多;这不是说修行的人少,有些人的修行经验也是相当不错的。但要得到四禅的境界,却又并不容易。因为四禅之修行,必须要受持戒法,也就是必须离欲。即使想得到初禅,也必须要『离欲、恶不善法』,对于世间的五欲之乐不可贪求,种种吃、喝、衣着或其他享乐,也必须要舍弃,名利更是不可贪恋。否则心在欲念上转,无法到达初禅的境界。第二,不但要能够离欲,还要远离恶不善法,远离欲界的贪、瞋、痴的烦恼。因为人的内心,若生起 [P80] 粗重的或相续的烦恼,混乱、冲动,便不可能安静下来。所以真正修习定法的,除了对五欲乐不要去贪求外,内心还必须要保持相当的宁静、平淡,不随便就冲动、紧张。如此修去,方可能得到成就。四禅之修行,是共世间的。一般世间的人,都是注重贪求,向外追求,总觉得外面的东西才是好的。但是修禅定的人,则会感到外面的东西并没有什么意思,好的全在他自心之中。有了这样的信念,于是他对于外面的一切,能生出厌离之心。能将心向内安住,一切功德便由静中显发出来。经过初、二禅而到达三禅,其轻安与快乐,世间没有任何一种快乐可以与之相比拟。假使我们对定没有这些观念,不舍向外的驰求五欲,想要如何安定,得到如何的境界,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关于四禅之修行,其中内容很多,大致可分成下列几点:真正得到了初禅,还是有寻伺分别的,但它已得到离开了欲界五欲之乐的一种喜乐。二禅的寻伺分别已无,是一种更安静的状态,离去了世间的分别,而得更安宁的喜乐。到三禅,连使情绪稍有激动的喜乐感受都没有了,身心完全是一种平静的安乐 [P81] ,拿喜乐来说,这是世间最殊胜的乐。到了四禅,连这些最宁静的乐都已完全没有,而是一种最为平衡的内心状态。这几点是我们学佛者所不可不知的。尤其是年轻健康的同道们,内心的信心很强,若能够了解禅定的内容,便可以觉悟到世间喜乐之不值得贪求,而修习禅定的话,不但容易得到定的经验,更能从禅定的内心喜乐,与相信真正彻悟的正觉的微妙法乐。

  菩…

《华雨集第一册 一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