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一阿含经解说
水野弘元
一、汉译增一阿含经
现存汉译增一阿含经五十一卷,日本大正藏作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Gotama Sam=ghadeva)译,系由其底本──高丽版大藏经的记载而来;宋、元、明三本大藏经则作苻秦三藏昙摩难提(Dharmanandin)译。
一般学者多以为现存增一阿含经,系僧伽提婆所译。但宇井伯寿则自宋、元、明三本考证而提出为昙摩难提所译的看法(参阅印度哲学研究二‧一三二页以下),而否定了僧伽提婆改译之说。宇井伯寿认为僧伽提婆仅止於卷数之更改、文字之润色修正而已,尚未到改译的程度。
此种看法的歧异,系缘於自古以来诸经录类对於增一阿含经没有明确的记载所致。苻秦时,道安撰增一阿含经序(大正二‧五四九a以下),序文中明载自建元二十年(三八四)夏,至次年(三八五)春,由昙摩难提译增一阿含经。当时,出身兜佉勒国(Tukhāra)之昙摩难提除译有增一阿含经外,尚译有中阿含经及其他诸经论。可惜长安适逢战乱,道安又去世(三八五),故所译经论未能详加校订,考核文旨,以致有僧伽提婆等加以改译之事。
僧伽提婆改译中阿含经一事,在今「中阿含经序」中曾有明文记载,系当时任笔受之道慈所撰写,为确实可信之说。至於僧伽提婆亦改译增一阿含经一事,则无确切资料可为佐证。在现存最古之经录──僧佑(四四五-五一八(「出三藏记集」中,其卷二僧伽提婆之翻译经下,虽列有中阿含经六十卷,但对於增一阿含经则未提及。隋法经录(五九四)、仁寿录(六○二)、唐静泰录(六六四)则仅言昙摩难提译,未曾谈及僧伽提婆翻译之事。
至於隋费长房「历代三宝纪」(五九七)卷八,在昙摩难提所译经之下,则载有:「增一阿含经,五十卷,建元二十年四月一日,为秦武威太守赵文业出。是第一译。沙门慧嵩、竺佛念等笔受。见僧叡二秦录。僧佑及宝唱并载。」(大正四九‧七五c)其後,更述及僧伽提婆改译之事;但此一记载系取自道慈之中阿含经序,序中并未提及改译增一阿含经之事,故费长房亦未明示僧伽提婆所译为增一阿含之第二译。
至唐代古今译经图记(六二七-六四九)始有明说,其卷二言僧伽提婆译增一阿含经,卷三则言昙摩难提译增一阿含经。承此说法的是唐则天武后时所编纂之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六九五)。该录卷八则举有两种增一阿含经,僧伽提婆为第二译,凡五十卷或三十三卷、四十二卷,计七三七页;昙摩难提为第一译,凡五十卷或五十一卷,计九三九页。
如此,并举两经之页数,似乎当时已有两种经本存在。惟就大周录之全属杜撰一点而言,则此一说法根本不足采信。而其众经目录卷十四中,所举现存入藏录(指当时)之下,仅列「增一阿含经一本」,未列其译者名称及页数,因此,大周录所谓一本,究竟指那一种,实不得而知。若将其页数与其他经典作一比较,则似指共九三九页之昙摩难提所译本,即前後经录中所谓有本之增一阿含经。
又今存智昇开元录(七三○)卷三中,则承大周录之说,举出昙摩难提译、僧伽提婆译两种增一阿含经:前者为第一译四十卷,後者为第二译五十一卷。卷十三中,又以第二译为现存本,第一译为缺佚本。卷二十之入藏录中,又认为现存经(指当时)即僧伽提婆译之增一阿含经五十一卷,凡八二○页(此可能与今存之增一阿含经相同)。
综上所述可知,诸经录之记载中,出三藏记集、法经录、仁寿录、静泰录等所说现存经,仅列昙摩难提所译之增一阿含经,根本不知僧伽提婆所译者。至历代三宝纪始有僧伽提婆译之记载,但却未明示。至唐代译经图记始并称为两种译本,但亦未有存、缺之记载。直至大周录,始详如上述,并就页数可看出,可能是指五十卷或五十一卷之昙摩难提所译增一阿含经为有本,即以现存今本增一阿含经,为昙摩难提所译者。
但开元录则不然,以现存本为僧伽提婆所译,以昙摩难提译者为缺佚本,可能是误将以前诸经录所载昙摩难提译者误作僧伽提婆译。而宋、元、明三本则直接根据在开元录以前诸经录之记事而来。关於此种说法,宇井伯寿亦采纳之。而今高丽本、大正藏本则系据开元录而来,故以现存本为僧伽提婆所译者。
如此,则究以何说正确呢?须注意的是大周录的记事。在说明僧伽提婆译增一阿含经之下,大周录举梁宝唱录(五一七、缺本)言:
「前多说四谛、十二因缘、五阴、六入、十八界、出苏陀耶沙弥论议得戒事;後出世界成败,又出成道度人,又作三道宝阶,又出波斯匿王十梦,又出高广大床是金、银、象牙等作之,又明七佛得道制戒。」(大正五五‧四二二a)
若此一记载值得相信的话,则在梁代宝唱经录中即已明揭有僧伽提婆译之增一阿含经。然而其後之出三藏记集、法经录、仁寿录等颇为信实之诸经录,则丝毫未曾提起,诚属不可思议之事。
若将上述宝唱录所载之文与现存本增一阿含经比对而观,则可发现四谛、五阴(蕴(大致位於前半,十二因缘与六入,则多居後半。又在现存增一阿含经中未曾见有十八界之说,至於苏陀耶沙弥之事则见於卷二二须陀品,惟苏陀耶一名则作须陀。故知十八界说与苏陀耶沙弥不见於现存增一阿含经中。
其次,关於世界成败、三道宝阶、波斯匿王十梦部分,可於後半见之;但成道度人则不见於後半,而见於前半。又高广大床是金、银、象牙等作之句,在现存增一阿含经中亦无此文,惟唐道世之法苑珠林(六六八(卷八八云:
「又阿含经云,高广大床者,陛下足长尺六非高,阔四尺非广,长八尺非大,越此量者,方名高广大床。复有八种床。初四约物弁体,贵人不合坐,下四约人弁大,纵含地铺人,拟於尊人亦不合坐。一金床、二银床、三牙床、四角床、五佛床、六辟支佛床、七罗汉床、八师僧床。」(大正五三‧九三四b)
此系引自阿含经之文,但现存所有阿含经中,均不见此段文句。若是宝唱录所载增一阿含之高广大床一段,为法苑珠林所引用者,则可视为此句或许存於今已失佚之增一阿含中。
上述所引宝唱录之记载中,有很多不见於今之增一阿含经者,有的则位置不合,此使人认为宝唱录所介绍之增一阿含经并非现存者,而可能是失佚之增一阿含经。
二、经律异相所引用之增一阿含经
宝唱等所撰之经律异相,引自增一阿含经之文共计十五处。其出典系见於细注,细注则由梁代撰者所注,故其资料颇为可靠,这由其所引八处杂阿含经之文,与今存离阿含经文完全一致可见一斑。兹将其引自增一阿含经之内容、卷数,及经律异相之卷数列表对照如下:
经律异相卷数
引 用 项 目
1.卷二
三十三天应生猪中转入人道(增一阿含经第十九卷)
2.卷三
地大动有八种缘(增一阿含经第二十四卷)
3.卷六
波斯匿王造金像(增一阿含经第十九卷)
4.卷十四
舍利弗入金刚定为鬼所打不能毁伤(增一阿含经第三十卷)
5.卷十四
舍利弗目连角现神力(增一阿含经第二十七卷)
6.卷十五
难陀得奈女接足内愧闲居得道(增一阿含经第三十九卷)
7.卷十七
盘特诵扫忘篲忘扫(增一阿含经第一卷)
8.卷十七
鸯崛鬘暴害人民遇佛出家得阿罗汉道(增一阿含经第十九卷)
9.卷十八
二十亿耳精进大过(增一阿含经第八卷)
10.卷二八
波斯匿王请佛解梦(增一阿含经第四十一卷)
11.卷二九
优填王请求治化方法(增一阿含经第三十九卷)
12.卷四六
毘沙恶鬼食噉人民遇佛悟解(增一阿含经第八卷)
13.卷四六
恶鬼见帝释形稍丑减(增一阿含经第二十七卷)
14.卷四七
婆罗醯马王为转轮圣王宝(增一阿含经)
15.卷四七
驴効群牛为牛所杀(增一阿含经第二十卷)
(按:日本国译一切经增一阿含经补遗中缺漏一条引文,今查阅前後文所引卷数及经律异相原文与大正藏对照而观,探知应是漏去11.一条,兹依其先後次序补入之。)
首先,可以看出第一引文,与现存增一阿含经卷二四(三二‧六经)相当,内容相同,但用语则几乎全然不同,例如其中所引天子五衰瑞之名称,由下表两相比较可知其大不相同:
引文现存增一阿含经 1.华萎1.华冠自萎 2.衣裳垢秽2.衣裳垢坋 3.腋下汗出3.腋下流汗 4.玉女减少4.玉女违制 5.不乐本座5.不乐本位
由上表可知,该引自增一阿含经之文,并非出自现今之增一阿含经,又卷数方面亦不同,引文作第十九卷,现存本则作卷二十四。
第二引文与现存增一阿含经卷三七(二四‧五经)相当,但前者作第二十四卷,与此不同。两者内容虽同述地动八因,但引文则极其简略,所列八因之顺序亦不一致,故知引文所从出之增一阿含经与现存增一阿含经不同。
第三引文极为简略,与今增一阿含经之卷二八(三六‧五经)相当,两者用语不太一致,所属卷数亦不相同,兹将两者用语比较如下:
引文
增一阿含经(现存)
时波斯匿王……召
是时波斯匿王,纯
工巧,以紫磨金,铸
以紫磨金,作
如来像,高於五尺,时
如来像,高五尺,尔时
阎浮提内,始有二像
阎浮里内,始有此二如来形像
故知两者虽然类似,但为别本,并不相同。
第四引文不见於今本增一阿含经。与该引文内容类似之故事,则见於今本杂阿含卷五○(一三三○经),但两者并不相同。经律异相亦曾引用上述杂阿含卷五○之文,但并非作出於杂阿含经,而是作引自今已不存之增一阿含经。又巴利文献中,此一故事见於自说经四‧四(三九…
《增一阿含经解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