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下的潜在势力。
十二缘起中的“行”,也是业的同义语,可见它不只是指善恶行为,也含有其行为的潜在势力之意。而此潜在势力影响后来的识,业的余势也被认为包含在识中。尤其是在不将识看成认识作用,而看成是主体性的识体时,更是如此。此识包含了业的余势力(过去行为的经验)。可见十二缘起中的“有”(bhava存在),也意指爱、取等错误的行为之后,残存为余势力的存在。由此余势的存在,决定苦乐之生、老死等将来的命运。
在业报思想中,若不主张有如是使因与果连结的潜在力,则对因果业报很难做合理的说明。缘起说中的行→识,以及有→生的关系,即表示潜在力的存在。其实,在缘起的心之过程中,在此心之深沉处,定应有综合过去全部经验的潜在力存在。
(四)其他的心识说
【业报与心识】 对于依业报的心识作用过程之说明,虽然有如上所述之缘起说,但是广义的心识作用,在原始圣典各处皆有提到,所以任举其中一者,几乎可包含经说的全部。在此就仅对于有明白说明心识与业报关系之说,略做介绍。
首先,关于善恶业以心为主,例如,《法句经》第一、第二偈云:8
诸法受到意的支配,以意为主,由意所成。
[308]人若以污秽之意,或语或行,
苦即随彼而至,如同车轮﹝跟随着﹞拉车的兽足一样。
诸法受到意的支配,以意为主,由意所成。
人若以清净之意,或语或行,
乐即随彼而至,如影﹝随﹞形。
巴利《相应部》云:9
比丘们啊!心杂染故,有情染污;心清净故,有情清净。
巴利《增支部》云:10
比丘啊!世间被心所引导,﹝世间﹞被心所牵引。﹝世间﹞受生起之心所左右。
以上等文,是说明我们轮回三界受诸苦恼,或者脱离轮回得涅槃乐,皆全凭心而决定,我们一切的命运皆“由心”而决定。此亦称为“由心论”,这是后来大乘佛教唯识说的先驱。11
其次,说明从我们的心所引起的善恶行为,不使其经验消失断绝,在招感其果报之前,业的势力将持续的经说,如下所示。如《法句经》71偈云:12
犯下的恶业,不会像牛乳一般,直接就凝固,
而是如同覆盖着灰尘的火,继续燃烧着一般,跟随着愚者。
同经121、122偈云:13
不应认为“那不会对我产生果报”,就轻视恶。
水一点一滴地落下,水瓶也会被装满。[309]
虽然微小,但是持续地累积,愚者也会充满了恶。
不应认为“那不会对我产生果报”,就轻视善。
水一点一滴地落下,水瓶也会被装满。
虽然微小,但是持续地累积,贤者也会充满了善。
巴利《长部大般涅槃经》云:14
布施者福增大,抑制者(持戒者)无有积怨。
善者舍恶后,彼断贪嗔痴故寂灭。
巴利《相应部》云:15
于园林植树、造桥之人,
彼等之福,日夜常增长。
彼等住法而具足戒,是﹝来世﹞生天之人。
这些经文,后来成为无表等业力相续的经典根据。16 又于梵文《天譬喻》等中,17 亦有如下之偈:
纵令经百劫,业终不失坏,
众缘会遇时,必当受果报。
常被用来作为业相续的经典根据,表示业势力的“不失坏”一词,我想可能是取自此偈。18 如上述经文之例,原始圣典中到处可见,而由此业相续的思想,产生了部派佛教以后的种种潜在力或潜在识之说。
【其余的心识说、恶德烦恼与修行德目】 在原始圣典中,对于我们受流转轮回之苦的原因─烦恼恶德,以及脱离三界轮回,向理想境界发展的修行过程,及其间于心生起的善德无漏之心的状态等,[310]也有各种十分详细的说明。
关于恶德烦恼,依数字列举,有:三毒、三结、三漏、四暴流、四缚、四取、四颠倒、五盖、五悭、五浊、五下分结、五上分结、七结、八邪行、九结、九慢、九爱本、十不善业道、二十一秽、六十二见等等,及至后来部派时代的阿毗达磨,将之整理为烦恼随眠论,包括种种不善、烦恼、随烦恼等。
趋向理想的修行德目,依数字列举,有:三学、三解脱门、三无漏根、四念处、四神足、四正勤、四无量心、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八解脱、十念、十慧、十善业道、十无学法等,之后在阿毗达磨,也将之整理为善净等心所。这些不善烦恼或修行德目等,存在我们内心时,有时会在我们的表面心生起而成为善恶业,有时也会继续保持在意识下,成为善恶业的潜在力,这是毋庸赘言的。所谓“潜在力”,部派佛教称之为“无表”或“种子”,将述于下。
二、部派佛教的心识说
(一)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的差异
[314]在原始佛教,结集佛陀说法的经典(尼柯耶、阿含),以及叙述出家僧团戒律规定的律藏,成为原始佛教的圣典。因为佛陀的说法,是视对方的智慧根机而做最适时的演教,所以从任何一种说法来看,并不是说明教理的全部,而多是片断的。即使是说相同的教理,有从高深的立场来说的,也有从平易的通俗譬喻性来说的,并没有一定。这也就是为何经典中对于四谛的教理或缘起说,记载有若干种说法的原因。
[315]及至部派佛教,对于佛陀这些片断的各种说法,加以编集整理,组织出统一的教理,并对各经说加以说明解释,也就是进行所谓阿毗达磨式的研究。这种倾向从佛陀在世时开始,就已存在于有名的佛弟子们之间。佛灭之后,此意义的研究逐渐兴盛,在部派时代,阿毗达磨的研究,变成如同从经典独立产生出个别的文学作品一样,开始有阿毗达磨论书,也就是论藏。阿毗达磨的研究,在部派中尤以采取彩式主义的上座部系最为兴盛。现今所传之阿毗达磨皆是上座部系所出。
根据阿毗达磨的研究法,对于经典所说的教理或术语等的定义,常会用固定的形式来说明,从某个看法的立场,使所有的学说统一起来。此立场并不是最高深意义的第一义谛,而是世俗性的较平易的阶段。因此,其定义说明虽然比圣典更为明确,但是四谛、缘起等主要教理,皆是从世俗性的较平易立场而说明,所以已丧失了第一义谛较高深的意义。
又,在原始佛教中,修行证果的实践修道面最受重视,但是,在部派时代的阿毗达磨,其重心反而不是在于实践修道的看法,而是对原始圣典的教理加以组织统一、解释研究,以知性的、学术性的兴趣为重心。甚至因而着重于与实践修道无关的,纯粹为理论而理论之事。
原始佛教将一切存在说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但是,这并不是从存在论的意义来说的,如前所述,这都是为修道所做的分类。在部派的阿毗达磨,则是从学术性的存在论立场整理诸法。因此,在网罗一切存在时,原始佛教以来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分类,变成不够完整,于是又另外重新研究出与之不同的五位分类,即:色法、心法、心所法、心不相应法、无为法。存在完全被含摄于此五位中。
(二)心、心所思想的产生成立
[316]五位之中,与心识有关的有心法与心所法两个。其中,“心法”是心的主体,“心所法”是指心部分的作用、状态、性质等属性。主体之心,一定伴随着作为属性的若干心所,此称为“心、心所相应”(sa
prayoga,sampayoga)。对于主体的心,在原始佛教也用心citta、意manas、识vi
ā
a等语来叙述;而对于属性的心所,“心所”(caitasika, caitta, cetasika)这个名称及概念,在原始佛教是看不到的。在阿毗达磨中,被算是心所的受、想、思、触等几乎所有的心理作用,以及烦恼、修行德目等,虽然原始圣典中有出现,但是,并未将之看成心的属性。
原始佛教对于五蕴的说明是像这样:“受”是苦乐等的感受作用、“想”是把握心像的表象作用、“行”是思,也就是意志作用、“识”是认识判断作用;受、想、思、识皆是指独立而单独的心理作用,并没有说识是心的主体,受、想、思是心部分的属性,从属于识。但是,阿毗达磨则将识比喻为“心王”,将之置于主体性的王位;受、想、思等居于从属的臣位。在原始佛教,受、想、思和识的地位是相同的,皆是单独的心理作用,在此心理作用以外,没有心的主体。心绝不是存在于作用过程之外。停滞而固定的心之主体,是被佛教所否定的。
在十二缘起中,从“触─受─爱─取”的缘起来看,各支是单独的存在,因为触、受、爱、取是一个个各别的心理作用,所以就是心的本身,并没有考虑到与此作用同时的心之主体的存在。19
及至部派的阿毗达磨,受、想、思等,不是单独生起,而是必定跟随着作为心主体的心法(识),[317]而且根据有部的说法,一个心法至少一定有作意、触、心所受、想、思、欲、胜解、念、定、慧等十个心所相应俱起,一个心法有二、三十个以上的心所伴随,是普通的情况。根据南方上座部的说法,一个心法最少也有七个心所伴随着,并具体说明各各刹那的心,与几种的心所相应俱起。20
而在部派中,也有部派─例如经部认为,所有的教理学说,皆应遵从阿含的经说,因此否定心所法的存在,主张受、想、思等,就是心的本身,只不过是心的分位差别(具有特殊心理作用的心),假名为心所而已。21
总之,各部派阿毗达磨的心识说极为详细而复杂,主体的识体被区分为六种、十五种、二十种等,南方上座部的巴利佛教,则将心分类成八十九种、一百二十一种,依此设立一切有情于一切刹那的心之类型。对于作为属性的心所法,有部将之区分为六类四十六种,巴利佛教则立七类五十二种心所。22 详细说明这些识体与心所法相应俱起的状态,甚至对此心心所相应的具体之心,在认识作用、思惟作用、禅定作用、修道作用等状态时,有着如何的心理过程,也分别做研究考察。23
(三)表面心与潜在心
像这样的心…
《心识论与唯识说的发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