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長阿含經研究▪P2

  ..續本文上一頁摩诃波羅那

  水仙───百智-嗜欲-善欲-斷結-大斷結-

  

  四分

  世記

  -貴舍-摩诃貴舍-善現-大善現-無憂-光明-梨那-

  -寶藏-大寶藏-善見-大善見-無憂-洲諸-殖生-

  

  四分

  世記

  彌羅-末羅-精進力-牢車-十車-百車-堅弓-十弓-

  山嶽-神天-進力-牢車-十車-百車-牢弓-○-

  

  四分

  世記

  百弓-能師子-懿師摩-憂羅陀-瞿羅-

  百弓-養牧-聲摩-烏羅婆-渠羅婆-

  

  四分

  世記

  尼浮羅-真闍-十轉輪王種族 (1.伽 支、2.多樓毘帝、

  尼求羅-善思-十族 (1.伽 鹿、2.多羅婆、

  

  四分

  世記

  3.阿濕卑、4.乾陀羅、5.伽陵迦、6.贍鞞、7.拘羅婆、

  3.阿葉摩、4.持地、5.伽楞伽、6.贍婆、7.拘羅婆、

  

  四分

  世記

  8.般闍羅、9.彌悉梨、10.懿師摩)懿師摩-憂羅陀-

  8.般闍羅、9.彌私羅、10.聲摩)聲摩-烏羅婆-

  

  四分

  世記

  瞿羅-尼浮羅-師子頰-悅頭檀

  渠羅婆-尼求羅-師子頰-白淨王

   由上表比較可知,兩者幾乎完全一致。僅世記經缺少相當於四分律所說之十弓,可能是遺漏失誤所致,其他則完全相同。但兩者之原語可能多少或有出入,如上表最後部分之憂羅陀與烏羅婆、瞿羅與渠羅婆、尼浮羅與尼求羅等,其原語即多少稍有不同。故不能認爲釋迦族系譜的翻譯是由一方移至另一方,兩者的記載可能有所差別。

   由上表已知,四分律與長阿含在釋迦族系譜方面,爲同一傳承。其他與此系譜相近者,有大樓炭經卷六(大正一‧叁○九a),但這亦僅限於與大綱相近而已,細則仍頗多出入。此外,有關釋迦族系譜之諸文獻,則與之截然不同。

   由上述可知,四分律與長阿含爲同一部派,或極其相近之部派所有。日本諸學者研究結果,認爲長阿含經乃屬於法藏部或近於該部派者,殆爲不容否認之論。

   又布洛認爲俗語法句經(Gāndhārī Dharmapada)可能屬於法藏都。據雲法藏部系以犍陀羅語之俗語而流傳聖典的。但四分律與長阿含原語是否皆爲犍陀羅語?由上述之比較表可以推知,兩書未曾使用同一原語,故二者雖同屬法藏部,亦必因時因地而有所不同,未必使用同一原語。

   關於長阿含的原語,非簡單數語可以解釋清楚。其原語若由音譯語來看,則不似俗語法句經之語。今試將見於長阿含大會經之音譯語,以及與其相當之巴利長部大會經部份,列表比較如下:

  大會經(大‧一‧八○a以下)只陀跋 闍 呵 谛 叁 物 第 Mahāsamaya-s(Dii p. 259)jitāvajira-hatthenasamuddam阿修羅 阿失陀 婆延地 婆叁婆四 伊帝 阿陀摩天地 asurāsitābhātaro vāsavasś eteiddhimanto伽黎妙 摩呵秘摩 阿修羅 陀那秘羅陀鞞摩質兜樓 kālakañjāmabābhimsaasurādānaveghasāvepacitti修質谛 麗 婆羅呵黎 無夷連那婆 舍黎阿細 跋黎弗多羅那 sucitticapahārādonamuci sahasatañ cabaliputtānam薩鞞 鞞樓那那那迷 薩那迷谛 婆黎 細如 羅耶跋兜樓 sabbeveroca-nāmakāsannayhitvā balimsenamrahubhaddam伊呵庵婆羅迷 叁摩由 伊陀那跋陀若 比丘那 upāgamumsamayodāni bhadante bhikkhūnam叁彌涕 泥拔 samitim vanam

   由上可知,漢譯語在傳承之間,文字時有訛誤、顛倒。但其原語自身可能就與巴利文有所出入,且兩者亦無法作更進一步嚴密的比較研究。漢譯原語與巴利語、梵語皆爲不同之俗語,漢譯原語且是所謂犍陀羅語經過很多變化後的俗語。由於今人對犍陀羅語的詳細情形,仍懵懵不知,故須待其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之後,始能對此一問題作更進一步的研究。

   迄今,被歸屬於法藏部的漢譯文獻,有四分律、長阿含經、毘尼母經、舍利弗阿毘昙論等。別譯雜阿含經亦可能是屬於化地部或法藏部的經典。總之,欲對文獻作綜合的研究,則有參考俗語法句經的必要。

  

  叁、長阿含、長部的組織、內容與異譯經

   漢譯長阿含與巴利長部,因其所傳部派之不同,故組織與內容亦有出入。漢譯長阿含共有四分叁十經。第一分爲最初四經,系集錄有關佛陀的經典。第二分爲第五經至第十九經,凡十五經,乃集錄有關佛陀自覺內容與教法之經典。第叁分由第二十經至第二十九經等十經組成,爲集錄有關聲聞佛弟子之修行道的經典。第四分爲最後一經,即第叁十之世記經,共十二品,系集錄有關世界之成立及組織之通俗說法。

   依據考證,長阿含原來是由叁分組成,第四分可能系由法藏部後來私自加入長阿含中的,其他部派如說一切有部,則將世記經的部分,置於立世阿毘昙論之施設論中之「世間施設」,並收入論書中。其實,不僅世記經如此,以「論」而被視作經典收入長阿含者,尚有異譯之大樓炭經、起世經、起世因本經等。因此,即使有將論作爲經典收入長阿含的現象,但絕不可能是法藏部的作法(即可能是法藏部以外的作法)。又世記經或爲世起經之誤,惟據其原語爲lokotthāna(loka-utthāna世界之發生起源),與起世經或樓炭經立世阿毘昙之「立世」二字之原語相同。

   巴利長部計有叁分叁十四經。長部、長阿含原先大約由叁分叁十經構成。巴利之第一分爲戒蘊品Sīlakhandha-vagga,包含第一至第十叁之十叁經。其中,第六摩诃梨經,第七闍利經,第十須婆經等叁經,漢譯中不見相當之經,故知巴利之第一分僅十經,另外叁經乃爲後人所加入。此第一分的內容爲說明佛弟子修行之道,系由衆經組織而成。

   第二分爲大品Maha-vagga,系由第十四經乃至二十叁經等十經組織而成。在其他部派亦不見內容相當之經典,因此可稱爲長部、長阿含之本來面目。又其他部派每將長部第十六之大般涅槃經與第十七之大善見經合爲一經,果屬如此,則第二分即由九經構成。該第二分部分,爲集錄有關佛陀之經典。

   第叁分波利如Patika-vagga,包含第二十四至第叁十四經等十一經。其中,第叁十之相經原在中阿含、中部之中,可能後來始加入長阿含中。第叁分系由說佛之自我內證法之經典所構成。

   如上所述,漢譯長阿含,乃站在重視佛陀與佛塔之立場而言,故以第一分集錄有關於佛陀的經典,而將佛弟子阿羅漢之修行之道,置於第叁分。漢譯長阿含與巴利長部之叁分,前者依佛、法、僧之順序;後者則按僧、佛、法之順序,故兩者在組織上顯有所參差。長阿含在四部、四阿含之中,系具體介紹釋尊,對於弟子及外道之態度與說法之地位,爲了解釋尊或初期佛教之重要資料。關於長部、長阿含,請參閱日人前田惠學「原始佛教聖典之成立的研究」六一九-六叁七頁。

   現在,收入漢譯長阿含經之異譯經的單行經,在大正藏中,計有No. 2七佛經乃至No. 25起世因本經等二十四經。其他,中阿含之異譯單行經中,亦有與長阿含相當之經。此外,阿含或律藏之梵文、西藏譯者,亦有內容相當之經。但將此長阿含經歸納而成集者,僅有漢譯長阿含與巴利長部。依經錄之載可知,佛陀耶舍譯長阿含(四一叁、現存)之後數年,有自印度取經歸來之法顯,亦攜回得自錫蘭之長阿含與雜阿含梵本,然未及翻譯,其梵文又告失蹤。

   現存之長部、長阿含,與異譯經互相比較,可知巴利長部大致保存了最古形式,巴利長部經中,亦有新經典加入或以附錄方式收入其中者,但以經典形式及內容觀之,仍以巴利經典,較其他經典所保存古時的狀態爲多。

   其例頗多。今試將長阿含4之闍尼沙經,與長部18之闍尼沙經Janavasabha-s.,以及相當於此經之異譯單行經──人仙經叁者加以比較,則見此叁者所載順序雖有出入,內容則大致相同。叁者最初均將釋尊所住場所,同作那提迦村(Nadika)之煉瓦造屋(Ginjakāvasatha),但長阿含之闍尼沙經作「釋尊俱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居」,其他二經則對於同住比丘衆,未曾言及。

   其次,關於諸國各地信徒死後之命運,釋尊均一一給與授記的記載,叁經均有所說,但巴利闍尼沙經列舉諸國之名爲:Kāsi、Kosala、Vajji、Malla、Ceti、Vamsa、Kuru、Pañcāla、Maccha、Sūrasena等十國。長阿含闍尼沙經則列舉如下:鴦伽(Avga)、摩竭(Magadha)、迦屍(Kāsi)、居薩羅(Kosala)、拔只(Vajji)、末羅(Malla)、支提(Ceti)、拔沙(Vamsa)、居樓(Kwru)、般舍羅(Pañcāla)、頗漯波(Assaka)、阿般提(Avanti)、婆跋(Maccha)、蘇羅沙(Sūrasena)等十六大國。人仙經亦列舉如下:盎誐(Anga)、摩迦陀(Magadha)、迦屍(Kāsi)、憍薩羅(Kosala)、蜜爾沙(Vajji)、大力士(Malla)、奔拏(Pundra)、蘇摩(Suhma)、阿說迦(Assaka)、嚩帝…

《長阿含經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增一阿含經解說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