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識論與唯識說的發展▪P3

  ..續本文上一頁心所說等的心識論,在部派佛教十分發達,但是主要還是只局限于探討表面的心。24 根據阿毗達磨,我們的心─心所群所伴隨的識體─是不斷的一類相續(一個心理過程之存續),即使只從今世來看,從我們出生到死亡之間,它一瞬間也不會斷絕。不過,若依有部之說,有所謂的“五位無心”─在極重睡眠、極悶絕、無想定、滅盡定、無想果五個情況下,心理過程會斷絕。

  [318]那麼,在斷絕的期間,我們以往的記憶或經驗等,如何被保持呢?甚至進一步說,我們表面起善心或惡心,或者睡眠或喪失意識時,其表面心與非表面的心情或習慣性的性格等等,是否存在我們的內心深處?我們時時刻刻的經驗,是否殘留在經驗性的心中?如同第一節所引用的原始聖典之文,善惡業的影響力,之後會殘留下來,在招感果報以前,勢力會持續的存在;那麼它是以何種形式殘留下來的呢?用現今的用語來說,作爲過去經驗的記憶或智能、性格等素質,是如何存在的?它與心識是否無關?

  在阿毗達磨的心識論中,因爲過于著重形式說,所以只探討表面心,對于我們內心深處所累積的過去經驗,並未將之列爲心識說而討論。但是,另一方面,因爲有必要具體說明業報關系,所以,必須說明善惡業的勢力如何存續的問題。于是在部派時代,有許多部派,雖然沒有讓它與心識說直接有所關連,但是,有提出某種形式的潛在力或潛在心之說。

  此意義的業的潛在勢力,有的是以個別部分性的潛在力來說,也有的是以全體的潛在心來說。這些潛在勢力的思想,被加以整理改善,開展爲後來的唯識思想。在唯識思想中,種子說可看成是部派時代個別的部分性潛在力的發展;阿賴耶識則可看成是全體潛在心的開展。因此,從下一節開始,對于部派潛在勢力,我想大致區分成部分性的潛在力,以及全體性的潛在心來做考察。屬于前者的是,第叁節所介紹的各部派的無表、增長、不失壞、隨眠、種子等;屬于後者的是第四節所敘述的二心俱起說、有分識、細心、一味蘊、窮生死蘊、非即非離蘊我等。

  叁、種子思想的先驅─潛在力

  (一)潛在力與唯識說的種子

  [320]唯識說種子思想的先驅─潛在力,如前所述,包括各部派所說的無表、增長、不失壞、隨眠、種子等。唯識說中的種子思想,比各部派的這些潛在力思想,更爲進步、改善,所以不能將種子思想與他說列爲平行的地位。而且不能就這樣將在此以前的各部派之潛在力,全部都看成是唯識說的種子,從曆史的角度來看,在各部派的潛在力中,也有完全與唯識說的種子無關者。因此,若將各部派的潛在力,看成是唯識說種子思想的先驅,會容易造成誤解,以爲這是從實際曆史的開展來看的,所以,在此不從實際曆史的開展來看,而是從內容上思想的關連性來看。25

  在此意義下,以下就依序考察各部派的潛在力。

  (二)無表與潛在力

  【無表之意義】 所謂“無表”(avij

  apti),即“沒有表(vij

  apti),沒有表示出來使他人知道”。“表”,是指身業或語業,即表現于外在的行動或聲音,從表面上能夠看得到的。“無表”,是指沒有像這樣表現于外在者,一般在身、語表業之後,其行爲經驗被看成是保存在我們的身體中,此潛勢力即稱爲無表。26 例如,當我們發誓受戒時,立誓的行爲只是在當時而已,然而,戒的力量仍會持續下去,即使在我們睡覺時、起惡心時,也不會消滅,[321]仍保持防非止惡的力量。雖然從外在看不到,但是,因爲業力會殘存爲潛在力,所以稱爲“無表”。由于無表與表面識無關,是個別的存在,所以若只將心識局限于表面心,就不能把無表加進心識中了。根據有部等,認爲它是保存在身體中的一種習慣力,所以視之色法(物質)。說無表爲色法的部派,有“說一切有部”27、“法藏部”的《舍利弗阿毗昙論》。28

  又,根據巴利阿毗達磨的《論事》,化地部、正量部、大衆部,雖然將八正道中的正語、正業、正命叁者說爲色法,29 但是,因爲正語、正業、正命這叁者是屬于身語業,所以它包括了身語的表業,以及作爲表業潛勢力的無表業;尤其這叁者屬于戒學,戒在有部等認爲是無表。30 因此,把正語等視爲色法的主張,和把無表看成色法之說法是相通的。

  又根據《論事》,大衆部縱然主張戒爲非心所,31 心不隨轉 32、隨增者 33,但仍然把戒看成是潛在的無表,可能與前面一樣,將它看成是色法。在《論事》中,又提到案達羅派及正量部的主張,認爲業的集積與業不同,是心不相應、無記、無所緣者,34 把作爲業的集積的潛在力,視爲與心識無關,我想它仍與前面是相同的主張。把戒和非戒等善惡業的潛在力,認爲是色法,這不只是因爲認爲善惡的身語業本身是色法之故,也因爲其潛在力被保存在我們身體中,所以將它視爲物質。

  然而在部派中,也有不立無表者,以及雖說無表,但是不將它視爲色法者。在這些部派中,甚至對于主要的善惡身語業本身,也不認爲是色法。有關善惡行爲者,皆認爲只屬于思(意志);不具有意志的物質,絕對不能成爲善惡業。因此,從這立場來看,物質只是與善惡無關的無記而已,與善惡有關的,只是意志等心識。巴利佛教或經部等即是站在如此的立場。

  [322]其中,巴利佛教完全不立無表。那麼它對于業的潛在力,如何做說明?雖然沒有特別提出作爲潛在力者,但是,在作爲表面識的心心所中,似乎可看出也包括潛在力。如後面將會說到的,巴利佛教將一種潛在心成立爲“有分識”(bha

  avga),又與此有分識爲同一個心的,在善惡行爲之後,即生起爲“彼所緣心”tadāramma

  a,它保持善惡行爲的經驗,因爲其經驗被承繼于有分識,所以,有分心或彼所緣心被看成是善惡業勢力的保持者。于是有分識包含了作爲我們人格基礎的智能性格等素質。巴利佛教雖然將有分心說爲表面識,但是它十分具有潛在識的性格。

  其次,經部及經部系的《成實論》,雖然有說無表,但是並不將它視爲色法,而是心不相應的假法。此場合的“心不相應”,並不是有部等所謂“心不相應法”citta-viprayukta-dharma 之特別實體,反而從消極的意義,將之解釋成:與心不相應的,與心識無關的較爲妥當。因此,在經部系中,不承認心不相應行的實在性。35 總之,由于經部系以心不相應行爲假法,所以對于無表,不承認其爲實體。36

  【無表與業的相續】 但是,若像有部這樣,以無表爲色法的話,因爲它的存在最長僅局于一期(一生),所以對于生生世世的業之相續,就無法說明了。那麼,有部等對于身語意叁業,在感得異熟果報前,生生世世之間,認爲它到底是以何等形式存續呢?關于這點並沒有具體的說明。如前所述,巴利佛教成立有分識,作爲一切的業或經驗的保持者,此有分識在死亡刹那爲死心cuti-citta、結生至下生爲刹那結生心 pa

  isandhi-citta,進而作爲下一生的有分識,皆是一類相續的;37 但是,有部不論是在心識或其它的部分,皆未明確說出維持業者,這是有部說的不周之處。

  有部雖然將無表說成如同業的保持者,但是由于它被視爲色法,所以無法跨越生生世世,[323]只能把它看成是單純的行爲之習慣力,于是喪失了使善惡業及其果報連系的業之保持力的本來角色。38 因此,有部不用說,繼承有部無表說的唯識法相學,也是使無表與業報無關,將它與作爲業的潛在力的種子,完全視爲不同的兩個東西。但是,從無表被成立的本來意義來看,它應該與作爲業的潛在力的種子沒有不同才對。瑜伽行派的《大乘五蘊論》,在說無表時提到“名爲善律儀、不善律儀等,亦名業,亦名種子”,此無表與種子被視爲相同,39 可說是說明了無表本來的意義。

  又,經部主張無表是業的相續,是心不相應,認爲它是由思而生起的潛在力,這與主張無表爲表面之心心所是不同的。後面將會敘述到的,作爲經部潛在識的細心,之所以與無表會沒有關系,是因爲此細心思想是在經部本身所産生的,而無表的想法,則是繼承自有部所認爲無表是色法的說法,所以此二者的關系就無法接連起來。而且無表是個別的潛在力,而細心是指全體的潛在識,所以這點二者也是完全不同的。

  (叁)增長、不失壞與潛在力

  【增長】 其次,在表示類似于無表的潛在力方面,有“不失壞”、“增長”等語詞。根據世親的《大乘成業論》,認爲善不善的身語二業在造作之後,在我們五蘊相續(身心)中,會生成心不相應的實法作爲其勢力,有人稱之爲“增長”,有人稱爲“不失壞”。40 根據藏譯注釋書對這點的解釋是:說增長upacaya的是大衆部,說不失壞avipranawa的是正量部。41 其中,增長的思想,是承繼自前面所列舉的,阿含經施等福業勢力日夜增長的經說,此經說在《成實論》中,被用來作爲無表(無作)說的經典根據。42 從這點來看,大衆部的增長,與有部或經部等的無表是相同的內容。

  【不失壞】 [324]“不失壞”avipranā

  a一詞,是前面所列舉的梵文《天譬喻》或《大乘成業論》等中的“業雖經百劫,而終無失壞”(na viprana

  yati)

  一偈中摘錄出來的,43因爲它也是指業力在受果報之前不會失去,所以可說與無表性質相同。它與德慧Gu

  amati在《隨相論》中所提到的:“正量部說“無失法”,它使業力在産生果報之前繼續保存下去,它與心是不相應的。”當中所說的“無失法”是同一個。44關于正量部的不失壞,在《顯識論》、《中論》等中,是用“無失”或“不失法”等名稱。45

  在衆賢的《順正理論》中,舉出隨界、熏習、功能、不失、增長等,作…

《心識論與唯識說的發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業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