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页以下),但不见於巴利增支部或相应部。
第五引文与今本增一阿含卷二九(三七‧二经)相当,引文虽有省略,但仍可看出两者文句有相当大的出入,尤以所引偈文之不同,更见两者之异,故知该引文之所从出之增一阿含经与今本不同。
第六引文亦不见於今日之增一阿含经中,但有类似者见於增一阿含卷四九(五一‧三经),两者之内容几乎不同,故不能视为同类经典。其引用偈文虽然相似,但两者文句甚有出入。
第七引文与今增一阿含经卷一一(二○‧一经)相当。引文较为简略,但两者之内容、用语几乎完全一致,故该引文可视为引自今本增一阿含经者,唯其卷数不符,引文作第一卷,今本则作第十一卷,或为笔误之故。
第八引文与今本增一阿含卷三一(三八‧六经(相当,内容大致相同,但与其说引自增一阿含经,不如说是引自杂阿含之异译经──鸯崛髻经,因为两者内容完全相同。如此说来,经律异相之细注是否将杂阿含与增一阿含颠倒而注呢?其实不然,盖此鸯崛髻(Avgulimāla指鬘)之故事,杂阿含与增一阿含都有记载。另外,有三种单译经现存,即第一一八鸯崛摩经、第一一九鸯崛髻经、第一二○央掘魔罗经,一般皆作为杂阿含之异译经,其实是错误的,三经中只有第一一八属於杂阿含的异译经,第一一九则为增一阿含之异译经,第一二○系属於如来藏系之大乘经。
现在作为问题的第一一九鸯崛髻经,宜作增一阿含之异译经,关於此问题,如後所论证。本经实即今已佚之昙摩难提所译增一阿含经中之一经而别出为单经者。此种意义之缺佚本(欠本)增一阿含经之别出单经,其他尚有十七经,此一问题待下一单元再行说明论证。
第九引文系引自今本增一阿含卷十三(二三‧三经)。引文虽有省略,但其内容、用语则两者几乎一致,故可视作系引自现今本之增一阿含经。惟两者卷数不同,大概是梁代与今日之调卷不同所致。
第十引文与今本增一阿含卷五一(五二‧九经)相当,系敍说波斯匿王之十梦者,其十梦之内容及列举顺序两者均不相同,可见该引文并非引自今本增一阿含经。又敍说波斯匿王梦之经典,除此之外,另有舍卫国王梦见十事经、舍卫国王十梦经、国王不梨洗泥十梦经等三种单行经,但均与引文不同,故知该引文系引自今已亡佚之增一阿含经。
第十一引文与今本增一阿含卷四二(四六‧七经)相当。其中所言十种项目,不论名称或列举顺序均大不相同,故知其引文非引自今本增一阿含经。
第十二引文与今日增一阿含卷十四(二四‧二经)相当。引文虽有所省略,但可看出其内容与经末诸偈与今本增一阿含经是几乎完全一致的,故可视作引自现存增一阿含经,惟卷数不同。
第十三引文与今本增一阿含卷四一(四五‧五经)相当,两者几乎完全相同,故知系引自今本增一阿含经,惟两者卷数不一。
第十四引文如下:
「马王名婆罗醯(Valāhaka),宫殿住在大海洲内明月山,有八千马以为眷属。若转轮圣王出世,取最小者,以为马宝,给王乘御。」
以上虽仅五十字,但其故事内容却不见於今本增一阿含经,其他汉译诸阿含与巴利阿含亦不载此事,或许引文原本即为误译。与此类似之事亦见於中阿含卷十一(六一‧牛粪喻经)、杂阿含卷六(二六四经)、巴利长部十七(大善见经),及增一阿含之异译单经──给孤独长者女得度因缘经卷下等。在这些经典述说转轮王之七宝,及八万四千(不似引文之作八千)属於马宝之云马(Valāhaka)。故知该引文并非引自现存之增一阿含经。
最後,第十五引文所谓「人像驴者」(如驴马之人)之说,与今本增一阿含卷七(一六‧四经)相当。但其「驴入於牛羣」之故事,则不见於今本增一阿含经,故知该引文之故事,亦系引自今已不存之增一阿含经。
以上将经律异相所引用增一阿含经之处,共计十五次,一一加以检讨。其中,可视作引自今本增一阿含经者,仅第七、第九、第十二、第十三等四次,其余十一次则属今已不存之别本增一阿含经。
经律异相之引文已如上述,其引自杂阿含经者,则皆从现存杂阿含经中所引用;但若是引自中阿含经与增一阿含经,则除引用现存者之外,引自今已失佚之中阿含经与增一阿含经者亦不少。此种现象诚如中阿含经解题(补遗)所指出的,系由於梁代时尚有今已亡佚之昙摩难提译之中阿含经,与增一阿含经存在,因而经律异相多予引用。
三、昙摩难提译之增一阿含经
昙摩难提译增一阿含经之记载,见於道安增壹阿含经序与诸经录等。但增一阿含经在梁代以後究竟如何,则不得而知。上一节尝言经律异相(五一六)所引十五处增一阿含经中,有十一处可能是引自与今存增一阿含经不同的昙摩难提译之增一阿含经。而其中之一,经推测而知是属於现存杂阿含经之异译单经──鸯崛髻经。如此说来,则昙摩难提译之增一阿含经的别出单经除此经现存外,是否还有其他,就其所译中阿含经有二十四经之别出单经而言,增一阿含经可能尚有别出单经,这同样可一一探索而得。
昙摩难提所译中阿含经有其独特之译语译风,与他人所译有明显之差别,此种现象在增一阿含经亦然,仍以「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始,以「闻佛所说,欢喜奉行」终,关於其独特译语,请参阅下表。而具有其独特风格之经典,在今存大正藏经中,尚可以寻得十八经。兹一一列出如下:
经 名
现存增一阿含相当经
译者名
大正藏所在
1顶生王故事经
〔一七‧七经〕
西晋法炬
一‧八二二
2.父母恩难报经
〔二○.一一经〕
後汉安世高
一六‧七七八
3.八关斋经
〔二四.六经〕
刘宋沮渠京声
一‧九一三
4.四人出现世间经
〔二六.五经〕
刘宋求那跋陀罗
二‧八三四
5.波斯匿王太后崩尘土坌身经
〔二六.七经〕
西晋法炬
二‧五四五
6.婆罗门避死经
〔三一.四经〕
後汉安世高
二‧八五四
7.频毗婆罗王诣佛供养经
〔三四.五经〕
西晋法炬
二‧八五五
8.长者子六过出家经
〔三五‧一○经〕
刘宋慧简
二‧八五七
9.鸯崛髻经
〔三八‧六经〕
西晋法炬
二‧五一○
10.咸水喻经
〔三九‧三经〕
西晋失译
一‧八一一
11.四未曾有经
〔四二‧三经〕
西晋竺法护
二‧八五九
12.牧牛经
〔四九.一经〕
姚秦鸠摩罗什
二‧五四六
〔四九.一○经〕
13.十一想思念如来经
〔五○.一经〕
刘宋求那跋陀罗
二‧八六一
14.四泥犁经
〔五○‧五经〕
东晋竺昙无兰
二‧八六一
15.阿那邠邸化七子经
〔五一‧七经〕
後汉安世高
二‧八六二
16.阿难同学经
後汉安世高
‧八七四
17.水沫所漂经
东晋竺昙无兰
二‧五○一
18.阿闍世王问五逆经
西晋法炬
一四‧七七五
上列十八经中,第十三经实由二经合并而成,向来列为增一阿含五十品第一经之一异译经,但另含有与增一阿含第四十九品第十经相当之经,且有「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闻佛所说,欢喜奉行」之一定形式的句子,故知为二经合并而成。此二经於昙摩难提译之增一阿含经为连续之二经,可能因写在同一纸上,故古来被误传为一经。因此,实宜作二经,但今从旧说,仍作一经。
上列十八经中,4、6、7、8、11、13、14、15、16等九经,在今日藏经中,作为增一阿含经之异译单经;5、9、12、17等四经,则作杂阿含经之异译单经;1、3、10三经则为中阿含经之异译本:2、18二经则作阿含经以外之杂经。但今均应改作增一阿含经之异译经,仅最後之16、17、18三经不见有今本增一阿含经之相当经。不过,16阿难同学经系敍女人之五秽行,17水沫所漂经叙五阴(蕴)之譬喻,18阿闍世王问五逆经
五逆罪,均列举五法,故此三经可能是存於昙摩难提所译增一阿含经有关五法中的经。
此十八经,均有译者之名,系据费长房之历代三宝纪而译经图纪而开元录,乃至今日藏经之记载而来,是十分不可靠的。据今存最古之经录──僧佑出三藏记集所载,十八经中除水沫所漂经之外,其余十七经皆收入卷四失译杂经录有本部中,故知在梁代(即僧佑当时),十七经已列入译者不明之失译经中。惟出三藏记集所载与十七经经名多少有些出入,如今存鸯崛髻经一经,出三藏记集作央掘髻经,频毘婆罗王诣佛供养经则作频毘婆王诣佛供养经,阿那邠邸化七子经作阿那邠祁化子经,放牛经作牧牛经,十一想思念如来经作十一思惟如来经,或十一相思惟念如来经,咸水喻经作水喻经等略有不同。
至於出三藏记集失译杂经录中所未列出之「水沫所漂经」,其名则见於出三藏记集卷三之安公古异经录中:「河中大聚沫经一卷,或云水沫所漂经,或云聚沫譬经,今有此经。」 (大正五五‧一六a)故知水沫所漂经与河中大聚沫经二者可能为彼此相当之经。道安时,在古异经录中明揭河中大聚沫经一名,但至梁代时,另有名为水沫…
《增一阿含经解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