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阿含經研究
水野弘元
一、諸部派對四阿含排列次序的看法
四阿含經之排列次序,各部派間均有出入。就現在大正藏而言,在阿含部第一卷系以長阿含、中阿含爲先,第二卷始收錄雜阿含與增一阿含。蓋即大正藏對四阿含之列出順序爲:長、中、雜、增一。此一排列次序諒系根據南方上座部巴利佛教而來。因巴利聖典中,阿含經系以長部、中部、相應部(雜阿含)、增支部(增一阿含)之順序所排列。現今學術界中,目前仍沿用此一順序。
據各種文獻資料顯示,與巴利聖典同一順序者,有大衆部之摩诃僧只律、化地部之五分律。摩诃僧只律卷叁二(大正二二‧四九一C以下)、五分律卷叁○(大正二二‧一九一a)所列舉四阿含之順序爲:長阿含、中阿含、雜阿含、增一阿含。茲訂此「長、中、雜、增一」之順序爲第一型,即四阿含排列次序之第一型。第二型則指「長、中、增一、雜」之排列次序,系最後二部與第一型恰好相反。
依「長、中、增一、雜」第二型之排列次序而列舉出四阿含者,有法藏部之四分律,與同屬法藏部之毘尼母經,以及被視爲傳自錫蘭之大阿羅漢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即見於四分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a以下)、毘尼母經卷叁(大正二四‧八一八a),均按長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雜阿含之排列次序。而法住記(大正四九‧一四a)則按長阿笈摩、中阿笈摩、增一阿笈摩、相應阿笈摩之順序。法住記因曾於諸大乘經中被揭示過,故應屬於大乘佛教。這或許與法藏部在各種方面影響大乘佛教之事有關連。
又第二型與在開元錄卷一叁小乘錄中所列四阿含之順序相同。智昇在開元錄中,並非依法藏部之說而列其次序,乃偶然巧合。在中國,諸經錄中列舉四阿含的順序,向無定則。例如:仁壽錄卷一之小乘經錄所列四阿含順序爲:增一、中、雜、長,此與將於後示之第六型相同,誠屬巧合。又於靜泰錄卷一或內典錄卷七列舉之小乘經錄,則依中、增一、雜、長之順序,與各部派所列各型均不相同,蓋因各經錄所收錄者不僅限於四阿含,一般多以小乘諸經爲主,故有此類之排列次序。因此與本文所欲探討四阿含之排列順序性質不同。
其次,第叁型爲:雜、中、長、增一四阿含。此型見於瑜伽師地論與梵文天譬喻(pyā= vadāna)。即瑜伽師地論卷八五(大正叁○‧七七二b以下)將四阿笈摩依此次序列出;天譬喻(Cowell ed. p. 333)亦按samyukta、madhyama、dīrgha、ekottarika之順序列出。日本國譯一切經阿含部采用雜阿含、中阿含、長阿含、增一阿含之順序,亦爲依瑜伽師地論之說。
第四型與第叁型極爲接近,系出於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所列順序。即毘奈耶雜事卷叁九(大正二四‧四○七b以下)、卷四○(四一叁a),列四阿笈摩之順序爲:相應(雜)、長、中、增一。與第叁型比較即可一目了然,僅列於中間之長、中二阿含次序相反而已。第叁、四型可能爲一切有部系統或受其影響之系統。
第五型,系以增一阿含爲首,依次爲中、長、相應等四阿含。見於大智度論、入大乘論、分別功德論等大乘經典,與撰集叁藏及雜藏傳。首先,分別功德論卷一(大正二五‧叁二a)列四阿含次序爲:增一、中、長、雜。其次,大智度論亦於卷二(大正二五‧六九c以下)以增一、中、長、相應等四阿含之順序列出。入大乘論卷上(大正叁二‧叁六c)亦按增一、中、長、雜之序。撰集叁藏及雜藏傳(大正四九‧叁a)則按「別經四分,名作阿含,增一中含,長雜四含」之順序以說明四阿含。此第五型則不知受何部派影響而來,然以其與第六型相似之故,可以推知,可能系受多分有部一派之影響而來。
第六型,即增一、中、雜、長之順序,將第五型之最後二阿含先後排列次序顛倒,即成此型。此型見於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一(大正二叁‧五○叁c以下)與長阿含經序。僧肇所撰長阿含經序(大正一‧一a)視四阿含爲經藏,計有增一阿含四分八誦、中阿含四分五誦、雜阿含四分十誦,長阿含四分四誦。僧肇之說可能來自長阿含之譯者佛陀耶舍(Buddhayaśas)。佛陀耶舍出身西北印度罽賓國,由其翻譯有關四分律之典籍,故知可能屬於法藏部。但法藏部之四分律則爲上述所說之第二型,與此第六型完全不同,然則第六型又出於何部何派呢?
第六型系在罽賓地方,由薩婆多毘尼毘婆沙所用,故可能是說一切有部所用之型。有部遍及印度與中央亞細亞各地;以地域之不同,其學說、傳統亦有或多或少的出入。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可能爲罽賓地方有部之論典。據雲此地之有部與法藏部均甚興盛,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五(大正二叁‧五叁四c)載:送物供養,罽賓有二種僧,一薩婆多,二昙無德。故知在罽賓之有部與法藏部可能有某種關系,所列第六型四阿含可能爲罽賓一地之有部所使用的。又此與上述仁壽錄所列順序,乃是不謀而合。
第七型爲中、長、增一、雜之排列順序,出自般泥洹經卷下(大正一‧一九一a),其他經典並不多見。該經屬小乘涅槃之一種,不論就其形式與內容而言,均與長阿含遊行經、巴利長部大般涅槃經、單譯之佛般泥洹經、大般涅槃經之任何一經不同,其所屬部派亦不明。又於此般泥洹經列舉之十二分教與中阿含善法經之異譯本七知經所列順序相同,此爲他型所少見者,其所屬部派,至今不明。
總之,若一味以四阿含的排列順序,來判斷屬於何種部派,可能是錯誤的。不過,自其所列次序中,多少可以窺知所含有部派的特色,故仍有參考價值。然則,漢譯長阿含究應屬於那一部派呢?容下節詳細說明。
二、漢譯長阿含的所屬部派
漢譯長阿含與部派的關系,早經日本各學者作種種討論與研究。時至今日,可謂已有定論。茲探討如下:
首先,有德川時代之法幢,在「俱舍論稽古」中主張漢譯長阿含屬於化地部。但赤沼智善則認爲俱舍論在前後兩次所引用的化地部經文中,後一次所引者見於漢譯長阿含世記經中;前一回所用者,則不見於長阿含之經文中,故否定「漢譯長阿含屬於化地部」之說。(參閱赤沼智善「佛教經典史論」叁叁頁以下)
明治以後,日本學者多認爲長阿含系屬於法藏部。椎尾弁匡則以長阿含之漢譯者佛陀耶舍,譯出法藏部之四分律,故推定長阿含出於法藏部(見於「宗教界」大正叁年、八一四頁)。又幹瀉龍祥在「佛教學雜志」第叁卷第六號中,有雲:
(1)漢譯長阿含的編纂方法與巴利長部正好相反,其置佛於篇首,列修行之道於篇末,蓋漢譯長阿含所屬部派特尊佛陀,故列爲第一;且爲區別佛陀與聲聞阿羅漢修行之不同,故於最後始敘修行之道。
(2)在長阿含遊行經中,有敘說供養塔之功德者,此種內容爲巴利大般涅槃經之所無,而與法藏部崇拜佛塔之說一致。
(3)譯者佛陀耶舍所譯經典中,除虛空藏菩薩經之外,悉爲法藏部之經典。
綜上叁點,可得一結論,即:長阿含乃是法藏部的徒衆所編纂。其次,宇井伯壽在「印度哲學研究二」之一叁四頁以下,謂長阿含如依教理而言,則絕非說一切有部,且與巴利所傳不同。並認爲長阿含大致是根據上座部思想,亦含有大衆部思想,尤以二百五十戒之認定爲然。又遊行經有勸建佛塔與羅漢身亦得至無漏之說,故主張長阿含之說與法藏部相近。但四分律之結集記事所載長阿含之內容,與今日之長阿含不同,故不得明確斷定長阿含即法藏部所傳,不過,至少可確認長阿含系與法藏部之說最爲接近之部派所傳。
又赤沼智善曾以種種論證得一結論,即:長阿含是法藏部一系的僧人佛陀耶舍,於翻譯法藏部之四分律及四分律本之同時所譯出,故長阿含宜屬於法藏部所傳之理由中,當以此一理由,最爲有力!故長阿含即法藏部所傳。
唯將漢譯長阿含譯成日文之譯者石川海淨,認爲傳譯者與部派之關系不一定要相同,雖然長阿含與法藏部較爲接近,且受其影響,但若欲評斷其爲法藏部之經典,則仍須謹慎……不過,若由其教義而言,宜歸屬於根本上座部乃至說一切有部,則長阿含經爲屬於說一切有部,並富有其他諸多部派色彩的經典。
由上述所列四阿含之各型可知,長阿含經序與薩婆多毘尼毘婆沙所列順序相同,故有石川海淨之認爲長阿含與說一切有部存有某種關系。但就教理而言,長阿含所說之教義,絕非說一切有部所有;關於此點理由,已經由宇井伯壽、赤沼智善所持之觀點中看出端倪。
又列舉十二分教之順序時,發現其中長阿含經與四分律近似,亦有如赤沼智善所指責者(「佛教經典史論」叁五頁)。但其他亦有長阿含與四分律兩者之記事,幾乎完全相同,而與其他諸文獻完全不一致之例證,如釋迦族系譜。據雲,可能是兩書譯者佛陀耶舍將一方資料套用至他方,但二書譯語完全不同,可見不是采自一方移至另一方的譯法,故有二書之釋迦族系譜,兩者原來各自獨立之說。所謂系譜,指見於四分律卷叁一(大正二二‧七七九a以下)與長阿含之世記經(大正一‧一四八c以下)。茲爲便於參考,將兩者之譯語,列表如下:
四分律
世記經
大人-善王-樓夷-齊-頂生-遮羅-微-微驎陀羅-
民主-珍寶-好味-靜齋-頂生-善行-妙味-味帝-
四分
世記
鞞醯梨肆-舍迦陀-樓脂-修樓脂-波羅那-…
《長阿含經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