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證悟▪P7

  ..續本文上一頁光般若經》15(大8, 101c、102a)、《大品般若經》19(大8,358c、359a)、《大般若經》諸處、《文殊師利問菩提署經》(大14, 435b)、《文殊師利問菩提經》(大14,482b)、《伽耶山頂經》(大14, 485a)、《象頭精舍經》(大14,487c以下)、《大集經》10(大13, 69a)等。參見注8文中的水野之書、山田之書244頁。(參原書p. 131)

  11 《佛本行集經》1(大3,656c):“諸菩薩等,凡有四種微妙性行。何等爲四?一、自性行,二、願性行,叁、順性行,四、轉性行。雲何名爲自性行?若諸菩薩本性已來,賢良質直,順父母教,信敬沙門及婆羅門,善知家內尊卑親疏,知已恭敬承事無失,具足十善,複更廣行其余善業,是名菩薩自性行。雲何名爲願性行?若諸菩薩發如是願:我于何時,當得作佛,阿羅诃叁藐叁佛陀,十號具足,是名菩薩願性行。雲何名爲順性行?若諸菩薩,成就具足六波羅蜜,何等爲六?所謂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是名菩薩順性行。雲何名爲轉性行?如我供養然燈世尊,依彼因緣,讀誦則知,是名菩薩轉性行。”Mahāvastu, i, p. 1; p. 46f.; p.63。梵文之說明省略。(參原書p. 131)

  12 參見久野芳隆“華嚴經的成立問題”(《宗教研究》新7-2,100頁)。

  13 梵文《大事》的十地(Mahāvastu, i, p. 76; pp. 78-193)是:一、難登 (durārohā),二、結慢 (baddhamānā),叁、華飾 (pu

  pama

  itā),四、明輝 (rucirā),五、廣心 (citta-vistarā),六、具色 (rūpavatī),七、難勝 (durjayā),八、生緣 (janmanide

  ā),九、王子位 (yauvarā-jyatā),十、灌頂 (abhi

  ekatā)。山田,前所列書268頁。(參原書p. 131)

  14 參見山田,前所列書215頁、249頁,水野,前所列書279頁,以及注8。

  15 參見山田,前所列書271頁以下。但是,該書將最初期之般若經典所出現的十地,與叁乘十地視爲相同,這點與筆者意見相違。

  16 叁賢位是指五停心觀、別相念住、總相念住。關于這些以及以下之說明,參見于後所說的法相教理學說中,菩薩四十一位與小乘階位之對比表。(參原書p. 132)

  17 《菩薩璎珞經》8(大16, 73a以下)中,于修行階位中,提到:起七寶塔、受持五戒、五通、十善、四無量心、四禅等修習,其次達到聲聞四果,其次成爲辟支佛,之後列舉菩薩的十住地行。(參原書p. 132)

  18 《七卷楞伽》7(大16, 632a)雲:“遠行與善慧,法雲及佛地,皆是佛種姓,

  余悉二乘攝”,是說在六地以前,是二乘的境地;七地以上只有菩薩、佛乘的境地。

  又,由于第五極難勝地是修習四谛之階位,因此,由四谛而證悟的阿羅漢,是以第五地爲最上位。第六現前地,是修習十二緣起的階位,因此,由十二緣起而證悟的緣覺,是以第六地爲最上位。如此的看法,在大乘佛教中,似乎十分盛行。接著,第七地是菩薩自利(自我完成)的階位,八地以上則純粹是利他行之階位。聖德太子于《勝鬘經義疏》(大56, 2b)中,稱七地爲自分行,八地以上爲他分行。(參原書p. 132)

  19 《大智度論》75(大25,585c以下),于幹慧地乃至已辦地七地,規定並說明各聲聞及菩薩之階位。

  20 談華嚴十地的經論,以《十地經》(《華嚴經》十地品)爲代表,因爲相當多,所以在此省略其典籍根據。參見山田前列書277頁以下。

  21 《菩薩璎珞本業經》上(大24, 1011b)。

  22 同上(1011c);此外,《梵網經》上(大24,997c)的堅信忍中十發趣心、《仁王經》上(大8,826b)的習種性十心亦與梵網的十信類似,但是項目多少有異。談五十二位等之階位的此叁經皆不是翻譯之經,而是在中國成立的僞經。

  23 別教大乘之說法,在印度佛教經論等中,已有所列舉。例如,在《大乘莊嚴經論》12(大31,650b)中,敘述菩薩十地及佛地,與聲聞四果的關系,雲:“菩薩有四種果,一者,入初地時,生如來家,是須陀洹果;二者,于第八地中,而得授記,是斯陀含果;叁者,于第十地中,而得受職,是阿那含果;四者,佛地,是阿羅漢果。”詳見《成唯識論》9(大31, 48b以下)及同《述記》9末(大43,556b以下)。別教說、圓教說,例如參見《天臺四儀》(《谛觀錄》)。圓教說之思想本源的印度典籍根據不明。(參原書p. 132)

  24 天臺智者大師稱自己的境界是五品弟子位,也就是觀行即位,尚未達到十信位。並說其師慧思是十信位的六根相似之境界。從天臺說來看,二者皆是內凡位,連最下之聖位亦尚未達到。因此,在距離十地或佛位還有一段遙遠的距離的情況下,談這些聖位,或者談達到聖位的修行方法─十乘觀法,這是天臺所沒有體驗的境界,對一般人而言,更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縱使說了這些,也是與實際修行無關的。又,華嚴宗雖然未必堅持這些階位說,但是,其學說也敘述佛果位的境界,所以,這也是一般人所不能實現的理論之說。因此,談實際信仰或修行的叁階教、淨土教、禅宗等的興起,可說是爲了避免如前所述之宗派家,無用而煩瑣的教理,或複雜的階位說之弊端。(參原書p. 132)

  25 案:“千七百則”乃泛指禅宗無數則公案。“一千七百”並非實數,系根據景德傳燈錄中所載之一千七百零一人之傳法機緣而來。《佛光》p.2。

  26 《二(仁?)王禅祖鈴木正叁道人全集》12頁。

  27 案:超佛越祖:禅林用語。又作殺祖殺佛。意爲超越佛祖之究極境界;即不執著任何事物,達絕對自由之心境。《佛光》p.5281。

  28 岩波文庫本《盤圭禅師語錄》118頁。

  29 同124頁以下。

  30 《白隱禅師法語集》96頁以下。

  31 案:“一著子”,禅林用語。本爲圍棋用語,引申爲“一件事”之謂。乃禅僧對于佛法某一教理與修行之譬喻。如“向上一著,千聖不傳”一句即是。[碧岩錄第六則]《佛光》p.72。

  32 案:大慧宗杲,(1089~1163)宋代臨濟宗楊岐派僧,字昙晦,號妙喜,又號雲門。師辯才縱橫,平日致力鼓吹公案禅法,其禅法被稱爲“看話禅”(即以考察公案、話頭而求開悟之禅法),此與宏智正覺之“默照禅”相輝映。晚年,座下恒數千人。孝宗歸依之,並賜號“大慧禅師”。遺有大慧語錄、正法眼藏、大慧武庫等書。《佛光》p. 881。

  33 案:道元禅師,(1200~1253)日本曹洞禅之開祖。又稱永平道元。貞應二年(1223),與明全相偕來宋,之後與長翁如淨相見,豁然大悟,抖落從來所疑,得如淨之印可。歸返日本後,創建永平寺,大揚曹洞禅,提倡“只管打坐”之實踐法門,後人稱其禅風爲默照禅。並撰著正法眼藏九十五卷、永平清規二卷、學道用心集、永平廣錄十卷、普勸坐禅儀、隨聞記等。世壽五十四。《佛光》p. 5622。

  34 《曹洞宗全書》“宗源”下213頁a。

  35 同215頁a以下。

  36 同227頁a。

  37 《曹洞宗全書》“宗源”上444頁a。

  38 同516頁a。

  39 案:門與本門(本段後文所提),爲天臺大師智顗所立。本,謂久成之本地;[迹-足+逃-兆]

  ,謂近成之垂

  。即指實體與其影現。本門,謂如來于久遠之往昔即已成道

  (久遠實成之本佛),以顯示佛陀之本地、根源、本體之說,故謂之實體;

  門,指新近示現之佛陀(伽耶始成之身),以顯示本佛爲教化衆生而自本地應化垂

  之說,故謂之應

  、影現。《佛光》p. 1965。

  40 見前一注解。

  41 案:日本日蓮宗特取法華經之題號“妙法蓮華經”五字,冠以“南無”二字,而成“南無妙法蓮華經”七字,稱爲題目;並主張唱誦其題目,末法衆生即可成佛。《佛光》 p.6650。

  42 Sa

  yutta, v, p. 342(南傳16下,220頁)。

  43 出處同上,p. 343f. (南傳16下,221頁以下)。

  44出處同上,p.343(南傳16下,220頁以下)。

  45Dīgha, ii.p. 93f.(南傳7, 58頁以下)。

  46 Vinaya, i, p. 15f. (南傳3, 28頁)

  47 案:與“默照禅”相對稱。爲臨濟宗大慧宗杲之宗風。“看”,見之意;“話”,公案之意。即專就一則古人之話頭,曆久真實參究終于獲得開悟,此種禅風稱爲看話禅。此禅風先慧後定,與默照禅之先定後慧大異其趣。《佛光》p.3898

  48 案:爲宋代曹洞宗之宏智正覺禅師所倡導之禅風。默,指沈默專心坐禅;照,即以慧來鑒照原本清淨之靈知心性。正覺認爲實相即是無相之相,真心即是無心之心,真得即是無得之得,真用即是無用之用,故主張以“坐空塵慮”來默然靜照,兀兀坐定,不必期求大悟,唯以無所得、無所悟之態度來坐禅。《佛光》p.6374

  49 大2, 112b。相同句子的經典在前後極多。《雜阿含》15-16,393-442經處處可見。

  50大2,106c。又,于Dīgha,ii.p.93f.(南傳7,58頁)中,提到《大般涅槃經》中的法鏡之教,在此之前,有一段佛的話語:“在那陀村(Nātika)死亡的五百位優婆塞,斷叁…

《證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長阿含經研究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