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雨集第一册 一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P12

  ..续本文上一页 事实上,二者都是各自见到了某些片面,都有他们的一点道理,错就错在他们的偏执。又如小乘中所分出的许多支系中,有的主张有,有的又主张无,也有主张亦无亦有的。若是不得般若波罗蜜,也不能通了缘起性空的道理,便很容易随着自己所研读的经论而说有、说无,或亦有亦无。所以佛说:世间智者说有,我亦说有,世间智者说无,我亦说无。世间与我争,我不与世间诤。

  因此,真正智慧的表现,是无诤;就是对现象界,各种思想,各种理论,都无所争论。所以大乘法中,有许多方便,强调了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都是佛法的妙用。所以三论宗谈到:『上明诸法之实相,下通诸法之妙用』。向上一着,真正明了了一切诸法之实相,则超越了语言戏论;如此,不会任意地去执着于有或执着于无。所以说到无诤是智业,是要先从缘起法去了解,才能融通有无。既然有智慧,能够无诤,则彼此之间不起争执,不必要的争论也就没有了;相互之间,也就能融洽相处。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不论是有、是无,或者是世间法或其他的道理,只 [P100] 要仍有一毫之善,有一点意义存在,则佛法都能够将其包容而并不唾弃。因为出世的善法,固然是好的,而世间的善也是有用的,至少世间善可以作为出世间善的阶梯。在尚未了生死得解脱之前,能够得生人天,总比堕落恶趣好得多。

  上面问:云何速受教,常恭敬右遶?回答是:「口柔软善语,恭敬而右繞」。好好地说话,使人听了欢喜,不一定要板起面孔来。说合理的话,也是要爱语,对方才容易受教。所以我国古人的『循循善诱』,也就是在言语之中令人感到你对他很好,于是就愿意接受你的教诲,而后终能慢慢将其感化。但这不是要人一味地奉承他人、令人欢喜,主要的是指说话的口气、态度,这样方可令其受教。一个人若是能够使别人愿意受教,那么这位受教者,对他一定是相当地恭敬。一方面,一个受了教的人,若能好好去做,则也能令他人对其产生恭敬心。

  

  道是何等相, 云何是非道, 云何能安彼, 叵思众住道? [P101] 六度为正道, 下乘为非道, 学方便智已, 令众生住道。

  这里提出了「道」与「非道」的问题。『道』本解释为路,凡是平平坦坦,能够使我们到达目的地的,便称之为路。而凡是弯曲的,危险不平坦的,甚或是一条死路,我们便说:这不是路,因为它不能令我们到达目的地。修行的种种方法,都能使我们达到目的,我们也将其称为道。下面接着又问:「云何能安彼,叵思众住道」?大乘佛法,不只是求自己能走到目的便了,还要使其他的一切众生安住于正道。叵思众即是无量无边,难以计算思议的大众。

  我们说一个人用功不得法,便说他没有上路,当他摸索到门径之后,我们便说他是上路了。佛法中修道亦然,能够上了路,而后便安住在这个道上。因此这里便先问清楚了,道与非道的分别。因为若走上了非道,则或许会跌交,或许有危险或走不通。同时,不但自己走在这个道上,也要令众生安住于这个道上。「六度为正道」,六度,即是六波罗蜜多,波罗蜜即是到彼岸,能够由此到彼。小乘法中是以八正道为正道,而大乘法固然是法门无量,但仍然是以 [P102] 六波罗蜜为其纲要。所说的菩提道,也就是指六度。大乘之中的『非道』,即是──小乘的声闻缘觉者的修法。因为以声闻、缘觉之心来修行者,是急急于为自己了生死,则走不上大乘的路。因此无论如何地修行,都无法达到大乘法的目的。这里,是站在大乘法的立场来说的。就小乘法而说,『八正道』已经是正道了。

  那么,该如何做才能使得众生安住于道?「学方便智已」,即是要有方便及智慧。佛法之中的智慧大略可以分成两类,一为般若慧,一为方便慧。二者之不同,在于般若慧重于启悟,证悟诸法的本性;方便慧除了悟证诸法本性之外,更能发动种种妙用。有了这两者,才能使众生安住于大乘道上。

  佛法常说:『契理契机』。所谓契理,即是要契合于真理,而契机则是要适合于时代、环境以及来听法者的个性,没有这二者是不成的。因为若是只能契机,而所说未能契合究竟真理,也许大家听了感到欢喜,信仰的人也有许多,但是不能通到深处,不能令人得解脱。反之,如果对于真理的体悟已相当的 [P103] 深刻,但方便却不够的话,教化众生仍然是没有办法。以小乘圣者为例:如阿难、目犍连等,他们都是有了大智慧,有种种的方便善巧,教化了许多的众生。而若只是着重于自己修行,如周利盘陀伽,也证到了阿罗汉,但是由于缺乏善巧方便,因此往往对于众生的教化,发生不了什么作用。所以方便与智二者,是先有方便的引导,而后才能将众生引至究竟真理;若缺其一,则化导不了众生。

  云何得大富, 云何获大利, 宝藏为何在, 云何满众生?七财为大富, 寂静为大利, 陀罗尼宝藏, 辩说令充满。

  此处及后面接着的两个问答,皆是以世间的事情为比喻,以显出大乘法的。如有人能得大富、大利,并且还要宝藏,样样事情都能满足,那是人人所羡慕向往的。因此,这里便问,我们应以何者为大乘法的「大富」、「大利」、「宝藏」与「满众生」?回答中说:「七财为大富」,佛法中以七种功德财为大富,如没有功德,即使你现在相当有钱,但就佛法看来,却是赤贫如洗。所 [P104] 以我们必须先看看自己,佛法中所说的功德财,我们究竟具备了几种、缺少了几种?或者某一种功德财,我们究竟是具备了几分?

  所谓的七财,第一是信财,亦即信心。信心尽管有程度之不同,但若一个人对三宝能起信心,内心便感到非常地安定与清净,那么这一项功德财,便可说是非常地具足了。若一个人虽有些信而缺乏真实的信心,内心仍然是时时感到仿徨空虚,觉得苦恼、混乱,那么这种信仰,虽不算赤贫,却也称不上是富翁。第二是戒财。在家居士的五戒,受过菩萨戒者的菩提心,出家人的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受戒而后持戒,戒财的多少,便是视个人对于自己戒行坚持的程度而定。第三是闻财,这是由听闻正法,对于佛法了解的多寡而定。不过,这倒不一定是要读过多少的经典,或者是必须样样都晓得,主要的是指佛法的中心思想,尤其是无常无我,一切法不生不灭,生死轮回的道理。法句经偈说:『若人生百岁,不闻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见闻之』。这便是说明了一个人即使活到了一百岁,竟然连无常的道理都不晓得,那就等于 [P105] 什么都不知道。第四是施财。布施,最主要的是必须要有舍心。布施的功德,并不在于数目的多少,而是在于舍心的大小。否则,贫穷的人岂不就无法与富人相比了?第五是慧财。这里所指的,是修观成慧,是真正的智慧。这一个功德宝,是偏重于出世的。第六是精进财。精进是止恶行善的一种努力,并且是有着不厌不倦的精神。第七是惭愧财。见到别人有什么长处而自己没有,或者是反省自己尚存留着多少的不良习气,因而便生起了惭愧心,所以惭愧心是离恶向善的一股很大的力量。如我们中国人所说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这便是惭愧心。一个人若具足了上面所说的这七样功德,在大乘法上,他便可算是一个大富翁了。

  问:云何获大利?回答是:「寂静为大利」。小乘法里,称赞阿罗汉是『逮得己利』,也就是说他已经得到了自身的利益。此处,利的意义,是不同于一般所说的世间财利,而指能够离烦恼、得智慧、证真理,而以此为学佛的真正的利益。所以说:寂静为大利;寂静是指烦恼以及与烦恼相应的事物不起, [P106] 而能够心与真理相应。有了这个,那么在大乘佛法中,一切都可相应,成为佛道,永远不会忘失。唯有这才能算是利,世俗的财利算得什么呢?

  问:宝藏为何在?答:「陀罗尼宝藏」。宝藏即从前有钱的人,将金银珠宝等物埋藏在地底下,后来的人挖地时挖到了,便说是发现了宝藏,亦可称之为伏藏。那么,佛法中是以什么为宝藏呢?陀罗尼,即『总持』之义,共有四种:一、法陀罗尼,即文字陀罗尼。听法之后,便不会忘记,随闻能记,所以说,陀罗尼是一种力量,能够保持它,一切都能够记忆。但如只忆持些世间事理,那只能算是小陀罗尼。第二是义陀罗尼,即能够了解通达义理,并且予以相互贯通。所以大乘法的一个特色,便是『统一切法』。统摄一切法,这正是陀罗尼的特性,能将一切摄住不失。若在义理方面能够如此,便可由一个义理而通达到其他方面的义理,豁然贯通,融通无碍。第三是咒陀罗尼。我们知道,诸佛菩萨,或是在因地的鬼神,夜叉、罗剎,他们都各有自己的咒语,持诵起来,都相当灵验。其实在佛法上说来,修行到了某一个程度,便能够所说的 [P107] 话都灵验。所以在南传佛教的波罗蜜多中,有一『谛语』波罗蜜多,即是菩萨所说的话,能够句句兑现,语言的本身便有一种力量。以世俗的话来说,他所说的话灵得很。所以密宗里说:一言一语,莫非秘咒。第四是胜义陀罗尼,这是与证悟真理有关的。证悟胜义谛,于一切法得通达,才是最上的陀罗尼。为什么称这四陀罗尼为宝藏呢?因为它能将佛法的珍宝,都保存于库藏而不失:或听法而能够记忆不失,或于义理明了贯通,或以咒语产生加持感应的力量,或悟入胜义。陀罗尼这个宝藏,当你能发现时便会感到有数不尽的功德宝物,将永远属于你。

  接着又问:云何满众生?答:「辩说令充满」。这是说,由辩说而使众生得到满足。辩说,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四无碍智』或『四种辩』。一个人想要教化众生,使他有所得,必须要能言善辩。有的人虽然会说话,能够把话说得头头是道,但是言谈中并没有什么内容;有些人讲话很…

《华雨集第一册 一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