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證悟▪P8

  ..續本文上一頁結,證得須陀洹,是不墮法,將來決定至正覺”。Dīgha,ii.p.93.(南傳7,58頁)。(參原書p. 152)

  51 案:打破漆桶,禅林用語。表示徹悟之狀態。漆桶,指盛裝漆物之桶,或指黑色之桶;由于使用日久,桶身及桶內之顔色皆渾濁不堪,既難以識別其最初之顔色,亦無從區別與其他顔色之差異。于禅林之中,多轉指吾人由于無始以來所累積之無明煩惱而隱覆本具之真如佛性。由是,則若一旦解脫煩惱,泯滅妄想,而得全面大悟之情形,即稱打破漆桶,爲禅宗典籍所常用來表示豁然開悟之用語。《佛光》p.1932。

  52 現觀,根據說一切有部《俱舍論》等,有所謂:苦法智忍、苦法智、苦類智忍、苦類智,乃至道法智忍、道法智、道類智忍、道類智,認爲有關四谛的叁界之見惑,于十六刹那各別被斷除,所以當然是漸次現觀說。因爲十六心刹那是極短的時間,所以也被認爲是一瞬間的斷惑,由此觀點來看,也産生現觀是一時生起的頓斷之說。

  不過嚴格說起來,需要十六心刹那,經過欲界及上二界,四谛各別起現觀,故說見惑漸斷。但是,主張頓斷者認爲十六心刹那爲一時,除此之外,從理論上來看,由于真正理解苦谛,所以一定也同時理解苦之原因─集谛;又,若能真正自覺苦,必定也能自覺崇高理想的滅谛;正確了知滅谛,也一定能了知作爲其原因的道谛。因此,正確理解苦谛時,也必定同時正確理解集、滅、道叁谛。從這點來看,理解一谛時,一定也必須理解其余叁谛,四谛同時理解,此即是頓現觀說的理由之一。

  根據《異部宗輪論》,大衆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等大衆四部的本宗同義(大49,15c),以及化地部(同16c)主張四聖谛一時現觀說;說一切有部(同16b)及大衆四部之末宗異義(同16a)則主張四谛漸現觀說。又根據《大毗婆沙論》103 (大27, 533a),分別論者主張四聖谛一時現觀說。

  根據巴利佛教的《論事》(kathāvatthu)及其注解,在一之四提到正量部、二之九提到案達派(Andhaka南方案達羅地方的大衆四派)、說一切有部、正量部、賢胄部主張四谛漸次現觀說。相對于此,南方上座部(巴利佛教)則認爲理論上來看,四谛是一時頓現觀。(參原書p. 152-153)

  53根據《俱舍論》23(大29,123a以下),說一切有部所謂的“極七返生”,是指投生到欲界天及人界最多各七次,並不是指欲界天和人界加起來最多七次之意。《雜阿含》5(大2,106c)396經雲:“趣七有天人”,又《中阿含》卷47《多界經》(大1,724a)雲:“若見谛人,受八有者,終無是處”,是指現觀者絕不受第八有;但是,並不清楚究竟是指人界或天界,或者二者加起來。巴利阿含中亦多次提到“極七返”,但是並沒有人界、天界的分別。可能最初只是含混籠統地指七次輪回生死而已。(參原書p. 153)

  54“家家”(kola

  kola)、“一種”(ekabīja or ekavīci)、“七種不還”等詞,在原始佛教中找不到相對應的字,似乎是部派佛教所提出來的,巴利佛教的《人施設論》(Puggala-pa

  atti)中也有出現這些詞。詳參《俱舍論》24(大29, 123c以下)。(參原書p. 153)

  55 聖位與斷惑之關系,說一切有部提出的說法是:八十八使見惑、八十一品修惑是隨著見道、修道、無學道等修行階段而被斷滅。瑜伽行派則進一步詳細分析,煩惱有分別起、俱生起二種類別,又各分爲煩惱障、所知障,將前六識、第七末那識各別斷除的經過,根據煩惱的現行、種子、習氣的強弱而考察。例如,《成唯識論》10 (大31, 54a以下) 所說,如下表所示。關于表中的資糧位、加行位等階位,可參照第二節中,法相宗的四十一位,與小乘說、五位說的對照表。又,所謂“現行”,是煩惱實際生起的狀態,“種子”是指煩惱的習慣力之狀態,“習氣”是指其些微殘留的痕迹。種子以下不起現行。(接下頁)

  一、分別起(見惑)

  煩惱障、所知障:

  現行─資糧位漸伏、加行位頓伏

  種子─真見道無間道頓斷

  習氣─真見道解脫道頓舍二、俱生起(修惑)

  1. 煩惱障

  (1)前六識俱:

  現行─地前漸伏,初地頓伏

  種子─金剛無間道頓斷

  習氣─佛果解脫道永舍

  (2)第七識俱:

  現行─初地以上漸伏,第七地永伏

  種子─金剛無間道頓斷

  習氣─佛果解脫道永舍

  2. 所知障

  (1)前六識俱

  現行─地前漸伏,第八地永伏

  種子─地地漸斷,金剛無間道永斷

  習氣─佛果解脫道永舍

  (2)第七識俱

  現行─地地或伏,或起,金剛無間道永伏

  種子─金剛無間道頓斷

  習氣─佛果解脫道永舍

  此中,現行是用頓伏、永伏等“伏”字(一時而起),種子是用“斷”字,習氣是用“舍”字。到了“舍”,意謂著連痕迹也絕對消失了。關于“解脫道”、“無間道”,得證悟以前是“解脫道”,在此之前的階段是“無間道”。“金剛”是金剛喻定的略稱,指進入佛界之前的階段,也就是從金剛無間道,經過佛果解脫道,而進入佛果。(參原書p. 153-154)

  56 見道位與不退轉位未必相同。根據有部等部派佛教之說,見道是作爲初步聖者的不退轉位,但是,阿羅漢位是否有不退轉?對此各部派間有異說。有部提出五種羅漢,其中有退轉者,也有不退轉者。大乘的十住說、十地說中,關于不退也有各種種類。在最初期大乘的十地(十住)中,第七是不退轉位,是否本來此與見道就被看成是同等的,這點不得而知。在前面第二節中所說過的,唯識說、天臺的別教大乘說,將十地中的初地視爲見道,圓教說則將十住的初住視爲見道。又,在原本的華嚴十地說中,是以第八不動地爲不退轉位。梵文《大事》的十地說,在第四地的說明中,提到不退法或不退菩薩,但是又認爲五地、六地仍有所退轉,所以並非確定之說。總之,見道位是最初的不退轉,一旦成爲聖者,即不再退轉而墮落爲凡夫。(參原書p. 154)

  57 在瑜伽行派中,有六現觀之說。例如,《瑜伽師地論》55(大30, 605c)、同71(690c以下)、《顯揚聖教論》17(大31, 562c)、《成唯識論》9(大31, 50c)等所出,即:思現觀、信現觀、戒現觀、現觀智谛現觀、現觀邊智谛現觀、究竟現觀。第一、思現觀,是指見道以前,加行道中的思所成慧。本來可能是指諸谛的決定思惟,正確觀察思惟四谛的見道之智慧。第二、信現觀,是對叁寶信仰的徹底。第叁、戒現觀即相當于戒證淨,此二者(信現觀、戒現觀)表示是見道時的四證淨。第四、是證得真理刹那的根本及後得的無分別智。第五是在其之後的世間、出世間的有分別智,不只是見道,也擴大到修道位。第六是指完全斷盡修惑,生起盡智、無生智的究竟位的現觀。

  在原始佛教或部派佛教,現觀只是意指見道刹那真理的把握,而在瑜伽行派的六現觀說中,可看出涵蓋了從見道以前,乃至最高佛位的若幹階段的證悟,但是,其實仍然應該將它看成只是指現觀四谛的見道刹那才對。不只是須陀洹,在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證悟中,也有現觀的例子,例如,在巴利佛教《無礙解道》(Pa

  isambhidā-magga)的現觀論中,就有提到四向四果位皆有現觀。(南傳41,164頁以下)。關于此點,已如前所述,是由于在凡夫位即已斷除修惑之人,按其程度,在見道的同時,也得到了斯陀含果乃至阿羅漢果之故。因此對于現觀的概念,無論在任何狀況之下,皆應將之視爲在理論上把握、理解四谛或緣起的道理才對。(參原書p. 155)

  58 原始佛教或部派佛教中,提出應當觀察不淨、苦、無我、無常,但是在提倡佛性或如來藏的大乘佛教中,則如《涅槃經》所說,提出觀察佛性的淨、樂、我、常,這是爲使實現佛性而說的。禅的證悟則是一方面說無,另一方面則將見性(見佛性或心性)視爲相當于證悟。因爲真空通于妙有,所以二者皆無誤。(參原書p. 157)

  59 本論文是以原始佛教爲中心,依從經論等敘述,從文獻上考察“證悟”。至于證悟的風光爲何,悟與未悟的心境有何不同,鈴木大拙的各篇論文有所論及,他是從禅者或念佛者的體驗記錄,以心理學、哲學的角度詳細討論、分析。鈴木博士的許多著述,對此有清楚的解釋。(參原書p. 157)

  

《證悟》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長阿含經研究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