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所说等的心识论,在部派佛教十分发达,但是主要还是只局限于探讨表面的心。24 根据阿毗达磨,我们的心─心所群所伴随的识体─是不断的一类相续(一个心理过程之存续),即使只从今世来看,从我们出生到死亡之间,它一瞬间也不会断绝。不过,若依有部之说,有所谓的“五位无心”─在极重睡眠、极闷绝、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果五个情况下,心理过程会断绝。
[318]那么,在断绝的期间,我们以往的记忆或经验等,如何被保持呢?甚至进一步说,我们表面起善心或恶心,或者睡眠或丧失意识时,其表面心与非表面的心情或习惯性的性格等等,是否存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时时刻刻的经验,是否残留在经验性的心中?如同第一节所引用的原始圣典之文,善恶业的影响力,之后会残留下来,在招感果报以前,势力会持续的存在;那么它是以何种形式残留下来的呢?用现今的用语来说,作为过去经验的记忆或智能、性格等素质,是如何存在的?它与心识是否无关?
在阿毗达磨的心识论中,因为过于着重形式说,所以只探讨表面心,对于我们内心深处所累积的过去经验,并未将之列为心识说而讨论。但是,另一方面,因为有必要具体说明业报关系,所以,必须说明善恶业的势力如何存续的问题。于是在部派时代,有许多部派,虽然没有让它与心识说直接有所关连,但是,有提出某种形式的潜在力或潜在心之说。
此意义的业的潜在势力,有的是以个别部分性的潜在力来说,也有的是以全体的潜在心来说。这些潜在势力的思想,被加以整理改善,开展为后来的唯识思想。在唯识思想中,种子说可看成是部派时代个别的部分性潜在力的发展;阿赖耶识则可看成是全体潜在心的开展。因此,从下一节开始,对于部派潜在势力,我想大致区分成部分性的潜在力,以及全体性的潜在心来做考察。属于前者的是,第三节所介绍的各部派的无表、增长、不失坏、随眠、种子等;属于后者的是第四节所叙述的二心俱起说、有分识、细心、一味蕴、穷生死蕴、非即非离蕴我等。
三、种子思想的先驱─潜在力
(一)潜在力与唯识说的种子
[320]唯识说种子思想的先驱─潜在力,如前所述,包括各部派所说的无表、增长、不失坏、随眠、种子等。唯识说中的种子思想,比各部派的这些潜在力思想,更为进步、改善,所以不能将种子思想与他说列为平行的地位。而且不能就这样将在此以前的各部派之潜在力,全部都看成是唯识说的种子,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各部派的潜在力中,也有完全与唯识说的种子无关者。因此,若将各部派的潜在力,看成是唯识说种子思想的先驱,会容易造成误解,以为这是从实际历史的开展来看的,所以,在此不从实际历史的开展来看,而是从内容上思想的关连性来看。25
在此意义下,以下就依序考察各部派的潜在力。
(二)无表与潜在力
【无表之意义】 所谓“无表”(avij
apti),即“没有表(vij
apti),没有表示出来使他人知道”。“表”,是指身业或语业,即表现于外在的行动或声音,从表面上能够看得到的。“无表”,是指没有像这样表现于外在者,一般在身、语表业之后,其行为经验被看成是保存在我们的身体中,此潜势力即称为无表。26 例如,当我们发誓受戒时,立誓的行为只是在当时而已,然而,戒的力量仍会持续下去,即使在我们睡觉时、起恶心时,也不会消灭,[321]仍保持防非止恶的力量。虽然从外在看不到,但是,因为业力会残存为潜在力,所以称为“无表”。由于无表与表面识无关,是个别的存在,所以若只将心识局限于表面心,就不能把无表加进心识中了。根据有部等,认为它是保存在身体中的一种习惯力,所以视之色法(物质)。说无表为色法的部派,有“说一切有部”27、“法藏部”的《舍利弗阿毗昙论》。28
又,根据巴利阿毗达磨的《论事》,化地部、正量部、大众部,虽然将八正道中的正语、正业、正命三者说为色法,29 但是,因为正语、正业、正命这三者是属于身语业,所以它包括了身语的表业,以及作为表业潜势力的无表业;尤其这三者属于戒学,戒在有部等认为是无表。30 因此,把正语等视为色法的主张,和把无表看成色法之说法是相通的。
又根据《论事》,大众部纵然主张戒为非心所,31 心不随转 32、随增者 33,但仍然把戒看成是潜在的无表,可能与前面一样,将它看成是色法。在《论事》中,又提到案达罗派及正量部的主张,认为业的集积与业不同,是心不相应、无记、无所缘者,34 把作为业的集积的潜在力,视为与心识无关,我想它仍与前面是相同的主张。把戒和非戒等善恶业的潜在力,认为是色法,这不只是因为认为善恶的身语业本身是色法之故,也因为其潜在力被保存在我们身体中,所以将它视为物质。
然而在部派中,也有不立无表者,以及虽说无表,但是不将它视为色法者。在这些部派中,甚至对于主要的善恶身语业本身,也不认为是色法。有关善恶行为者,皆认为只属于思(意志);不具有意志的物质,绝对不能成为善恶业。因此,从这立场来看,物质只是与善恶无关的无记而已,与善恶有关的,只是意志等心识。巴利佛教或经部等即是站在如此的立场。
[322]其中,巴利佛教完全不立无表。那么它对于业的潜在力,如何做说明?虽然没有特别提出作为潜在力者,但是,在作为表面识的心心所中,似乎可看出也包括潜在力。如后面将会说到的,巴利佛教将一种潜在心成立为“有分识”(bha
avga),又与此有分识为同一个心的,在善恶行为之后,即生起为“彼所缘心”tadāramma
a,它保持善恶行为的经验,因为其经验被承继于有分识,所以,有分心或彼所缘心被看成是善恶业势力的保持者。于是有分识包含了作为我们人格基础的智能性格等素质。巴利佛教虽然将有分心说为表面识,但是它十分具有潜在识的性格。
其次,经部及经部系的《成实论》,虽然有说无表,但是并不将它视为色法,而是心不相应的假法。此场合的“心不相应”,并不是有部等所谓“心不相应法”citta-viprayukta-dharma 之特别实体,反而从消极的意义,将之解释成:与心不相应的,与心识无关的较为妥当。因此,在经部系中,不承认心不相应行的实在性。35 总之,由于经部系以心不相应行为假法,所以对于无表,不承认其为实体。36
【无表与业的相续】 但是,若像有部这样,以无表为色法的话,因为它的存在最长仅局于一期(一生),所以对于生生世世的业之相续,就无法说明了。那么,有部等对于身语意三业,在感得异熟果报前,生生世世之间,认为它到底是以何等形式存续呢?关于这点并没有具体的说明。如前所述,巴利佛教成立有分识,作为一切的业或经验的保持者,此有分识在死亡刹那为死心cuti-citta、结生至下生为刹那结生心 pa
isandhi-citta,进而作为下一生的有分识,皆是一类相续的;37 但是,有部不论是在心识或其它的部分,皆未明确说出维持业者,这是有部说的不周之处。
有部虽然将无表说成如同业的保持者,但是由于它被视为色法,所以无法跨越生生世世,[323]只能把它看成是单纯的行为之习惯力,于是丧失了使善恶业及其果报连系的业之保持力的本来角色。38 因此,有部不用说,继承有部无表说的唯识法相学,也是使无表与业报无关,将它与作为业的潜在力的种子,完全视为不同的两个东西。但是,从无表被成立的本来意义来看,它应该与作为业的潜在力的种子没有不同才对。瑜伽行派的《大乘五蕴论》,在说无表时提到“名为善律仪、不善律仪等,亦名业,亦名种子”,此无表与种子被视为相同,39 可说是说明了无表本来的意义。
又,经部主张无表是业的相续,是心不相应,认为它是由思而生起的潜在力,这与主张无表为表面之心心所是不同的。后面将会叙述到的,作为经部潜在识的细心,之所以与无表会没有关系,是因为此细心思想是在经部本身所产生的,而无表的想法,则是继承自有部所认为无表是色法的说法,所以此二者的关系就无法接连起来。而且无表是个别的潜在力,而细心是指全体的潜在识,所以这点二者也是完全不同的。
(三)增长、不失坏与潜在力
【增长】 其次,在表示类似于无表的潜在力方面,有“不失坏”、“增长”等语词。根据世亲的《大乘成业论》,认为善不善的身语二业在造作之后,在我们五蕴相续(身心)中,会生成心不相应的实法作为其势力,有人称之为“增长”,有人称为“不失坏”。40 根据藏译注释书对这点的解释是:说增长upacaya的是大众部,说不失坏avipranawa的是正量部。41 其中,增长的思想,是承继自前面所列举的,阿含经施等福业势力日夜增长的经说,此经说在《成实论》中,被用来作为无表(无作)说的经典根据。42 从这点来看,大众部的增长,与有部或经部等的无表是相同的内容。
【不失坏】 [324]“不失坏”avipranā
a一词,是前面所列举的梵文《天譬喻》或《大乘成业论》等中的“业虽经百劫,而终无失坏”(na viprana
yati)
一偈中摘录出来的,43因为它也是指业力在受果报之前不会失去,所以可说与无表性质相同。它与德慧Gu
amati在《随相论》中所提到的:“正量部说“无失法”,它使业力在产生果报之前继续保存下去,它与心是不相应的。”当中所说的“无失法”是同一个。44关于正量部的不失坏,在《显识论》、《中论》等中,是用“无失”或“不失法”等名称。45
在众贤的《顺正理论》中,举出随界、熏习、功能、不失、增长等,作…
《心识论与唯识说的发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