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识论与唯识说的发展▪P4

  ..续本文上一页为潜在力的异名,46 由此可知在各部派种种的名称之下,说明保持业力的潜在力。

  (四)随眠与潜在力

  【随眠的意义】 无表是善恶行为潜在习惯力,而习惯力也包括与善恶无关的知识、记忆或日常习惯性行为。但是,在这里所说的“随眠”(anu

  aya, anusaya),

  是指不善烦恼的潜在力之意。不过,各部派之间对于随眠有异说。在说一切有部或巴利佛教,随眠被视为等同烦恼,是与表面识相应的烦恼心所,完全没有潜在力的意义。47

  但是,因为随眠在阿罗汉最高的证悟之前,不能被完全断除,所以即使是成为圣者,在阿罗汉以前,随眠恶德仍然存在着。他们实际上或许并不会生起不善烦恼的心,但是可看得出来残存着其可能性,或者过去烦恼恶德习惯力的残滓(vāsanā习气),48 此作为可能性或习气的烦恼,称为“随眠”。又,不是圣者的人,即使是在睡眠,或者思善、行善时,作为烦恼恶德之习惯力的随眠,也不会断绝而持续存在。

  所谓“随眠”,是指由长时间的习惯所产生的恶德烦恼。在有部或巴利佛教,[325]并未将此潜在力的随眠与表面作用的不善烦恼做区别,但是实际上如前所述,二者是不同的。因此,许多部派称表面的不善烦恼为“缠”paryavasthāna,称其习惯力为“随眠”,将二者做区别。缠是与心相应的心所,随眠则与心不相应。

  【主张随眠为潜在力的各部派】 根据《异部宗轮论》,大众、一说、说出世、鸡胤四宗,主张随眠与缠不同,缠是心相应,而随眠是心不相应。49 化地部的本宗也是同样的主张。50 《大毗婆沙论》,则提到分别论者之说,也主张随眠是缠的种子,是心不相应。51

  其次,在巴利的《论事》中,谓大众、正量二部主张随眠是无记无因,是心不相应,52 同样地,南方大众部的案达罗派(Andhaka)也主张随眠与缠不同,是心不相应的无意识,53 又,案达罗派与北道派(Uttarāpathaka)主张随眠没有所缘对象,54 表示随眠与认识对象的表面心无关。

  又《大毗婆沙论》提到犊子部之说,谓随眠于补特伽罗(pudgala)随增,55 以及随眠是心不相应,56 来叙述随眠的潜在性。由此可知,把随眠看成是心不相应之潜在力的部派,有大众部系的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分别说部、案达罗四派、北道派等,57 以及上座部系的化地部、正量部、犊子部等。

  【经部与随眠】 又根据《俱舍论》,经部谓随眠之体,既是心相应,也是心不相应,以跟随欲贪而眠之位,假名随眠,在表面识的欲贪以外,并非另有随眠。58 但是在烦恼睡眠之后,以无作用之位为随眠,此时不是随逐为表面心,而是随逐为种子,由于有此意义,可知即使是经部,也仍将随眠作为潜在力。又,在《大毗婆沙论》中,提到经部系的譬喻者之说,谓随眠于所缘不随增,亦不随增于相应法,59 随眠与对象无关,亦与心、心所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它是潜在的存在。

  [326]附带说明,虽然这不是随眠,不过,在《论事》提到东山住部之说,也有主张智是心不相应者,60 此场合的智不是在表面心作用者,而似乎是意指作为潜在力种子存在的智。因此,此情况表示善心也有潜在力。

  (五)种子与潜在力

  【种子的用法】 作为潜在力而对唯识法相学产生影响的,即是种子bīja。最初把种子一词用作潜在力的,似乎是经部。当然,它是从作为发芽、开花结果的原动力的,植物种子的譬喻而命名的。在此意义下,种子一词有如下所示的之例。如《成实论》云:61

  识为种子,业行为田,贪爱为水,无明覆蔽。以此因缘,则受后有。

  《入大乘论》云:62

  识是种子义,游行六处,若见诸尘空,有芽则断灭。

  《中论》云:63

  如芽等相续,皆由种子生,

  从是而生果,离种无相续。

  从种有相续,从相续有果,

  先﹝有﹞种后有果,不断亦不常。

  如是从初心,心法相续生,

  从是而有果,离心无相续。

  从心有相续,从相续有果,

  先﹝有﹞业后有果,不断亦不常。

  此三个场合皆是将种子比喻为识,因为它是造作善恶业的识,所以是表面心,而非潜在力。作为潜在力的,是相当于前述《中论》中的“相续”。在此意义下,前三例中的种子一词,并不是现在所讨论的作为潜在力的种子。同样的,[327]《大智度论》云:64

  过去的善种,是现在、未来善法之因;过去、现在的善种,是未来善法之因。不善与无记亦如是。如是一切法,各有自种之因。

  此场合的种,是指善恶业本身,而不是其潜在力之意。

  在《大毗婆沙论》中,列举譬喻者之说云:65

  由以烦恼业为种子,故生死难断、难破、难灭。

  此场合的种子看起来也和前举诸例相同,但是,因为这里也含有烦恼业作为潜在力而相续之意,所以,我想它具有作为潜在力的种子之意。尤其由于譬喻者是属于首先提倡种子说的经部师的古师之一,所以使我更有如此的看法。

  【经部的种子】列举经部的种子说者,有《俱舍论》、《顺正理论》等,例如根据《俱舍论》,经部似乎成立烦恼种子或念种子等。66所谓“烦恼种子”,我认为与其他部派的作为烦恼潜在力的随眠相同;“念种子”可能是指我们的记忆被保存为潜在力。总之,﹝*为了说明﹞我们善恶业等经验,将其影响以潜在力的形式,继续保存下去,而感得其果报,而有种子之说。67 此种子有相续santati、转变pari

  āma、差别vi

  e

  a三项特征。所谓“相续”,是种子同类相续,相当于唯识法相学的“种子生种子”;“转变”,是在相续中,前后异性;“差别”,是指具有无间生果的功能,所以,由于转变与差别,而有“种子生现行”的作用。这里虽然十分接近于唯识说,但是,离唯识说的种子六义仍相距甚远。因此,对于此种子究竟是与初业具有相同的善恶之性?还是与业的善恶无关之无记?或者种子应该被看成是异熟,在经部说中并不太做考察。

  【潜在力与种子】 如是,经部提倡种子说,在它成为一般的通说后,也将其他部派所说的潜在力或潜在识,[328]称为种子。如前所举,《大乘广五蕴论》称无表为种子,经部将其它部派的随眠称为种子。又根据《显识论》,列举正量部的无失(不失坏)、大众部的摄识、有部的同随得、上座部的有分识,作为种子的异名。68 但在这种场合,于种子名称之下,不是只有个别的潜在力,而也意味着潜在的识体,所以不只相当于唯识法相学的种子,也包括了阿赖耶识。

  四、作为阿赖耶识先驱思想的潜在识

  (一)二心俱起说与潜在识

  [333] 【各部派所说的潜在识】 阿赖耶识在法相唯识学中,与前六识是相同的表面识,末那识也是如此。这是因为八识皆被说成是在表面上作用而为现行之故。但是从现在心理学,或者从佛教心识说中,阿赖耶识思想的产生过程来看,阿赖耶识本来是意味着潜在识。第一,“阿赖耶”ālaya一词是“隐藏而横卧”,不表现于表面;又将它作为“执着”义,所谓“执着”,即内心深处的执持,此即有潜在的意义。而与各部派所说的潜在识有关的,如前所述,有二心俱起说、有分识、细心、根本蕴(一味蕴)、穷生死蕴、非即非离蕴我等。以下就依序做考察。

  【二心俱起说】 [334]首先,二心俱起说,即是成立潜在心者。69 虽然说是“二心俱起”,但是,两个表面心同时生起,也可称为二心俱起,在这种情况下,就有许多部派主张:因为一个有情一时只有一个表面心在作用,若是两个表面心同时生起,那么就不是一个有情,而是两个有情了。70 因为意识之流必定只生起一条,一个有情不应同时有两条以上的意识流。但是,唯识法相说中,也有八识同时俱起,所以,根据如此的说法,不只是阿赖耶识,连眼等五官作用也同时生起,在这情况下,八识同时在一个有情起作用,生起八个意识流。这是唯识学独特的说法,各部派并不认同。

  部派佛教所谓的“二心俱起说”,主要是说表面心与潜在心同时俱起。此意义的二心俱起说也有若干种类,其中一种即有部《识身足论》中,举出沙门目犍连之说,谓:71

  一补特伽罗,非前非后,二心和合。一者学心,二者缠心。

  可看出这是指有学圣者同时具有随眠烦恼心,前节所说的潜在力的随眠烦恼,其立场亦相同。

  其次再介绍另一种“二心俱起说”,这是在《大毗婆沙论》中,大众部的主张。它只简单的说:“一补特伽罗,有二心俱生,如大众部”,72 并没有再做详细的说明,不过,这可能是说表面心与潜在心的二心俱起。这或许和《异部宗轮论》中,被列为大众、一说、说出世、鸡胤之大众四部末宗主张的二心俱起说相同。论中提到此二心俱起说是:“道与烦恼容俱现前,业与异熟有俱时转”。73 因此,此场合的此二心俱起,是指(1)圣者有与无漏道共存之烦恼潜在力的随眠,以及(2)善恶业的表面心与业的集积俱起,或者与作为结果的潜在性异熟心俱起,由此两个理由,而说二心俱起,前者和前面所举的《法蕴足论》之[335]目犍连说被视为相同。

  其次,它虽然不是以“二心俱起说”为名,但是,根据巴利的《论事》,大众部系的案达罗派主张有分识整天都持续着,74 所以,若被看成是潜在识的有分识之流,在整天都持续着,那么在此期间,表面心的作用也应该会生起,因此,可认为潜在识与表面心的二心俱起。我认为这其实才是正确的,但是,因为巴利佛教主张二心不俱起说,所以如后所述,提出有分识与表面心交互生起,是一条心之流的说法。

  (二)有分识与潜在识

  【有分识】 其次,被认为是潜在心的,即是有分识。所谓“有分…

《心识论与唯识说的发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业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