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证悟▪P7

  ..续本文上一页光般若经》15(大8, 101c、102a)、《大品般若经》19(大8,358c、359a)、《大般若经》诸处、《文殊师利问菩提署经》(大14, 435b)、《文殊师利问菩提经》(大14,482b)、《伽耶山顶经》(大14, 485a)、《象头精舍经》(大14,487c以下)、《大集经》10(大13, 69a)等。参见注8文中的水野之书、山田之书244页。(参原书p. 131)

  11 《佛本行集经》1(大3,656c):“诸菩萨等,凡有四种微妙性行。何等为四?一、自性行,二、愿性行,三、顺性行,四、转性行。云何名为自性行?若诸菩萨本性已来,贤良质直,顺父母教,信敬沙门及婆罗门,善知家内尊卑亲疏,知已恭敬承事无失,具足十善,复更广行其余善业,是名菩萨自性行。云何名为愿性行?若诸菩萨发如是愿:我于何时,当得作佛,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十号具足,是名菩萨愿性行。云何名为顺性行?若诸菩萨,成就具足六波罗蜜,何等为六?所谓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是名菩萨顺性行。云何名为转性行?如我供养然灯世尊,依彼因缘,读诵则知,是名菩萨转性行。”Mahāvastu, i, p. 1; p. 46f.; p.63。梵文之说明省略。(参原书p. 131)

  12 参见久野芳隆“华严经的成立问题”(《宗教研究》新7-2,100页)。

  13 梵文《大事》的十地(Mahāvastu, i, p. 76; pp. 78-193)是:一、难登 (durārohā),二、结慢 (baddhamānā),三、华饰 (pu

  pama

  itā),四、明辉 (rucirā),五、广心 (citta-vistarā),六、具色 (rūpavatī),七、难胜 (durjayā),八、生缘 (janmanide

  ā),九、王子位 (yauvarā-jyatā),十、灌顶 (abhi

  ekatā)。山田,前所列书268页。(参原书p. 131)

  14 参见山田,前所列书215页、249页,水野,前所列书279页,以及注8。

  15 参见山田,前所列书271页以下。但是,该书将最初期之般若经典所出现的十地,与三乘十地视为相同,这点与笔者意见相违。

  16 三贤位是指五停心观、别相念住、总相念住。关于这些以及以下之说明,参见于后所说的法相教理学说中,菩萨四十一位与小乘阶位之对比表。(参原书p. 132)

  17 《菩萨璎珞经》8(大16, 73a以下)中,于修行阶位中,提到:起七宝塔、受持五戒、五通、十善、四无量心、四禅等修习,其次达到声闻四果,其次成为辟支佛,之后列举菩萨的十住地行。(参原书p. 132)

  18 《七卷楞伽》7(大16, 632a)云:“远行与善慧,法云及佛地,皆是佛种姓,

  余悉二乘摄”,是说在六地以前,是二乘的境地;七地以上只有菩萨、佛乘的境地。

  又,由于第五极难胜地是修习四谛之阶位,因此,由四谛而证悟的阿罗汉,是以第五地为最上位。第六现前地,是修习十二缘起的阶位,因此,由十二缘起而证悟的缘觉,是以第六地为最上位。如此的看法,在大乘佛教中,似乎十分盛行。接着,第七地是菩萨自利(自我完成)的阶位,八地以上则纯粹是利他行之阶位。圣德太子于《胜鬘经义疏》(大56, 2b)中,称七地为自分行,八地以上为他分行。(参原书p. 132)

  19 《大智度论》75(大25,585c以下),于干慧地乃至已办地七地,规定并说明各声闻及菩萨之阶位。

  20 谈华严十地的经论,以《十地经》(《华严经》十地品)为代表,因为相当多,所以在此省略其典籍根据。参见山田前列书277页以下。

  21 《菩萨璎珞本业经》上(大24, 1011b)。

  22 同上(1011c);此外,《梵网经》上(大24,997c)的坚信忍中十发趣心、《仁王经》上(大8,826b)的习种性十心亦与梵网的十信类似,但是项目多少有异。谈五十二位等之阶位的此三经皆不是翻译之经,而是在中国成立的伪经。

  23 别教大乘之说法,在印度佛教经论等中,已有所列举。例如,在《大乘庄严经论》12(大31,650b)中,叙述菩萨十地及佛地,与声闻四果的关系,云:“菩萨有四种果,一者,入初地时,生如来家,是须陀洹果;二者,于第八地中,而得授记,是斯陀含果;三者,于第十地中,而得受职,是阿那含果;四者,佛地,是阿罗汉果。”详见《成唯识论》9(大31, 48b以下)及同《述记》9末(大43,556b以下)。别教说、圆教说,例如参见《天台四仪》(《谛观录》)。圆教说之思想本源的印度典籍根据不明。(参原书p. 132)

  24 天台智者大师称自己的境界是五品弟子位,也就是观行即位,尚未达到十信位。并说其师慧思是十信位的六根相似之境界。从天台说来看,二者皆是内凡位,连最下之圣位亦尚未达到。因此,在距离十地或佛位还有一段遥远的距离的情况下,谈这些圣位,或者谈达到圣位的修行方法─十乘观法,这是天台所没有体验的境界,对一般人而言,更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纵使说了这些,也是与实际修行无关的。又,华严宗虽然未必坚持这些阶位说,但是,其学说也叙述佛果位的境界,所以,这也是一般人所不能实现的理论之说。因此,谈实际信仰或修行的三阶教、净土教、禅宗等的兴起,可说是为了避免如前所述之宗派家,无用而烦琐的教理,或复杂的阶位说之弊端。(参原书p. 132)

  25 案:“千七百则”乃泛指禅宗无数则公案。“一千七百”并非实数,系根据景德传灯录中所载之一千七百零一人之传法机缘而来。《佛光》p.2。

  26 《二(仁?)王禅祖铃木正三道人全集》12页。

  27 案:超佛越祖:禅林用语。又作杀祖杀佛。意为超越佛祖之究极境界;即不执着任何事物,达绝对自由之心境。《佛光》p.5281。

  28 岩波文库本《盘圭禅师语录》118页。

  29 同124页以下。

  30 《白隐禅师法语集》96页以下。

  31 案:“一着子”,禅林用语。本为围棋用语,引申为“一件事”之谓。乃禅僧对于佛法某一教理与修行之譬喻。如“向上一着,千圣不传”一句即是。[碧岩录第六则]《佛光》p.72。

  32 案:大慧宗杲,(1089~1163)宋代临济宗杨岐派僧,字昙晦,号妙喜,又号云门。师辩才纵横,平日致力鼓吹公案禅法,其禅法被称为“看话禅”(即以考察公案、话头而求开悟之禅法),此与宏智正觉之“默照禅”相辉映。晚年,座下恒数千人。孝宗归依之,并赐号“大慧禅师”。遗有大慧语录、正法眼藏、大慧武库等书。《佛光》p. 881。

  33 案:道元禅师,(1200~1253)日本曹洞禅之开祖。又称永平道元。贞应二年(1223),与明全相偕来宋,之后与长翁如净相见,豁然大悟,抖落从来所疑,得如净之印可。归返日本后,创建永平寺,大扬曹洞禅,提倡“只管打坐”之实践法门,后人称其禅风为默照禅。并撰着正法眼藏九十五卷、永平清规二卷、学道用心集、永平广录十卷、普劝坐禅仪、随闻记等。世寿五十四。《佛光》p. 5622。

  34 《曹洞宗全书》“宗源”下213页a。

  35 同215页a以下。

  36 同227页a。

  37 《曹洞宗全书》“宗源”上444页a。

  38 同516页a。

  39 案:门与本门(本段后文所提),为天台大师智顗所立。本,谓久成之本地;[迹-足+逃-兆]

  ,谓近成之垂

  。即指实体与其影现。本门,谓如来于久远之往昔即已成道

  (久远实成之本佛),以显示佛陀之本地、根源、本体之说,故谓之实体;

  门,指新近示现之佛陀(伽耶始成之身),以显示本佛为教化众生而自本地应化垂

  之说,故谓之应

  、影现。《佛光》p. 1965。

  40 见前一注解。

  41 案:日本日莲宗特取法华经之题号“妙法莲华经”五字,冠以“南无”二字,而成“南无妙法莲华经”七字,称为题目;并主张唱诵其题目,末法众生即可成佛。《佛光》 p.6650。

  42 Sa

  yutta, v, p. 342(南传16下,220页)。

  43 出处同上,p. 343f. (南传16下,221页以下)。

  44出处同上,p.343(南传16下,220页以下)。

  45Dīgha, ii.p. 93f.(南传7, 58页以下)。

  46 Vinaya, i, p. 15f. (南传3, 28页)

  47 案:与“默照禅”相对称。为临济宗大慧宗杲之宗风。“看”,见之意;“话”,公案之意。即专就一则古人之话头,历久真实参究终于获得开悟,此种禅风称为看话禅。此禅风先慧后定,与默照禅之先定后慧大异其趣。《佛光》p.3898

  48 案:为宋代曹洞宗之宏智正觉禅师所倡导之禅风。默,指沉默专心坐禅;照,即以慧来鉴照原本清净之灵知心性。正觉认为实相即是无相之相,真心即是无心之心,真得即是无得之得,真用即是无用之用,故主张以“坐空尘虑”来默然静照,兀兀坐定,不必期求大悟,唯以无所得、无所悟之态度来坐禅。《佛光》p.6374

  49 大2, 112b。相同句子的经典在前后极多。《杂阿含》15-16,393-442经处处可见。

  50大2,106c。又,于Dīgha,ii.p.93f.(南传7,58页)中,提到《大般涅槃经》中的法镜之教,在此之前,有一段佛的话语:“在那陀村(Nātika)死亡的五百位优婆塞,断三…

《证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长阿含经研究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