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雨集第一冊 一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偈頌講記▪P12

  ..續本文上一頁 事實上,二者都是各自見到了某些片面,都有他們的一點道理,錯就錯在他們的偏執。又如小乘中所分出的許多支系中,有的主張有,有的又主張無,也有主張亦無亦有的。若是不得般若波羅蜜,也不能通了緣起性空的道理,便很容易隨著自己所研讀的經論而說有、說無,或亦有亦無。所以佛說:世間智者說有,我亦說有,世間智者說無,我亦說無。世間與我爭,我不與世間诤。

  因此,真正智慧的表現,是無诤;就是對現象界,各種思想,各種理論,都無所爭論。所以大乘法中,有許多方便,強調了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這都是佛法的妙用。所以叁論宗談到:『上明諸法之實相,下通諸法之妙用』。向上一著,真正明了了一切諸法之實相,則超越了語言戲論;如此,不會任意地去執著于有或執著于無。所以說到無诤是智業,是要先從緣起法去了解,才能融通有無。既然有智慧,能夠無诤,則彼此之間不起爭執,不必要的爭論也就沒有了;相互之間,也就能融洽相處。

  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到,不論是有、是無,或者是世間法或其他的道理,只 [P100] 要仍有一毫之善,有一點意義存在,則佛法都能夠將其包容而並不唾棄。因爲出世的善法,固然是好的,而世間的善也是有用的,至少世間善可以作爲出世間善的階梯。在尚未了生死得解脫之前,能夠得生人天,總比墮落惡趣好得多。

  上面問:雲何速受教,常恭敬右遶?回答是:「口柔軟善語,恭敬而右繞」。好好地說話,使人聽了歡喜,不一定要板起面孔來。說合理的話,也是要愛語,對方才容易受教。所以我國古人的『循循善誘』,也就是在言語之中令人感到你對他很好,于是就願意接受你的教誨,而後終能慢慢將其感化。但這不是要人一味地奉承他人、令人歡喜,主要的是指說話的口氣、態度,這樣方可令其受教。一個人若是能夠使別人願意受教,那麼這位受教者,對他一定是相當地恭敬。一方面,一個受了教的人,若能好好去做,則也能令他人對其産生恭敬心。

  

  道是何等相, 雲何是非道, 雲何能安彼, 叵思衆住道? [P101] 六度爲正道, 下乘爲非道, 學方便智已, 令衆生住道。

  這裏提出了「道」與「非道」的問題。『道』本解釋爲路,凡是平平坦坦,能夠使我們到達目的地的,便稱之爲路。而凡是彎曲的,危險不平坦的,甚或是一條死路,我們便說:這不是路,因爲它不能令我們到達目的地。修行的種種方法,都能使我們達到目的,我們也將其稱爲道。下面接著又問:「雲何能安彼,叵思衆住道」?大乘佛法,不只是求自己能走到目的便了,還要使其他的一切衆生安住于正道。叵思衆即是無量無邊,難以計算思議的大衆。

  我們說一個人用功不得法,便說他沒有上路,當他摸索到門徑之後,我們便說他是上路了。佛法中修道亦然,能夠上了路,而後便安住在這個道上。因此這裏便先問清楚了,道與非道的分別。因爲若走上了非道,則或許會跌交,或許有危險或走不通。同時,不但自己走在這個道上,也要令衆生安住于這個道上。「六度爲正道」,六度,即是六波羅蜜多,波羅蜜即是到彼岸,能夠由此到彼。小乘法中是以八正道爲正道,而大乘法固然是法門無量,但仍然是以 [P102] 六波羅蜜爲其綱要。所說的菩提道,也就是指六度。大乘之中的『非道』,即是──小乘的聲聞緣覺者的修法。因爲以聲聞、緣覺之心來修行者,是急急于爲自己了生死,則走不上大乘的路。因此無論如何地修行,都無法達到大乘法的目的。這裏,是站在大乘法的立場來說的。就小乘法而說,『八正道』已經是正道了。

  那麼,該如何做才能使得衆生安住于道?「學方便智已」,即是要有方便及智慧。佛法之中的智慧大略可以分成兩類,一爲般若慧,一爲方便慧。二者之不同,在于般若慧重于啓悟,證悟諸法的本性;方便慧除了悟證諸法本性之外,更能發動種種妙用。有了這兩者,才能使衆生安住于大乘道上。

  佛法常說:『契理契機』。所謂契理,即是要契合于真理,而契機則是要適合于時代、環境以及來聽法者的個性,沒有這二者是不成的。因爲若是只能契機,而所說未能契合究竟真理,也許大家聽了感到歡喜,信仰的人也有許多,但是不能通到深處,不能令人得解脫。反之,如果對于真理的體悟已相當的 [P103] 深刻,但方便卻不夠的話,教化衆生仍然是沒有辦法。以小乘聖者爲例:如阿難、目犍連等,他們都是有了大智慧,有種種的方便善巧,教化了許多的衆生。而若只是著重于自己修行,如周利盤陀伽,也證到了阿羅漢,但是由于缺乏善巧方便,因此往往對于衆生的教化,發生不了什麼作用。所以方便與智二者,是先有方便的引導,而後才能將衆生引至究竟真理;若缺其一,則化導不了衆生。

  雲何得大富, 雲何獲大利, 寶藏爲何在, 雲何滿衆生?七財爲大富, 寂靜爲大利, 陀羅尼寶藏, 辯說令充滿。

  此處及後面接著的兩個問答,皆是以世間的事情爲比喻,以顯出大乘法的。如有人能得大富、大利,並且還要寶藏,樣樣事情都能滿足,那是人人所羨慕向往的。因此,這裏便問,我們應以何者爲大乘法的「大富」、「大利」、「寶藏」與「滿衆生」?回答中說:「七財爲大富」,佛法中以七種功德財爲大富,如沒有功德,即使你現在相當有錢,但就佛法看來,卻是赤貧如洗。所 [P104] 以我們必須先看看自己,佛法中所說的功德財,我們究竟具備了幾種、缺少了幾種?或者某一種功德財,我們究竟是具備了幾分?

  所謂的七財,第一是信財,亦即信心。信心盡管有程度之不同,但若一個人對叁寶能起信心,內心便感到非常地安定與清淨,那麼這一項功德財,便可說是非常地具足了。若一個人雖有些信而缺乏真實的信心,內心仍然是時時感到仿徨空虛,覺得苦惱、混亂,那麼這種信仰,雖不算赤貧,卻也稱不上是富翁。第二是戒財。在家居士的五戒,受過菩薩戒者的菩提心,出家人的沙彌、沙彌尼戒,比丘、比丘尼戒。受戒而後持戒,戒財的多少,便是視個人對于自己戒行堅持的程度而定。第叁是聞財,這是由聽聞正法,對于佛法了解的多寡而定。不過,這倒不一定是要讀過多少的經典,或者是必須樣樣都曉得,主要的是指佛法的中心思想,尤其是無常無我,一切法不生不滅,生死輪回的道理。法句經偈說:『若人生百歲,不聞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見聞之』。這便是說明了一個人即使活到了一百歲,竟然連無常的道理都不曉得,那就等于 [P105] 什麼都不知道。第四是施財。布施,最主要的是必須要有舍心。布施的功德,並不在于數目的多少,而是在于舍心的大小。否則,貧窮的人豈不就無法與富人相比了?第五是慧財。這裏所指的,是修觀成慧,是真正的智慧。這一個功德寶,是偏重于出世的。第六是精進財。精進是止惡行善的一種努力,並且是有著不厭不倦的精神。第七是慚愧財。見到別人有什麼長處而自己沒有,或者是反省自己尚存留著多少的不良習氣,因而便生起了慚愧心,所以慚愧心是離惡向善的一股很大的力量。如我們中國人所說的:『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這便是慚愧心。一個人若具足了上面所說的這七樣功德,在大乘法上,他便可算是一個大富翁了。

  問:雲何獲大利?回答是:「寂靜爲大利」。小乘法裏,稱贊阿羅漢是『逮得己利』,也就是說他已經得到了自身的利益。此處,利的意義,是不同于一般所說的世間財利,而指能夠離煩惱、得智慧、證真理,而以此爲學佛的真正的利益。所以說:寂靜爲大利;寂靜是指煩惱以及與煩惱相應的事物不起, [P106] 而能夠心與真理相應。有了這個,那麼在大乘佛法中,一切都可相應,成爲佛道,永遠不會忘失。唯有這才能算是利,世俗的財利算得什麼呢?

  問:寶藏爲何在?答:「陀羅尼寶藏」。寶藏即從前有錢的人,將金銀珠寶等物埋藏在地底下,後來的人挖地時挖到了,便說是發現了寶藏,亦可稱之爲伏藏。那麼,佛法中是以什麼爲寶藏呢?陀羅尼,即『總持』之義,共有四種:一、法陀羅尼,即文字陀羅尼。聽法之後,便不會忘記,隨聞能記,所以說,陀羅尼是一種力量,能夠保持它,一切都能夠記憶。但如只憶持些世間事理,那只能算是小陀羅尼。第二是義陀羅尼,即能夠了解通達義理,並且予以相互貫通。所以大乘法的一個特色,便是『統一切法』。統攝一切法,這正是陀羅尼的特性,能將一切攝住不失。若在義理方面能夠如此,便可由一個義理而通達到其他方面的義理,豁然貫通,融通無礙。第叁是咒陀羅尼。我們知道,諸佛菩薩,或是在因地的鬼神,夜叉、羅剎,他們都各有自己的咒語,持誦起來,都相當靈驗。其實在佛法上說來,修行到了某一個程度,便能夠所說的 [P107] 話都靈驗。所以在南傳佛教的波羅蜜多中,有一『谛語』波羅蜜多,即是菩薩所說的話,能夠句句兌現,語言的本身便有一種力量。以世俗的話來說,他所說的話靈得很。所以密宗裏說:一言一語,莫非秘咒。第四是勝義陀羅尼,這是與證悟真理有關的。證悟勝義谛,于一切法得通達,才是最上的陀羅尼。爲什麼稱這四陀羅尼爲寶藏呢?因爲它能將佛法的珍寶,都保存于庫藏而不失:或聽法而能夠記憶不失,或于義理明了貫通,或以咒語産生加持感應的力量,或悟入勝義。陀羅尼這個寶藏,當你能發現時便會感到有數不盡的功德寶物,將永遠屬于你。

  接著又問:雲何滿衆生?答:「辯說令充滿」。這是說,由辯說而使衆生得到滿足。辯說,即我們平常所說的『四無礙智』或『四種辯』。一個人想要教化衆生,使他有所得,必須要能言善辯。有的人雖然會說話,能夠把話說得頭頭是道,但是言談中並沒有什麼內容;有些人講話很…

《華雨集第一冊 一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偈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