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頁以下),但不見於巴利增支部或相應部。
第五引文與今本增一阿含卷二九(叁七‧二經)相當,引文雖有省略,但仍可看出兩者文句有相當大的出入,尤以所引偈文之不同,更見兩者之異,故知該引文之所從出之增一阿含經與今本不同。
第六引文亦不見於今日之增一阿含經中,但有類似者見於增一阿含卷四九(五一‧叁經),兩者之內容幾乎不同,故不能視爲同類經典。其引用偈文雖然相似,但兩者文句甚有出入。
第七引文與今增一阿含經卷一一(二○‧一經)相當。引文較爲簡略,但兩者之內容、用語幾乎完全一致,故該引文可視爲引自今本增一阿含經者,唯其卷數不符,引文作第一卷,今本則作第十一卷,或爲筆誤之故。
第八引文與今本增一阿含卷叁一(叁八‧六經(相當,內容大致相同,但與其說引自增一阿含經,不如說是引自雜阿含之異譯經──鴦崛髻經,因爲兩者內容完全相同。如此說來,經律異相之細注是否將雜阿含與增一阿含顛倒而注呢?其實不然,蓋此鴦崛髻(Avgulimāla指鬘)之故事,雜阿含與增一阿含都有記載。另外,有叁種單譯經現存,即第一一八鴦崛摩經、第一一九鴦崛髻經、第一二○央掘魔羅經,一般皆作爲雜阿含之異譯經,其實是錯誤的,叁經中只有第一一八屬於雜阿含的異譯經,第一一九則爲增一阿含之異譯經,第一二○系屬於如來藏系之大乘經。
現在作爲問題的第一一九鴦崛髻經,宜作增一阿含之異譯經,關於此問題,如後所論證。本經實即今已佚之昙摩難提所譯增一阿含經中之一經而別出爲單經者。此種意義之缺佚本(欠本)增一阿含經之別出單經,其他尚有十七經,此一問題待下一單元再行說明論證。
第九引文系引自今本增一阿含卷十叁(二叁‧叁經)。引文雖有省略,但其內容、用語則兩者幾乎一致,故可視作系引自現今本之增一阿含經。惟兩者卷數不同,大概是梁代與今日之調卷不同所致。
第十引文與今本增一阿含卷五一(五二‧九經)相當,系敍說波斯匿王之十夢者,其十夢之內容及列舉順序兩者均不相同,可見該引文並非引自今本增一阿含經。又敍說波斯匿王夢之經典,除此之外,另有舍衛國王夢見十事經、舍衛國王十夢經、國王不梨洗泥十夢經等叁種單行經,但均與引文不同,故知該引文系引自今已亡佚之增一阿含經。
第十一引文與今本增一阿含卷四二(四六‧七經)相當。其中所言十種項目,不論名稱或列舉順序均大不相同,故知其引文非引自今本增一阿含經。
第十二引文與今日增一阿含卷十四(二四‧二經)相當。引文雖有所省略,但可看出其內容與經末諸偈與今本增一阿含經是幾乎完全一致的,故可視作引自現存增一阿含經,惟卷數不同。
第十叁引文與今本增一阿含卷四一(四五‧五經)相當,兩者幾乎完全相同,故知系引自今本增一阿含經,惟兩者卷數不一。
第十四引文如下:
「馬王名婆羅醯(Valāhaka),宮殿住在大海洲內明月山,有八千馬以爲眷屬。若轉輪聖王出世,取最小者,以爲馬寶,給王乘禦。」
以上雖僅五十字,但其故事內容卻不見於今本增一阿含經,其他漢譯諸阿含與巴利阿含亦不載此事,或許引文原本即爲誤譯。與此類似之事亦見於中阿含卷十一(六一‧牛糞喻經)、雜阿含卷六(二六四經)、巴利長部十七(大善見經),及增一阿含之異譯單經──給孤獨長者女得度因緣經卷下等。在這些經典述說轉輪王之七寶,及八萬四千(不似引文之作八千)屬於馬寶之雲馬(Valāhaka)。故知該引文並非引自現存之增一阿含經。
最後,第十五引文所謂「人像驢者」(如驢馬之人)之說,與今本增一阿含卷七(一六‧四經)相當。但其「驢入於牛羣」之故事,則不見於今本增一阿含經,故知該引文之故事,亦系引自今已不存之增一阿含經。
以上將經律異相所引用增一阿含經之處,共計十五次,一一加以檢討。其中,可視作引自今本增一阿含經者,僅第七、第九、第十二、第十叁等四次,其余十一次則屬今已不存之別本增一阿含經。
經律異相之引文已如上述,其引自雜阿含經者,則皆從現存雜阿含經中所引用;但若是引自中阿含經與增一阿含經,則除引用現存者之外,引自今已失佚之中阿含經與增一阿含經者亦不少。此種現象誠如中阿含經解題(補遺)所指出的,系由於梁代時尚有今已亡佚之昙摩難提譯之中阿含經,與增一阿含經存在,因而經律異相多予引用。
叁、昙摩難提譯之增一阿含經
昙摩難提譯增一阿含經之記載,見於道安增壹阿含經序與諸經錄等。但增一阿含經在梁代以後究竟如何,則不得而知。上一節嘗言經律異相(五一六)所引十五處增一阿含經中,有十一處可能是引自與今存增一阿含經不同的昙摩難提譯之增一阿含經。而其中之一,經推測而知是屬於現存雜阿含經之異譯單經──鴦崛髻經。如此說來,則昙摩難提譯之增一阿含經的別出單經除此經現存外,是否還有其他,就其所譯中阿含經有二十四經之別出單經而言,增一阿含經可能尚有別出單經,這同樣可一一探索而得。
昙摩難提所譯中阿含經有其獨特之譯語譯風,與他人所譯有明顯之差別,此種現象在增一阿含經亦然,仍以「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始,以「聞佛所說,歡喜奉行」終,關於其獨特譯語,請參閱下表。而具有其獨特風格之經典,在今存大正藏經中,尚可以尋得十八經。茲一一列出如下:
經 名
現存增一阿含相當經
譯者名
大正藏所在
1頂生王故事經
〔一七‧七經〕
西晉法炬
一‧八二二
2.父母恩難報經
〔二○.一一經〕
後漢安世高
一六‧七七八
3.八關齋經
〔二四.六經〕
劉宋沮渠京聲
一‧九一叁
4.四人出現世間經
〔二六.五經〕
劉宋求那跋陀羅
二‧八叁四
5.波斯匿王太後崩塵土坌身經
〔二六.七經〕
西晉法炬
二‧五四五
6.婆羅門避死經
〔叁一.四經〕
後漢安世高
二‧八五四
7.頻毗婆羅王詣佛供養經
〔叁四.五經〕
西晉法炬
二‧八五五
8.長者子六過出家經
〔叁五‧一○經〕
劉宋慧簡
二‧八五七
9.鴦崛髻經
〔叁八‧六經〕
西晉法炬
二‧五一○
10.鹹水喻經
〔叁九‧叁經〕
西晉失譯
一‧八一一
11.四未曾有經
〔四二‧叁經〕
西晉竺法護
二‧八五九
12.牧牛經
〔四九.一經〕
姚秦鸠摩羅什
二‧五四六
〔四九.一○經〕
13.十一想思念如來經
〔五○.一經〕
劉宋求那跋陀羅
二‧八六一
14.四泥犁經
〔五○‧五經〕
東晉竺昙無蘭
二‧八六一
15.阿那邠邸化七子經
〔五一‧七經〕
後漢安世高
二‧八六二
16.阿難同學經
後漢安世高
‧八七四
17.水沫所漂經
東晉竺昙無蘭
二‧五○一
18.阿闍世王問五逆經
西晉法炬
一四‧七七五
上列十八經中,第十叁經實由二經合並而成,向來列爲增一阿含五十品第一經之一異譯經,但另含有與增一阿含第四十九品第十經相當之經,且有「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聞佛所說,歡喜奉行」之一定形式的句子,故知爲二經合並而成。此二經於昙摩難提譯之增一阿含經爲連續之二經,可能因寫在同一紙上,故古來被誤傳爲一經。因此,實宜作二經,但今從舊說,仍作一經。
上列十八經中,4、6、7、8、11、13、14、15、16等九經,在今日藏經中,作爲增一阿含經之異譯單經;5、9、12、17等四經,則作雜阿含經之異譯單經;1、3、10叁經則爲中阿含經之異譯本:2、18二經則作阿含經以外之雜經。但今均應改作增一阿含經之異譯經,僅最後之16、17、18叁經不見有今本增一阿含經之相當經。不過,16阿難同學經系敍女人之五穢行,17水沫所漂經敘五陰(蘊)之譬喻,18阿闍世王問五逆經
五逆罪,均列舉五法,故此叁經可能是存於昙摩難提所譯增一阿含經有關五法中的經。
此十八經,均有譯者之名,系據費長房之曆代叁寶紀而譯經圖紀而開元錄,乃至今日藏經之記載而來,是十分不可靠的。據今存最古之經錄──僧佑出叁藏記集所載,十八經中除水沫所漂經之外,其余十七經皆收入卷四失譯雜經錄有本部中,故知在梁代(即僧佑當時),十七經已列入譯者不明之失譯經中。惟出叁藏記集所載與十七經經名多少有些出入,如今存鴦崛髻經一經,出叁藏記集作央掘髻經,頻毘婆羅王詣佛供養經則作頻毘婆王詣佛供養經,阿那邠邸化七子經作阿那邠祁化子經,放牛經作牧牛經,十一想思念如來經作十一思惟如來經,或十一相思惟念如來經,鹹水喻經作水喻經等略有不同。
至於出叁藏記集失譯雜經錄中所未列出之「水沫所漂經」,其名則見於出叁藏記集卷叁之安公古異經錄中:「河中大聚沫經一卷,或雲水沫所漂經,或雲聚沫譬經,今有此經。」 (大正五五‧一六a)故知水沫所漂經與河中大聚沫經二者可能爲彼此相當之經。道安時,在古異經錄中明揭河中大聚沫經一名,但至梁代時,另有名爲水沫…
《增一阿含經解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