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識論與唯識說的發展▪P5

  ..續本文上一頁識”(bhava

  ga),是指作爲輪回性存在(bhava)部分(a

  ga)的識,這是南方上座部的巴利佛教所說的。根據自古漢譯的介紹,有分識是赤銅鍱部Tāmrapar

  īya, Tambapa

  iya 75,或他毗梨部Sthaviravādin, Theravādin 76 所說。77 這裏所謂的“赤銅鍱部”,因爲稱錫蘭爲赤銅鍱Tambapa

  ī,所以就是指錫蘭上座部。所謂“他毗梨”,即上座部,這裏可看出是指南方錫蘭的上座部。由此可知,此二者皆是指南方上座部的巴利佛教之意。

  關于有分識,巴利論藏最後的《發趣論》(Pa

  hāna, i, p. 163ff.)各處皆有提到,在此以前的六論則完全沒有出現此名稱,其實初期論書以來所說的八十九心中,作爲叁界諸有情的基礎心的十九心,即是作爲有分識而存續。關于這點,在論藏的注釋書或綱要書等中,有詳細的說明,78 但是,在此只想從其潛在識的立場簡單做介紹。巴利的有分識,即是作爲過去善不善行爲結果的異熟識,由前世一切行爲的結果,而規定有情的下一生,決定其投生的命運。也就是,有情在結束前生時,依據前生的善惡業,投生到其對應的世界,前生的[336]最後死心cuti-citta,以及接續往下一生的結生心pa

  isandhi-citta,都是前生善惡業的果報、異熟。而投生到下一生的最初刹那之結生心,是此有情一生的基礎心,此基礎心稱爲“有分識”。因此,在有分識中,過去世所有的經驗,都被保持成爲潛在力。此有分識因每個人過去不同的經驗,而有其個別性,在其一生中,雖然它作爲基礎心而不會被改變,但是,實際上隨著出生後善惡業的經驗,多少一定會有所變化。我們每做完善惡行爲,此經驗就被善惡心之後生起的彼所緣心tadāramma

  a保持著,這是因爲它要被送到之後相繼生起的有分識的緣故。

  要言之,巴利的有分識,在有情出生時,生成結生心,在之後無意識的刹那,則被繼續維持成有分識,在表面心的善惡等經驗之後,成爲保持經驗的彼所緣心而作用,作用終了後,再潛在爲有分心。此場合,巴利佛教與有部等相同,主張意識之流只有一條,所以,有分心之時,表面心不生起;表面心作用時,有分心斷絕。但是,實際上不論表面識如何,保持過去全部經驗的有分識,應該都是一類相續的,若非如此,作爲過去經驗的智能、性格等素質,或者記憶等,在表面心生起時,會一時喪失,表面心消失後,又再生起,這是不合理且不可能的事。盡管如此,因爲主張二心不俱起說,所以提出潛在識會斷絕的說法,這點比唯識法相學所主張的,阿賴耶識不論諸六識如何,總是一類相續的合理說,略遜一籌。

  (叁)細心、一味蘊、窮生死蘊與潛在識

  【細心思想】 所謂“細心思想”,即主張:縰使在無想定、滅盡定等心識不存在的狀態下,微細的心仍持續存在。有部于二無心定成立“無心說”,主張完全沒有心識;相對于此,從有部分裂出來的[337]經部系譬喻者,以及同系統的诃梨跋摩的《成實論》成立“細心說”,而分別論亦做相同的主張。也就是,首先,根據《大毗婆沙論》所述,譬喻者與分別論,共同主張在無想定與滅盡定,細心持續存在,心沒有滅。79 又根據《舊婆沙》,有部的覺天Buddhadeva 似乎主張細心不滅。80 覺天是在有部當中所主張的種種觀點最接近譬喻者的論師。極爲接近譬喻者之說的《成實論》也說到,滅盡定或無想定,雖然看起來很像是無心,但是,其實是有極微細而難以辨識的心持續存在,由于難以察覺,所以,只不過是在世俗上,稱爲無想或無心而已。81

  從細心的持續存在來看,經部進一步成立名爲“一味蘊”或“根本蘊”的一類相續之心識,說明表面心不存在的場合下,它也不會斷絕而恒常存續。也就是,例如《異部宗輪論》所提出的經部說:“諸蘊有從前世轉至後世”,或者“有一味蘊”等等。82 此一味蘊被認爲是作爲有情之業相續的主體,它跨越生生世世,作爲業或經驗的保持者,而展轉持續。所以提出這所謂“展轉心”說法的經部,又被稱爲“說轉部”Sa

  krāntika。83 我認爲此一味蘊相當于前述的細心。

  【窮生死蘊等】 經部的一味蘊是指:從前世跨越至後世,負載業的集積,一味相續的潛在性細心;化地部則稱之爲“窮生死蘊”,84 大衆部稱之爲“根本識”85 或“攝識”86。所謂“攝識”,意即攝持著過去的業或經驗的識,也就是潛在識。

  (四)非即非離蘊我與潛在識

  以上的潛在識,跨越叁世而恒常相續,而被稱爲“蘊”或“識”,犢子部將業相續的主體當成“我””,既不能將它作爲蘊的本身,但是離開蘊也沒有另外存在,由于有此意義,[338]所以被稱爲“非即非離蘊我”。

  《異部宗輪論》提到犢子部之說,謂:“補特伽羅,非即蘊離蘊,依蘊處界,施設假名……諸法若離補特伽羅,無從前世轉至後世。”87 又在《大毗婆沙論》中提到,犢子部說明補特伽羅(我)的理由是:如果沒有我的話,我們的記憶就無法延續到以後。所以是從記憶的保持者來說我的。88 不過,我認爲,說“我”的根本目的,並不只是單純爲了保持記憶,而是更廣泛的進一步爲了作爲經驗或業的保持者。

  又在《識身足論》中,沒有明確指出主張者的部派,只是用補特伽羅論者(有我論者)之名,說其主張實我的存在。89 與這幾乎完全相同的主張,在巴利《論事》中也有列舉出來,90 謂其主張者爲犢子部及正量部。

  這裏所提到的,犢子部等所說的“我”(pudgala,puggala補特伽羅),其主張者本身成立它以作爲業或經驗的保持者,這與其他部派所說的潛在識是相同的成立目的。但是,其他部派卻認爲犢子部所主張的我,與外道所說的我ātman相同,甚至認爲此我與說無我的佛教相反,而極端的稱犢子部爲“依附佛法的外道”。但是,犢子部等的非即非離蘊我,與外道所說的,常一主宰的形而上的自我完全不同,它是依經驗而恒常變化,並持續存在的,所以本質上與其他部派的有分識、一味蘊、窮生死蘊等,是沒有不同的。

  《中阿含》的《嗏帝經》嗏帝Sāti比丘主張緣起是識從前世存續到後世,而被釋尊呵責,重新教導佛教正確的無我之緣起說,91 嗏帝比丘所認爲的識之存續,是站在主張我的外道立場,不應將之與稱緣起之業相續的主體爲“識”或“我”pudgala視爲相同。(意譯:佛教把緣起之業相續的主體,稱爲“識”或“我”pudgala,與此外道的立場不同,不應將二者視爲相同。)

  (五)心相說與心性說

  [339]以上對於潛在力或潛在識,已考察各部派的主張,可知各部派的潛在力,發展爲唯識法相學的種子;潛在識則發展爲阿賴耶識。從曆史發展的實際來看,可能是讓有部或者尤其是經部之說,得以批評性的改良發展;從思想發展的理論來看,可說是使前述各部派的主張得以進展完成。集大成的唯識法相學說,無論是種子說或阿賴耶識說,與各部派的潛在力或潛在識的想法即使有很大的不同,或者可直接看成沒有關連,但是,若考量佛教通俗性緣起說的業報說,實際上,從原始佛教的緣起說以來,就站在一貫的想法上,只不過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加以詳細的考察而已。

  集大成的唯識法相學說,其種子說或阿賴耶識說、七轉識說等,皆脫離了原始佛教以來觀念論的領域,爲了作爲具體性的存在,于是就與本來的業報說乃至緣起的唯識說不同,因此,也與前述諸部派的潛在力或潛在識不同,這也是不得已的事情。但是另一方面,在唯識學中,從原始佛教的無我說,承襲大乘的空論,敘述叁性叁無性說,說明空無我的第一義緣起說,這是部派佛教所沒有的。而八識思想與叁性叁無性說形成了唯識學的中心教理。因此,若是正確理解唯識說,它便是集當時佛教大成的偉大學說者;但是,若將唯識說理解成形而上學的唯心說,則可說已經脫離了本來的唯識說。

  在心識論中,也有前面所沒有討論到的層面。前面是討論有關心識論的開展,不論是心心所說、表面識,乃至潛在識,都是不斷生滅變化現象的心識。佛教稱現象心爲“相心”,稱現象界爲“法相”。因此,前面所討論的,皆是與相心有關者,[340]只處理法相的部分。唯識學之所以被稱爲“法相學”,即是因爲它是只以現象的心識爲問題之學問。

  但是,心識也有與心的本性有關的層面。若以法相爲具體的現象,那麼法性可說是形式上的本性。因此,心的本性是形式上的,超越生滅變化。它是心的形式性、可能性、理想性的存在者。我們能追求證悟的理想,即是以此心性爲基礎。在部派時代,大衆部即以此心性爲問題,提倡心性本淨說。說明我們能夠追求理想,成爲佛陀,是因爲心性本來清淨無垢之故。當然,此清淨無垢,並不是現實上具體的存在,而是可能性的理想存在。如同承襲上座部系的心相說,而發展爲大乘唯識思想一樣;承襲大衆部系的心性說,則發展爲大乘如來藏思想。92 也就是,從心性本淨說,發展爲如來藏清淨說,以及淨樂常我的真如佛性說,成爲極爲詳細的哲學說。乃至後來有統合融和法相說與法性說者,更進一步的則有道元禅師的佛性說,不將佛性作爲形式上的存在,而是性相融和的具體存在。

  --------------------------------------------------------------------------------

  1 例如,參照Mrs. Rhys Davids, A Buddhist Manual of Psychological Ethics, London 1900;…

《心識論與唯識說的發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業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