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雨集第一冊 一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偈頌講記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偈頌講記 [P1]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偈頌講記序

  這部『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偈,是十多年前在慧日講堂講的。顧法嚴居士留下了錄音;楊梓茗居士把他用文字記錄出來;朱斐居士把他刊布在菩提樹,又作爲菩提樹叢書之一。能留下來而再度與大家結法緣,都是幾位居士的功德!

  我國一向尊重與發揚大乘佛法。大乘法,真是方便多門,門門可以入道。但舉要來說,不外叁類:有以信樂十方淨土精進而入佛道的,是信增上人。有以智慧解悟而入佛道的,是智增上人。有以悲濟衆生而入佛道的,是悲增上人。衆生的根機不一,應機設教,入門的方便,是有多少不同的。然論到圓成佛道的菩提道,信願,慈悲,智慧,都是不可缺少的。世間決無沒有信願、沒有慈悲、沒有智慧的菩薩,也決無沒有圓成這些功德,而可以成就無上菩提的。所以,應叁類機而有叁類方便,到底只是初門的方便。真能由初門而深入的,菩提道終歸一致 [P2] 。我當時選出『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的部分偈頌,來宣揚菩薩道,也就是重在這同歸一致的大菩提道。龍樹菩薩有『菩提資糧論』(唐達磨笈多譯),所說的內容,比選講的偈頌更廣,而大意也還是相同。希望讀到這部講記的,能信解「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隨自己的根性,從不同的方便門入手,更能依同一的菩提大道(路),而趣入一切智海!中華民國六十四年七月十五日,印順序于妙雲蘭若。 [P3]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偈頌講記

  

  ──民國五十四年夏在臺北慧日講堂講──

  

  這次選擇了『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中的一部分偈頌來講。由于一般的大乘經,通常都是部帙太大,所以就選擇了這部經的部分偈頌。這部經,對于中國佛教徒而言,似乎頗爲生疏,但是事實上,在古代,這在大乘經典中是很重要的一部。此經的性質是屬于大乘法門,以發菩提心,大乘菩薩修菩薩行乃至成佛爲其主題。其性質,與『般若經』、『維摩诘經』的意境相近;除了贊歎佛果的功德之外,尤其注重菩薩修行。

  

  「大樹緊那羅王」是一位菩薩的名字,而此經爲其所問的。所問,也可說是「說大樹緊那羅王經」;也就是以這位菩薩爲中心,在佛前宣揚其特有的法門。正如『維摩诘經』,是以維摩诘菩薩爲中心的,所以可稱爲『說維摩诘經』,或 [P4] 『維摩诘菩薩所問經』。這可見此經是以大樹緊那羅王菩薩爲中心而闡揚大乘法門的經典。

  

  中國佛教徒,多數都知道有一位「大聖緊那羅王菩薩」,但不知道「大樹緊那羅王菩薩」。在中國,這位菩薩和竈神差不多,是專門管理廚房的,所以在供養時,也有加稱這位菩薩名字的。緊那羅原是護法神之一,而所以傳說爲竈神那樣的性質,是由于中國向來流傳著一個故事:有一座寺廟裏,遭到了強盜的搶劫騷亂,眼看就要危害了叁寶道場,當時寺裏的出家人,都想不出退盜之計。就在這時,廚房裏一位夥頭師傅,拿了一把大鏟子出來,一下子就把強盜都趕跑了;之後,這位出家人也不見了蹤影。這就是傳說中的緊那羅王菩薩,也就因此和廚房結上了關系。其實,佛經中只是大樹緊那羅王菩薩。

  

  緊那羅,是印度話,與龍、夜叉等同屬于天龍八部。他是諸天的音樂神之一,與幹闼婆(如山門裏面四大金剛之中,彈琵琶的那一位,就是幹闼婆之一)是同一性質;凡是諸天舉行法會,都是由他們擔任奏樂的工作。爲什麼稱他們爲「 [P5] 緊那羅」?緊那羅譯成中文則爲『疑神』,這是由于他們頭上長了角,似人非人,似天非天,有點令人疑惑不定,故名爲疑神。緊那羅中的領導者,即是緊那羅王。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大菩薩,現緊那羅王身來領導緊那羅的,即是這位大樹緊那羅王。

  

  接著再說明「大樹」一名的涵義。以世俗的見解來說,由于緊那羅是音樂神,而自許多經典上,我們可以得知他們是住在森林裏;凡是人迹罕至的森林,即是他們的居住之地;由森林中所發出的種種微妙音聲,也正與他們的音樂神的性格相合。就佛法的觀點來看,凡是菩薩的名字,皆表征其特殊的德性與意義。一位居住在森林之中,以大樹爲名的菩薩,其功德與地位必然很高。就像法華經上所說到的,佛法的教化就像天上降下的雨水一般,能夠普潤大地,如雨水的使小草大木,各適如其分的沾其利益。這位大樹菩薩,是一位證了無生法忍八地以上的大菩薩,其功德如大樹一樣。

  

  其次,可由菩薩自身之功德來說。菩薩修行,由初發心修行直到成佛,就好 [P6] 比樹的生根,長出樹幹,發出枝葉,開花結果;就這樣長成了一棵菩提大樹。經典上每以大樹來比喻菩薩修行的功德,如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即曾提到:『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

  

  樹必須先有根,否則即不能生長。而菩薩修行由初發心到成佛,亦必須有根。大乘佛法的根是什麼呢?以大悲心爲因的大菩提心,就是大乘法的根本。修大乘行必須先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心。亦即是大悲心,若是缺乏了大悲心,則任何事物都不能說是大乘,更不必談成佛了。什麼時候有菩提心,大悲心,即是菩薩;而大悲心一旦退失,即非菩薩。

  

  平常我們總以爲根先長好了,樹才開始生長。但是事實上,根與樹的發展是均衡的。根長得愈深,樹也就長得愈高;樹長得愈大,也就表示根長得愈廣;根 [P7] 與樹的生長是同時的。所以發菩提心與行菩薩道,也應同時的進行,並非是先把心發好然後再去行。所以菩薩道行得越大,菩提心也就越堅固。

  

  樹的根生長在土裏,不論好土、壞土、清淨的或汙穢的土壤裏,它都可以生長,但只有兩個地方不能生長:若是下面的水太多了,根就不能生長,否則根就要腐爛了;若是下面有火的地方(即是今日所謂的瓦斯),根也無法生長。除了這深水火坑之外,根可以生長于任何地方。佛法之中,以大悲心爲主的菩提心根,則是在衆生在煩惱之中生長的。若沒有衆生或是不想度衆生,則菩提心根便無從生長。若衆生愈苦,煩惱愈多,則正好行大乘法,增長菩提心。所以菩提心根,也有兩個地方不能生長──在小乘的聲聞、緣覺之中,菩提心的根即不生長。小乘只爲自己(這自然與世俗的爲己害人不同),只要把自己修好能夠了生死即可。二乘就好比深水、火坑,大乘人若一落入此二者之中,菩提心就退失了。所以菩薩不怕起煩惱或造惡業,流轉于人間也好,即使墮落于惡道也不怕,但一旦落入小乘的深水火坑裏,只爲自己,但求如何地能夠自在、解脫,只要心裏能夠 [P8] 得到自在即可,就修行上來說,固然是很有一番程度與功夫了,天翻地覆與我無關,這種修行的境界自然是很了不得的,但是菩提心的根卻如何能生得出來?菩薩道卻又如何能行得起來?這樣,甯可多受生死、多受苦,亦不願墮入小乘的深水火坑之中;即使小乘將來能夠回小向大,亦須兜上一個大圈子了,所以生菩提心的根,必須避免這聲聞與緣覺二者。

  

  大乘佛法特別重視空與無二無別的平等。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論是談到空與智慧或者是慈悲,都不是把自己從衆生之中分出來。衆生的痛苦與自己的痛苦相關而平等的,這就能引發同體大悲的精神;所以大乘佛法講慈悲、智慧,注重與衆生的平等而無二無別,這也正是大、小乘法的不同之處。所以修學大乘佛法,大家必須先了解的一點,即是我們想要了生死,個人的修持固然重要,但是卻不能只顧自己。我們自己想要了生死得到解脫自在,衆生亦然;若是一切衆生都苦得了不得,而自己的內心卻解脫自在,這又有什麼意義?必須不放棄衆生,與衆生息息相關,自他不離,自他一體,如此才是真正的智慧與慈悲,也才是真正的 [P9] 大乘菩薩。也唯有如此,菩提心才能發得出來。所以大樹的根若是不深不廣,則樹就長不大,兩者間是有密切相應的關系。

  

  大樹一定是有著很大的樹幹,而這棵菩提樹以什麼爲其樹幹呢?六度萬行即是這棵樹的樹幹;而一切行的根本,即是般若波羅蜜,正如維摩诘經所說到的『大智本行』。摩诃般若與悲行是一切行的根本,若缺乏此二者,其他的也都無法成其爲菩薩行了。在般若經裏曾經提到過,般若如眼,而其他的功德如盲人,盡管他們皆有其各自的力量,但必須在眼目的引導下才能達到目標。所以說必須是有了般若,一切功德才能夠成就,而終能導向菩提;究竟菩提,皆須以般若爲本。若就這棵菩提樹來說,即是以般若法性爲其根本,與六度萬行相應。換句話說,不是只要證悟了般若即可;萬行固然是由般若來引導,但是萬行的功德亦可增長般若,好比樹長得越大,樹上的枝桠與樹葉自然也就越多。初地菩薩雖然也已經證悟了,但畢竟還沒有成佛;于是不斷進修,種種功德增長了,而般若的證悟也因此而越深;一步步的向前進步,終至成佛的階段。所以以般若爲導,一定要 [P10] 有無邊的功德與之相應,而把一切功德綜合起來才能達到成佛,究竟圓滿。

  

  大樹緊那羅王菩薩,雖然還沒有成佛,還沒有究竟圓滿,但他已經是一位八地以上的大菩薩了,如文殊、普賢菩薩,其功德皆已是與佛相近。般若經上說:十地菩薩如佛;正好比十四晚上的月亮,雖然比十五的還差一點,但已經是很相像了,都是光明普照。所以我們可以說,大樹緊那羅王菩薩的功德,與佛的圓滿菩提樹,已是很相接近。

  

  上面談到的,都是有關于大樹如何成長,亦即是菩薩如何修行的問題。接著,…

《華雨集第一冊 一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偈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