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雨集第一册 一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P10

  ..续本文上一页萨修习禅定有多种目的,有些是藉禅定来启发智慧,此由于真实的智慧,要从禅定中引发的。另一目的是藉此来引发神通。小乘的阿罗汉,并非都是有神通的;从阿含经里,我们便可得知,许多阿罗汉都是并没有神通的。有些人误解为:只要修行开悟就可以得到神通,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因为有的虽然定力浅,但智慧却很深,因此虽没有神通,却能将烦恼断尽,了脱生死,名为慧解脱阿罗汉。由于他定力较浅,不能从根本禅引发神通。得神通,一定要修得四根本禅方可。

  所以得神通,于菩萨而言是重要的。譬如菩萨若有他心通,便能立即了解 [P82] 他人的烦恼,为人点破,很快地就能令人起信;或者是他人有什么病痛,能够立即为人解决。菩萨有了神通,弘法的力量就大多了!能适应众生的根机为他们说法,这便是禅定的妙用。一般观念中的『以定发慧』,是以为修禅定便能产生智慧;但事实上,应该是以禅定做基础,然后在定中修智慧,这才能产生真正的智慧。至于有禅定便有神通的观念,也是不正确的。在印度,也是先要有根本定,然后依一些特殊的方法去修,才能引发神通。比如天眼通,即是要先得定,然后借着特殊的方便,或是观太阳,或是观光明等,而后方能成就。

  下面接着说到「修行脱众生」,是回答所问「彼云何修行」的。在一般人的观念里,修行是为了自己了生死,但若只是为了自己了生死,那是小乘人的修行。菩萨的修行,是为了度脱众生,为了众生而不得不修。因为若菩萨自己没有禅定、智慧、神通等方便,他没有度众生的力量;怕就还要别人来救度他,如何还能度众生呢?因此越是悲心深重的菩萨,就要越加努力地修福、修慧、修定,求成佛道,广度众生。所以菩萨是为众生而学,为度脱众生而修行, [P83] 这才是大乘的宗旨。

  

  云何是魔业, 佛正业云何, 造作何等业, 得于菩提护?下乘是魔业, 大乘为胜道, 舍离一切恶, 得于菩提护。

  这两个颂,先问「魔业」与佛的「正业」之差别,也就是想先认清魔与佛之分。接着问「造作」什么业,才能得到「菩提护」。护的本义,是保护;在佛法中,护就是『律仪』的意思。在此可说一个譬喻:若一个地方,时常受到匪类骚扰,为了防止骚扰起见,就修筑了一座城墙或碉堡,匪类也就没有那么容易侵入了,这个地方也就可保持某种程度的安宁。同样地,我们受戒,不论是在家的五戒、十戒,或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戒,在受戒时能得到戒的律仪,也就是戒体。得戒,是在受戒时,从内心产生一种特殊的力量,在遇到犯戒因缘时,便可与之对抗。有的在染念初起时,便觉察得到;甚至在险恶的环境中,还能有相当大的力量来抗拒罪恶,保持戒行。这种力量,就称它为『律仪』,也就是『护』。现在问的是菩提(护)戒,也就是大乘戒。 [P84]

  答初二问说:「下乘是魔业,大乘为胜道」。魔,是恶者的意思,教导、引诱,使你向后退一步,这便是魔。引诱我们堕落的,固然是魔;但另一种魔,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处处为我们的利益着想。譬如当你想发心为社会好好地做事,为大众服务,这时他便对你说(别人说或自己想):为社会还是慢慢来吧!先把自己的家弄好再说,古人不是要我们光宗耀祖吗?如此便是只为自己,不为别人。又比如说,有些人努力积德修福,为的是希求一个好的来生,于是又有人对他说:对于来生我们晓得些什么呢?还不如赶紧把握现生,好好地享受一番再说!把重点放在现生乐的追求上,这便是魔。就一个修行大乘法的人来说,当这个人欲发菩提心时,魔便显现了佛相、菩萨相、出家相、长者相或是父母相(或是自己心里想),也有在梦中告诉他:成佛太不容易了!要三大阿僧祇劫,时间实在是太长了!你还不如赶紧把握住此生,好好为自己打算,能够了生死就算是很好了,这便是魔。在『般若经』上,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记载:魔或者是现出声闻相,对修行大乘者说:你想成佛,有许多人还不是与 [P85] 你一样,先是发了大乘心,修了许多时间,到后来终于还是退证声闻圣果,现在也生死已了。总之,魔就是当你想发大乘心时,劝你先把自己的问题解决的。所以这里说:下乘为魔业。下乘,即是声闻、缘觉(及人天乘),对于学大乘法而言,都可说是魔业。所以『魔』这个字,不一定是很坏的,凡是使人退步、不思上进的,便可称它为魔,不论它表面上看来是好是坏。因此,此处的魔,与平常的死魔、烦恼魔……等等是不相同的。「大乘为胜道」,大乘是成佛的殊胜法门,是根本而最究竟的。

  如何才能够得到菩提护?也即是如何才能够安住于大乘戒中而无所违犯?这便要发心「舍离一切恶」,舍离一切的恶不善法,如此便能使菩提之律仪得到清净。菩萨戒,向来是以远离一切恶,造一切善与饶益众生等为其内容。凡是对众生有利益的,才是善业;应该利益众生、修习善法,如没有去做,广义来说,这便是恶不善法了。

  

  云何近善友, 恶友何等相, 云何平等去, 舍离于邪见? [P86] 若赞菩提道, 善亲近彼人, 菩提心善净, 舍离恶知识。知诸业行已, 修行正直见, 舍离邪相应, 此不失正见。

  此处提出了善知识与恶知识的问题。偈颂里的「友」,作「伴侣」解,包括了师长与道友在内。在学佛的过程中,应该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但何者为善知识、何者为恶知识,这两者之间该如何区别,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我们知道了这是个坏人,与他交往于我们自己有损的话,我们就不可能去结交这种朋友的。问题就在于,我们初开始交友时,并不知道这位朋友到底是好是坏,往往以为这是善友,谁知道事实上并非如此。

  下面又问到:「云何平等去,舍离于邪见」?在这里,平等就是正;去应作『见』解。这是问:什么是平等的正见,什么是应舍离的邪见?知道了平等的正见应该去好好受持;知道了邪恶的邪见,则应该舍离。以佛法之基本来说,不信因果、业报;或者相信有恒久不变的『常见』,或认为此生过去一切也就完结了的『断见』等,这都算是邪见,而其中尤以不信(道德)善恶为最。 [P87] 由于将是非善恶看成没有什么意义,所以能贪污时便贪污,能抢劫时便抢劫… …,不信善恶、不信因果的,便是最严重的邪见。进一步的说,凡是不正当的见,皆为邪见。如此,在大乘法看来,小乘法的见解,也是不正确的,小乘也可称为邪见。有的经里形容小乘人好像是一只眼睛坏了,所见到的事物,就难免有所偏邪。

  「若赞菩提道,善亲近彼人,菩提心善净,舍离恶知识」。这是答复了善知识与恶知识的区别。此处的善知识与恶知识都是就大乘法来说的。如何是善知识呢?凡是赞叹菩提道的,便是善知识。所谓菩提道,便是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意欲成佛度众生者所走的大道。发菩提心,六波罗蜜多、四摄法,大悲利他者,即是行菩提行。所以赞叹菩提道者,即是赞叹大乘,对于这样的人,应该亲近。反过来说,凡是赞叹小乘法、世间法者,就不要去亲近他们。若亲近他们,受了影响,就不可能发大乘心,而可能发小乘心、行小乘行了。若是专听人说世间法,心就可能落到世间法去。 [P88]

  古代的人,着重身教、言教,所以必须要亲近善知识。自从文字经典流行,不亲近善知识,由阅读经书,也是可以得到正知正见的。因此听闻正法,从人以外,若能够多读诵大乘经典,久而久之,菩提心与大悲心也就自然能够生起。换句话说,这些经书也就等于善知识。若多读小乘经论,或是世间学问的书籍,即使是好的,但时间久了,就会忘失大乘,甚至忘失佛法。这里只说到善知识,而并没有说到恶知识,但我们可以想见,恶知识与善知识是相反的。若是接近善法、善知识,受其熏染、教化,久而久之便能显发菩提心清净光明的德相,也就自然会舍离恶知识了。

  「知诸业行已,修行正直见,舍离邪相应,此不失正见」。这是答复平等见与邪见的问题。什么是正直见?知道一切业行,也即是深信业报因缘,方为正直见。在佛法中,行与业的意义差不多。业,是身、口、意的行动;人类的一切活动,是身、语、意业所包括的。但行与业二者之间,也稍有不同之处。只要是一种活动,我们便可说它是行,但业却牵涉到道德或不道德的意义上去 [P89] 。任何一个身、语、意的行为,若是善的,我们便称之为善业;若是恶的,便称之为恶业。所以,佛法中所说的业,是牵涉到内心善恶意识的行动,方可成立。如说到前生后世,也相信生死轮回。生死为什么会轮回呢?主要是由于业力,所以说『业感缘起』,证明我们众生的生死轮回,也说明了世界上的人千差万别,有贫有富、有苦有乐、有自由的、有不自由的,有劳苦一生的、有享乐一生的……,这一切只能由业来解释。所以佛法中先要知道有善有恶,接着便应该知道有业有报。若不讲善恶业报而只讲因果,则与一般的世间学,并没有什么差别,因为世间学也是要讲因果的。佛法所讲的因果,首重善恶业报。佛法说业报,不同于外道所说的,因为外道虽也是有讲业报的,但在他们的观念中,有个恒常不变的『我』存在。造恶业时,『我』便被带到地狱里去受苦;造了善业,这个『我』又到天上去享乐,不论受苦受乐,都是这个恒常不变的我。但是在佛教中,这样的我是不存在的。佛法说业报,是无我的业报说。必须先了解了这最基本的业性,才能够安住于正直见。 [P90]

  因此,正见即是知善知恶,知业知报,而这善恶业报又是无我的。若这样的观念都不明白,或根本不信善恶不信业报;或信善恶业报而信有自我,那无论说什么──讲唯识或讲心性,都不相干。尤其是,佛法所说的空,空是…

《华雨集第一册 一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