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结,证得须陀洹,是不堕法,将来决定至正觉”。Dīgha,ii.p.93.(南传7,58页)。(参原书p. 152)
51 案:打破漆桶,禅林用语。表示彻悟之状态。漆桶,指盛装漆物之桶,或指黑色之桶;由于使用日久,桶身及桶内之颜色皆浑浊不堪,既难以识别其最初之颜色,亦无从区别与其他颜色之差异。于禅林之中,多转指吾人由于无始以来所累积之无明烦恼而隐覆本具之真如佛性。由是,则若一旦解脱烦恼,泯灭妄想,而得全面大悟之情形,即称打破漆桶,为禅宗典籍所常用来表示豁然开悟之用语。《佛光》p.1932。
52 现观,根据说一切有部《俱舍论》等,有所谓:苦法智忍、苦法智、苦类智忍、苦类智,乃至道法智忍、道法智、道类智忍、道类智,认为有关四谛的三界之见惑,于十六刹那各别被断除,所以当然是渐次现观说。因为十六心刹那是极短的时间,所以也被认为是一瞬间的断惑,由此观点来看,也产生现观是一时生起的顿断之说。
不过严格说起来,需要十六心刹那,经过欲界及上二界,四谛各别起现观,故说见惑渐断。但是,主张顿断者认为十六心刹那为一时,除此之外,从理论上来看,由于真正理解苦谛,所以一定也同时理解苦之原因─集谛;又,若能真正自觉苦,必定也能自觉崇高理想的灭谛;正确了知灭谛,也一定能了知作为其原因的道谛。因此,正确理解苦谛时,也必定同时正确理解集、灭、道三谛。从这点来看,理解一谛时,一定也必须理解其余三谛,四谛同时理解,此即是顿现观说的理由之一。
根据《异部宗轮论》,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等大众四部的本宗同义(大49,15c),以及化地部(同16c)主张四圣谛一时现观说;说一切有部(同16b)及大众四部之末宗异义(同16a)则主张四谛渐现观说。又根据《大毗婆沙论》103 (大27, 533a),分别论者主张四圣谛一时现观说。
根据巴利佛教的《论事》(kathāvatthu)及其注解,在一之四提到正量部、二之九提到案达派(Andhaka南方案达罗地方的大众四派)、说一切有部、正量部、贤胄部主张四谛渐次现观说。相对于此,南方上座部(巴利佛教)则认为理论上来看,四谛是一时顿现观。(参原书p. 152-153)
53根据《俱舍论》23(大29,123a以下),说一切有部所谓的“极七返生”,是指投生到欲界天及人界最多各七次,并不是指欲界天和人界加起来最多七次之意。《杂阿含》5(大2,106c)396经云:“趣七有天人”,又《中阿含》卷47《多界经》(大1,724a)云:“若见谛人,受八有者,终无是处”,是指现观者绝不受第八有;但是,并不清楚究竟是指人界或天界,或者二者加起来。巴利阿含中亦多次提到“极七返”,但是并没有人界、天界的分别。可能最初只是含混笼统地指七次轮回生死而已。(参原书p. 153)
54“家家”(kola
kola)、“一种”(ekabīja or ekavīci)、“七种不还”等词,在原始佛教中找不到相对应的字,似乎是部派佛教所提出来的,巴利佛教的《人施设论》(Puggala-pa
atti)中也有出现这些词。详参《俱舍论》24(大29, 123c以下)。(参原书p. 153)
55 圣位与断惑之关系,说一切有部提出的说法是:八十八使见惑、八十一品修惑是随着见道、修道、无学道等修行阶段而被断灭。瑜伽行派则进一步详细分析,烦恼有分别起、俱生起二种类别,又各分为烦恼障、所知障,将前六识、第七末那识各别断除的经过,根据烦恼的现行、种子、习气的强弱而考察。例如,《成唯识论》10 (大31, 54a以下) 所说,如下表所示。关于表中的资粮位、加行位等阶位,可参照第二节中,法相宗的四十一位,与小乘说、五位说的对照表。又,所谓“现行”,是烦恼实际生起的状态,“种子”是指烦恼的习惯力之状态,“习气”是指其些微残留的痕迹。种子以下不起现行。(接下页)
一、分别起(见惑)
烦恼障、所知障:
现行─资粮位渐伏、加行位顿伏
种子─真见道无间道顿断
习气─真见道解脱道顿舍二、俱生起(修惑)
1. 烦恼障
(1)前六识俱:
现行─地前渐伏,初地顿伏
种子─金刚无间道顿断
习气─佛果解脱道永舍
(2)第七识俱:
现行─初地以上渐伏,第七地永伏
种子─金刚无间道顿断
习气─佛果解脱道永舍
2. 所知障
(1)前六识俱
现行─地前渐伏,第八地永伏
种子─地地渐断,金刚无间道永断
习气─佛果解脱道永舍
(2)第七识俱
现行─地地或伏,或起,金刚无间道永伏
种子─金刚无间道顿断
习气─佛果解脱道永舍
此中,现行是用顿伏、永伏等“伏”字(一时而起),种子是用“断”字,习气是用“舍”字。到了“舍”,意谓着连痕迹也绝对消失了。关于“解脱道”、“无间道”,得证悟以前是“解脱道”,在此之前的阶段是“无间道”。“金刚”是金刚喻定的略称,指进入佛界之前的阶段,也就是从金刚无间道,经过佛果解脱道,而进入佛果。(参原书p. 153-154)
56 见道位与不退转位未必相同。根据有部等部派佛教之说,见道是作为初步圣者的不退转位,但是,阿罗汉位是否有不退转?对此各部派间有异说。有部提出五种罗汉,其中有退转者,也有不退转者。大乘的十住说、十地说中,关于不退也有各种种类。在最初期大乘的十地(十住)中,第七是不退转位,是否本来此与见道就被看成是同等的,这点不得而知。在前面第二节中所说过的,唯识说、天台的别教大乘说,将十地中的初地视为见道,圆教说则将十住的初住视为见道。又,在原本的华严十地说中,是以第八不动地为不退转位。梵文《大事》的十地说,在第四地的说明中,提到不退法或不退菩萨,但是又认为五地、六地仍有所退转,所以并非确定之说。总之,见道位是最初的不退转,一旦成为圣者,即不再退转而堕落为凡夫。(参原书p. 154)
57 在瑜伽行派中,有六现观之说。例如,《瑜伽师地论》55(大30, 605c)、同71(690c以下)、《显扬圣教论》17(大31, 562c)、《成唯识论》9(大31, 50c)等所出,即:思现观、信现观、戒现观、现观智谛现观、现观边智谛现观、究竟现观。第一、思现观,是指见道以前,加行道中的思所成慧。本来可能是指诸谛的决定思惟,正确观察思惟四谛的见道之智慧。第二、信现观,是对三宝信仰的彻底。第三、戒现观即相当于戒证净,此二者(信现观、戒现观)表示是见道时的四证净。第四、是证得真理刹那的根本及后得的无分别智。第五是在其之后的世间、出世间的有分别智,不只是见道,也扩大到修道位。第六是指完全断尽修惑,生起尽智、无生智的究竟位的现观。
在原始佛教或部派佛教,现观只是意指见道刹那真理的把握,而在瑜伽行派的六现观说中,可看出涵盖了从见道以前,乃至最高佛位的若干阶段的证悟,但是,其实仍然应该将它看成只是指现观四谛的见道刹那才对。不只是须陀洹,在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证悟中,也有现观的例子,例如,在巴利佛教《无碍解道》(Pa
isambhidā-magga)的现观论中,就有提到四向四果位皆有现观。(南传41,164页以下)。关于此点,已如前所述,是由于在凡夫位即已断除修惑之人,按其程度,在见道的同时,也得到了斯陀含果乃至阿罗汉果之故。因此对于现观的概念,无论在任何状况之下,皆应将之视为在理论上把握、理解四谛或缘起的道理才对。(参原书p. 155)
58 原始佛教或部派佛教中,提出应当观察不净、苦、无我、无常,但是在提倡佛性或如来藏的大乘佛教中,则如《涅槃经》所说,提出观察佛性的净、乐、我、常,这是为使实现佛性而说的。禅的证悟则是一方面说无,另一方面则将见性(见佛性或心性)视为相当于证悟。因为真空通于妙有,所以二者皆无误。(参原书p. 157)
59 本论文是以原始佛教为中心,依从经论等叙述,从文献上考察“证悟”。至于证悟的风光为何,悟与未悟的心境有何不同,铃木大拙的各篇论文有所论及,他是从禅者或念佛者的体验记录,以心理学、哲学的角度详细讨论、分析。铃木博士的许多着述,对此有清楚的解释。(参原书p. 157)
《证悟》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