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潛在力的異名,46 由此可知在各部派種種的名稱之下,說明保持業力的潛在力。
(四)隨眠與潛在力
【隨眠的意義】 無表是善惡行爲潛在習慣力,而習慣力也包括與善惡無關的知識、記憶或日常習慣性行爲。但是,在這裏所說的“隨眠”(anu
aya, anusaya),
是指不善煩惱的潛在力之意。不過,各部派之間對于隨眠有異說。在說一切有部或巴利佛教,隨眠被視爲等同煩惱,是與表面識相應的煩惱心所,完全沒有潛在力的意義。47
但是,因爲隨眠在阿羅漢最高的證悟之前,不能被完全斷除,所以即使是成爲聖者,在阿羅漢以前,隨眠惡德仍然存在著。他們實際上或許並不會生起不善煩惱的心,但是可看得出來殘存著其可能性,或者過去煩惱惡德習慣力的殘滓(vāsanā習氣),48 此作爲可能性或習氣的煩惱,稱爲“隨眠”。又,不是聖者的人,即使是在睡眠,或者思善、行善時,作爲煩惱惡德之習慣力的隨眠,也不會斷絕而持續存在。
所謂“隨眠”,是指由長時間的習慣所産生的惡德煩惱。在有部或巴利佛教,[325]並未將此潛在力的隨眠與表面作用的不善煩惱做區別,但是實際上如前所述,二者是不同的。因此,許多部派稱表面的不善煩惱爲“纏”paryavasthāna,稱其習慣力爲“隨眠”,將二者做區別。纏是與心相應的心所,隨眠則與心不相應。
【主張隨眠爲潛在力的各部派】 根據《異部宗輪論》,大衆、一說、說出世、雞胤四宗,主張隨眠與纏不同,纏是心相應,而隨眠是心不相應。49 化地部的本宗也是同樣的主張。50 《大毗婆沙論》,則提到分別論者之說,也主張隨眠是纏的種子,是心不相應。51
其次,在巴利的《論事》中,謂大衆、正量二部主張隨眠是無記無因,是心不相應,52 同樣地,南方大衆部的案達羅派(Andhaka)也主張隨眠與纏不同,是心不相應的無意識,53 又,案達羅派與北道派(Uttarāpathaka)主張隨眠沒有所緣對象,54 表示隨眠與認識對象的表面心無關。
又《大毗婆沙論》提到犢子部之說,謂隨眠于補特伽羅(pudgala)隨增,55 以及隨眠是心不相應,56 來敘述隨眠的潛在性。由此可知,把隨眠看成是心不相應之潛在力的部派,有大衆部系的大衆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分別說部、案達羅四派、北道派等,57 以及上座部系的化地部、正量部、犢子部等。
【經部與隨眠】 又根據《俱舍論》,經部謂隨眠之體,既是心相應,也是心不相應,以跟隨欲貪而眠之位,假名隨眠,在表面識的欲貪以外,並非另有隨眠。58 但是在煩惱睡眠之後,以無作用之位爲隨眠,此時不是隨逐爲表面心,而是隨逐爲種子,由于有此意義,可知即使是經部,也仍將隨眠作爲潛在力。又,在《大毗婆沙論》中,提到經部系的譬喻者之說,謂隨眠于所緣不隨增,亦不隨增于相應法,59 隨眠與對象無關,亦與心、心所沒有直接的關系,因此它是潛在的存在。
[326]附帶說明,雖然這不是隨眠,不過,在《論事》提到東山住部之說,也有主張智是心不相應者,60 此場合的智不是在表面心作用者,而似乎是意指作爲潛在力種子存在的智。因此,此情況表示善心也有潛在力。
(五)種子與潛在力
【種子的用法】 作爲潛在力而對唯識法相學産生影響的,即是種子bīja。最初把種子一詞用作潛在力的,似乎是經部。當然,它是從作爲發芽、開花結果的原動力的,植物種子的譬喻而命名的。在此意義下,種子一詞有如下所示的之例。如《成實論》雲:61
識爲種子,業行爲田,貪愛爲水,無明覆蔽。以此因緣,則受後有。
《入大乘論》雲:62
識是種子義,遊行六處,若見諸塵空,有芽則斷滅。
《中論》雲:63
如芽等相續,皆由種子生,
從是而生果,離種無相續。
從種有相續,從相續有果,
先﹝有﹞種後有果,不斷亦不常。
如是從初心,心法相續生,
從是而有果,離心無相續。
從心有相續,從相續有果,
先﹝有﹞業後有果,不斷亦不常。
此叁個場合皆是將種子比喻爲識,因爲它是造作善惡業的識,所以是表面心,而非潛在力。作爲潛在力的,是相當于前述《中論》中的“相續”。在此意義下,前叁例中的種子一詞,並不是現在所討論的作爲潛在力的種子。同樣的,[327]《大智度論》雲:64
過去的善種,是現在、未來善法之因;過去、現在的善種,是未來善法之因。不善與無記亦如是。如是一切法,各有自種之因。
此場合的種,是指善惡業本身,而不是其潛在力之意。
在《大毗婆沙論》中,列舉譬喻者之說雲:65
由以煩惱業爲種子,故生死難斷、難破、難滅。
此場合的種子看起來也和前舉諸例相同,但是,因爲這裏也含有煩惱業作爲潛在力而相續之意,所以,我想它具有作爲潛在力的種子之意。尤其由于譬喻者是屬于首先提倡種子說的經部師的古師之一,所以使我更有如此的看法。
【經部的種子】列舉經部的種子說者,有《俱舍論》、《順正理論》等,例如根據《俱舍論》,經部似乎成立煩惱種子或念種子等。66所謂“煩惱種子”,我認爲與其他部派的作爲煩惱潛在力的隨眠相同;“念種子”可能是指我們的記憶被保存爲潛在力。總之,﹝*爲了說明﹞我們善惡業等經驗,將其影響以潛在力的形式,繼續保存下去,而感得其果報,而有種子之說。67 此種子有相續santati、轉變pari
āma、差別vi
e
a叁項特征。所謂“相續”,是種子同類相續,相當于唯識法相學的“種子生種子”;“轉變”,是在相續中,前後異性;“差別”,是指具有無間生果的功能,所以,由于轉變與差別,而有“種子生現行”的作用。這裏雖然十分接近于唯識說,但是,離唯識說的種子六義仍相距甚遠。因此,對于此種子究竟是與初業具有相同的善惡之性?還是與業的善惡無關之無記?或者種子應該被看成是異熟,在經部說中並不太做考察。
【潛在力與種子】 如是,經部提倡種子說,在它成爲一般的通說後,也將其他部派所說的潛在力或潛在識,[328]稱爲種子。如前所舉,《大乘廣五蘊論》稱無表爲種子,經部將其它部派的隨眠稱爲種子。又根據《顯識論》,列舉正量部的無失(不失壞)、大衆部的攝識、有部的同隨得、上座部的有分識,作爲種子的異名。68 但在這種場合,于種子名稱之下,不是只有個別的潛在力,而也意味著潛在的識體,所以不只相當于唯識法相學的種子,也包括了阿賴耶識。
四、作爲阿賴耶識先驅思想的潛在識
(一)二心俱起說與潛在識
[333] 【各部派所說的潛在識】 阿賴耶識在法相唯識學中,與前六識是相同的表面識,末那識也是如此。這是因爲八識皆被說成是在表面上作用而爲現行之故。但是從現在心理學,或者從佛教心識說中,阿賴耶識思想的産生過程來看,阿賴耶識本來是意味著潛在識。第一,“阿賴耶”ālaya一詞是“隱藏而橫臥”,不表現于表面;又將它作爲“執著”義,所謂“執著”,即內心深處的執持,此即有潛在的意義。而與各部派所說的潛在識有關的,如前所述,有二心俱起說、有分識、細心、根本蘊(一味蘊)、窮生死蘊、非即非離蘊我等。以下就依序做考察。
【二心俱起說】 [334]首先,二心俱起說,即是成立潛在心者。69 雖然說是“二心俱起”,但是,兩個表面心同時生起,也可稱爲二心俱起,在這種情況下,就有許多部派主張:因爲一個有情一時只有一個表面心在作用,若是兩個表面心同時生起,那麼就不是一個有情,而是兩個有情了。70 因爲意識之流必定只生起一條,一個有情不應同時有兩條以上的意識流。但是,唯識法相說中,也有八識同時俱起,所以,根據如此的說法,不只是阿賴耶識,連眼等五官作用也同時生起,在這情況下,八識同時在一個有情起作用,生起八個意識流。這是唯識學獨特的說法,各部派並不認同。
部派佛教所謂的“二心俱起說”,主要是說表面心與潛在心同時俱起。此意義的二心俱起說也有若幹種類,其中一種即有部《識身足論》中,舉出沙門目犍連之說,謂:71
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和合。一者學心,二者纏心。
可看出這是指有學聖者同時具有隨眠煩惱心,前節所說的潛在力的隨眠煩惱,其立場亦相同。
其次再介紹另一種“二心俱起說”,這是在《大毗婆沙論》中,大衆部的主張。它只簡單的說:“一補特伽羅,有二心俱生,如大衆部”,72 並沒有再做詳細的說明,不過,這可能是說表面心與潛在心的二心俱起。這或許和《異部宗輪論》中,被列爲大衆、一說、說出世、雞胤之大衆四部末宗主張的二心俱起說相同。論中提到此二心俱起說是:“道與煩惱容俱現前,業與異熟有俱時轉”。73 因此,此場合的此二心俱起,是指(1)聖者有與無漏道共存之煩惱潛在力的隨眠,以及(2)善惡業的表面心與業的集積俱起,或者與作爲結果的潛在性異熟心俱起,由此兩個理由,而說二心俱起,前者和前面所舉的《法蘊足論》之[335]目犍連說被視爲相同。
其次,它雖然不是以“二心俱起說”爲名,但是,根據巴利的《論事》,大衆部系的案達羅派主張有分識整天都持續著,74 所以,若被看成是潛在識的有分識之流,在整天都持續著,那麼在此期間,表面心的作用也應該會生起,因此,可認爲潛在識與表面心的二心俱起。我認爲這其實才是正確的,但是,因爲巴利佛教主張二心不俱起說,所以如後所述,提出有分識與表面心交互生起,是一條心之流的說法。
(二)有分識與潛在識
【有分識】 其次,被認爲是潛在心的,即是有分識。所謂“有分…
《心識論與唯識說的發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