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增一阿含經解說

  增一阿含經解說

  水野弘元

  一、漢譯增一阿含經

  現存漢譯增一阿含經五十一卷,日本大正藏作東晉罽賓叁藏瞿昙僧伽提婆(Gotama Sam=ghadeva)譯,系由其底本──高麗版大藏經的記載而來;宋、元、明叁本大藏經則作苻秦叁藏昙摩難提(Dharmanandin)譯。

  一般學者多以爲現存增一阿含經,系僧伽提婆所譯。但宇井伯壽則自宋、元、明叁本考證而提出爲昙摩難提所譯的看法(參閱印度哲學研究二‧一叁二頁以下),而否定了僧伽提婆改譯之說。宇井伯壽認爲僧伽提婆僅止於卷數之更改、文字之潤色修正而已,尚未到改譯的程度。

  此種看法的歧異,系緣於自古以來諸經錄類對於增一阿含經沒有明確的記載所致。苻秦時,道安撰增一阿含經序(大正二‧五四九a以下),序文中明載自建元二十年(叁八四)夏,至次年(叁八五)春,由昙摩難提譯增一阿含經。當時,出身兜佉勒國(Tukhāra)之昙摩難提除譯有增一阿含經外,尚譯有中阿含經及其他諸經論。可惜長安適逢戰亂,道安又去世(叁八五),故所譯經論未能詳加校訂,考核文旨,以致有僧伽提婆等加以改譯之事。

  僧伽提婆改譯中阿含經一事,在今「中阿含經序」中曾有明文記載,系當時任筆受之道慈所撰寫,爲確實可信之說。至於僧伽提婆亦改譯增一阿含經一事,則無確切資料可爲佐證。在現存最古之經錄──僧佑(四四五-五一八(「出叁藏記集」中,其卷二僧伽提婆之翻譯經下,雖列有中阿含經六十卷,但對於增一阿含經則未提及。隋法經錄(五九四)、仁壽錄(六○二)、唐靜泰錄(六六四)則僅言昙摩難提譯,未曾談及僧伽提婆翻譯之事。

  至於隋費長房「曆代叁寶紀」(五九七)卷八,在昙摩難提所譯經之下,則載有:「增一阿含經,五十卷,建元二十年四月一日,爲秦武威太守趙文業出。是第一譯。沙門慧嵩、竺佛念等筆受。見僧叡二秦錄。僧佑及寶唱並載。」(大正四九‧七五c)其後,更述及僧伽提婆改譯之事;但此一記載系取自道慈之中阿含經序,序中並未提及改譯增一阿含經之事,故費長房亦未明示僧伽提婆所譯爲增一阿含之第二譯。

  至唐代古今譯經圖記(六二七-六四九)始有明說,其卷二言僧伽提婆譯增一阿含經,卷叁則言昙摩難提譯增一阿含經。承此說法的是唐則天武後時所編纂之大周刊定衆經目錄(六九五)。該錄卷八則舉有兩種增一阿含經,僧伽提婆爲第二譯,凡五十卷或叁十叁卷、四十二卷,計七叁七頁;昙摩難提爲第一譯,凡五十卷或五十一卷,計九叁九頁。

  如此,並舉兩經之頁數,似乎當時已有兩種經本存在。惟就大周錄之全屬杜撰一點而言,則此一說法根本不足采信。而其衆經目錄卷十四中,所舉現存入藏錄(指當時)之下,僅列「增一阿含經一本」,未列其譯者名稱及頁數,因此,大周錄所謂一本,究竟指那一種,實不得而知。若將其頁數與其他經典作一比較,則似指共九叁九頁之昙摩難提所譯本,即前後經錄中所謂有本之增一阿含經。

  又今存智昇開元錄(七叁○)卷叁中,則承大周錄之說,舉出昙摩難提譯、僧伽提婆譯兩種增一阿含經:前者爲第一譯四十卷,後者爲第二譯五十一卷。卷十叁中,又以第二譯爲現存本,第一譯爲缺佚本。卷二十之入藏錄中,又認爲現存經(指當時)即僧伽提婆譯之增一阿含經五十一卷,凡八二○頁(此可能與今存之增一阿含經相同)。

  綜上所述可知,諸經錄之記載中,出叁藏記集、法經錄、仁壽錄、靜泰錄等所說現存經,僅列昙摩難提所譯之增一阿含經,根本不知僧伽提婆所譯者。至曆代叁寶紀始有僧伽提婆譯之記載,但卻未明示。至唐代譯經圖記始並稱爲兩種譯本,但亦未有存、缺之記載。直至大周錄,始詳如上述,並就頁數可看出,可能是指五十卷或五十一卷之昙摩難提所譯增一阿含經爲有本,即以現存今本增一阿含經,爲昙摩難提所譯者。

  但開元錄則不然,以現存本爲僧伽提婆所譯,以昙摩難提譯者爲缺佚本,可能是誤將以前諸經錄所載昙摩難提譯者誤作僧伽提婆譯。而宋、元、明叁本則直接根據在開元錄以前諸經錄之記事而來。關於此種說法,宇井伯壽亦采納之。而今高麗本、大正藏本則系據開元錄而來,故以現存本爲僧伽提婆所譯者。

  如此,則究以何說正確呢?須注意的是大周錄的記事。在說明僧伽提婆譯增一阿含經之下,大周錄舉梁寶唱錄(五一七、缺本)言:

  「前多說四谛、十二因緣、五陰、六入、十八界、出蘇陀耶沙彌論議得戒事;後出世界成敗,又出成道度人,又作叁道寶階,又出波斯匿王十夢,又出高廣大床是金、銀、象牙等作之,又明七佛得道製戒。」(大正五五‧四二二a)

  若此一記載值得相信的話,則在梁代寶唱經錄中即已明揭有僧伽提婆譯之增一阿含經。然而其後之出叁藏記集、法經錄、仁壽錄等頗爲信實之諸經錄,則絲毫未曾提起,誠屬不可思議之事。

  若將上述寶唱錄所載之文與現存本增一阿含經比對而觀,則可發現四谛、五陰(蘊(大致位於前半,十二因緣與六入,則多居後半。又在現存增一阿含經中未曾見有十八界之說,至於蘇陀耶沙彌之事則見於卷二二須陀品,惟蘇陀耶一名則作須陀。故知十八界說與蘇陀耶沙彌不見於現存增一阿含經中。

  其次,關於世界成敗、叁道寶階、波斯匿王十夢部分,可於後半見之;但成道度人則不見於後半,而見於前半。又高廣大床是金、銀、象牙等作之句,在現存增一阿含經中亦無此文,惟唐道世之法苑珠林(六六八(卷八八雲:

  「又阿含經雲,高廣大床者,陛下足長尺六非高,闊四尺非廣,長八尺非大,越此量者,方名高廣大床。複有八種床。初四約物弁體,貴人不合坐,下四約人弁大,縱含地鋪人,擬於尊人亦不合坐。一金床、二銀床、叁牙床、四角床、五佛床、六辟支佛床、七羅漢床、八師僧床。」(大正五叁‧九叁四b)

  此系引自阿含經之文,但現存所有阿含經中,均不見此段文句。若是寶唱錄所載增一阿含之高廣大床一段,爲法苑珠林所引用者,則可視爲此句或許存於今已失佚之增一阿含中。

  上述所引寶唱錄之記載中,有很多不見於今之增一阿含經者,有的則位置不合,此使人認爲寶唱錄所介紹之增一阿含經並非現存者,而可能是失佚之增一阿含經。

  二、經律異相所引用之增一阿含經

  寶唱等所撰之經律異相,引自增一阿含經之文共計十五處。其出典系見於細注,細注則由梁代撰者所注,故其資料頗爲可靠,這由其所引八處雜阿含經之文,與今存離阿含經文完全一致可見一斑。茲將其引自增一阿含經之內容、卷數,及經律異相之卷數列表對照如下:

  經律異相卷數

   引 用 項 目

  1.卷二

  叁十叁天應生豬中轉入人道(增一阿含經第十九卷)

  2.卷叁

  地大動有八種緣(增一阿含經第二十四卷)

  3.卷六

  波斯匿王造金像(增一阿含經第十九卷)

  4.卷十四

  舍利弗入金剛定爲鬼所打不能毀傷(增一阿含經第叁十卷)

  5.卷十四

  舍利弗目連角現神力(增一阿含經第二十七卷)

  6.卷十五

  難陀得奈女接足內愧閑居得道(增一阿含經第叁十九卷)

  7.卷十七

  盤特誦掃忘篲忘掃(增一阿含經第一卷)

  8.卷十七

  鴦崛鬘暴害人民遇佛出家得阿羅漢道(增一阿含經第十九卷)

  9.卷十八

  二十億耳精進大過(增一阿含經第八卷)

  10.卷二八

  波斯匿王請佛解夢(增一阿含經第四十一卷)

  11.卷二九

  優填王請求治化方法(增一阿含經第叁十九卷)

  12.卷四六

  毘沙惡鬼食噉人民遇佛悟解(增一阿含經第八卷)

  13.卷四六

  惡鬼見帝釋形稍醜減(增一阿含經第二十七卷)

  14.卷四七

  婆羅醯馬王爲轉輪聖王寶(增一阿含經)

  15.卷四七

  驢効群牛爲牛所殺(增一阿含經第二十卷)

  (按:日本國譯一切經增一阿含經補遺中缺漏一條引文,今查閱前後文所引卷數及經律異相原文與大正藏對照而觀,探知應是漏去11.一條,茲依其先後次序補入之。)

  首先,可以看出第一引文,與現存增一阿含經卷二四(叁二‧六經)相當,內容相同,但用語則幾乎全然不同,例如其中所引天子五衰瑞之名稱,由下表兩相比較可知其大不相同:

  引文現存增一阿含經 1.華萎1.華冠自萎 2.衣裳垢穢2.衣裳垢坋 3.腋下汗出3.腋下流汗 4.玉女減少4.玉女違製 5.不樂本座5.不樂本位

  由上表可知,該引自增一阿含經之文,並非出自現今之增一阿含經,又卷數方面亦不同,引文作第十九卷,現存本則作卷二十四。

  第二引文與現存增一阿含經卷叁七(二四‧五經)相當,但前者作第二十四卷,與此不同。兩者內容雖同述地動八因,但引文則極其簡略,所列八因之順序亦不一致,故知引文所從出之增一阿含經與現存增一阿含經不同。

  第叁引文極爲簡略,與今增一阿含經之卷二八(叁六‧五經)相當,兩者用語不太一致,所屬卷數亦不相同,茲將兩者用語比較如下:

   引文

   增一阿含經(現存)

  時波斯匿王……召

  是時波斯匿王,純

  工巧,以紫磨金,鑄

  以紫磨金,作

  如來像,高於五尺,時

  如來像,高五尺,爾時

  閻浮提內,始有二像

  閻浮裏內,始有此二如來形像

  故知兩者雖然類似,但爲別本,並不相同。

  第四引文不見於今本增一阿含經。與該引文內容類似之故事,則見於今本雜阿含卷五○(一叁叁○經),但兩者並不相同。經律異相亦曾引用上述雜阿含卷五○之文,但並非作出於雜阿含經,而是作引自今已不存之增一阿含經。又巴利文獻中,此一故事見於自說經四‧四(叁九…

《增一阿含經解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中阿含經解說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