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識論與唯識說的發展▪P8

  ..續本文上一頁 161c以下。

  45 《顯識論》,大31, 880c“正量部,名爲無失,譬如券約”。《中論》卷4,大30, 22b:“不失法如券,業如負財物,此性則無記,分別有四種。見谛所不斷,但思惟所斷,以是不失法,諸業有果報”。(參原書p. 331)

  46 《順正理論》卷12,大29,398b:“複有諸師,于此種子,處處隨義,建立別名,或名隨界,或名熏習,或名功能,或名不失,或名增長。”

  其中,不失與增長已經敘述過了,但是關于其他異名的“隨界”、“熏習”、“功能”,其他文獻並沒有特別的記載,所以在此省略。“熏習”vāsanā、“功能” samartha之語詞,被普遍地使用,尤其是在經部,也用來作爲種子異名。“隨界”anudhātu可能是指比隨眠anu

  aya更爲廣義的潛在力。此外,有部的“同隨得”也是一種潛在力,雖然有部的“得”prāpti或“非得”aprāpti,即是一種如此的力量,但是我想它是指不相應法的形式上的存在,並不具有各個具體潛在力的意義。(參原書p. 331)

  47 但是,巴利佛教,在近世的緬甸,也有主張隨眠是不與心相應的潛在性者。Yamaka, ii(Appendix),p. 278ff. (參原書p. 331)

  48 在聖者之中,有見道的聖者、修道的聖者及無學聖者,無學聖者的阿羅漢,是斷除一切煩惱的最高聖者,所以,他們沒有作爲潛在力的煩惱。但是見道或修道的聖者,煩惱尚未完全斷除,他們的表面識雖然不會現起不善煩惱,但是由于仍可看到其可能性,或者過去習慣之煩惱力的殘滓,所以他們仍然有煩惱的潛在力,也就是隨眠。(參原書p. 331)

  49 《異部宗輪論》,大49, 15c,又參照《俱舍論光記》卷19,大41, 292a。

  50 同上,大49, 16c。

  51 《大毗婆沙論》卷60, 大27, 313a,又參照《順正理論》卷45,大29, 598c。

  52 Kathā-vatthu, 11, 1.

  53 出處同上,14, 5; 14, 6.

  54 出處同上,9, 4.

  55 《大毗婆沙論》卷22, 大27, 110b。

  56 《大毗婆沙論》卷2, 大27, 8b,《順正理論》卷45,大29, 599b。

  57 北道派可算是錫蘭五派之一,其存在地及所屬部派不明,似乎是流布于錫蘭或南印度的大衆部系的一派。案達羅派是位于南印度的案達羅地方的大衆部四派,也就是王山派Rājagirika、義成派Siddhatthika、東山住部Pubbaseliya、西山住部Aparaseliya的總稱。分別說部Vibhajyavādin之名,並不是某個固定的部派名,此名被用來指巴利佛教等種種的部派,但是,在這裏是被看成大衆部的一派。(參原書p. 332)

  58 《俱舍論》卷19, 大29, 99a,又參照《順正理論》卷45, 大29, 598c、《俱舍論光記》卷19, 大41, 292b以下等。

  59 《大毗婆沙論》卷22, 大27, 110a,又,在《成實論》卷9, 大32, 309a中,謂隨眠有表面心與潛在心兩種。

  60 Kathā-vatthu, 11, 3.

  61 卷11, 大32, 325b。

  62 大32, 42a。

  63 卷3, 大30, 22a。

  64 卷32, 大25,296c。原論文爲:“過去善種,現在、未來善法因;過去、

  現在善種,未來善法因。不善無記亦如是。如是一切法,各有自種因。”

  65 卷47, 大27, 244b。

  66 《俱舍論》卷19, 大29, 99a。又,在《俱舍論》卷5, 25c、《大乘成業論》,大31, 783c中,提到先軌範師世親pūrvācārya Vasubandhu及經部師世友Vasumitra之說,有色心互熏說,謂心識與有根身(色法)之種子,互相熏習,色心不斷相續。但是這可能只是經部中某一派的主張而已。(參原書p. 332)

  67 《俱舍論》卷4, 大29, 22c。卷13, 69b、c。

  22c:所依中,唯有種子,未拔未損,增長自在。于如是位,立成就名,無有別物。此中何法,名爲種子?謂名與色于生自果,所有展轉鄰近功能,此由相續轉變差別。

  69b:于後,施主心雖異緣,而前緣施思所熏習,微細相續,漸漸轉變差別而生,由此當來能感多果。故密意說,恒時相續,福業漸增,福業續起。

  《順正理論》卷12, 大29, 397b:

  前心俱生思差別故,後心功能差別而起,即後心功能差別,說爲種子。(參原書p. 333)

  68 《顯識論》,大31, 880c。

  69 《大乘成業論》,大31, 985b:“一身應有二識,俱時而轉,謂異熟識及余轉識。”

  70 如有部、經部、巴利佛教等。

  71 《識身足論》卷1, 大26, 535c。

  72 《大毗婆沙論》卷10, 大27, 47b。

  73 《異部宗輪論》,大49, 16a。

  74 Kathā-vatthu, 2, 7.

  75 《大乘成業論》,大31, 785a:赤銅鍱部經中,建立有分識名。

  76 《顯識論》,大31,881a:“若他毗梨部,名有分識。有分者生處,即是生因生緣。此有分識體,是果報法,決是自性無記也。六識起叁業,所攝持六識自謝滅,由有分識,攝持力用在。”(參原書p. 340)

  77 在下列各書中,以“聖者上座部、上座部、分別部”等名,介紹南方上座部的有分識。《攝大乘論無性釋》卷2,大31, 386b、《成唯識論樞要》下本,大43, 635b以下、《成唯識論述記》四本,大43,354b,其中,在《樞要》中,以九心輪說明有分識等作用。又,在與巴利佛教有關的《解脫道論》卷10,大32, 449b中,也有說明有分識。(參原書p. 341)

  78 在巴利文獻中,說明有分識的部分如下所示:Atthasālinī, pp. 266, 269ff, 279ff.; Visuddhi-magga p. 475 ff.; Compendium of philosophy, p. 26 ff. 又,《大寶積經》卷73,大11, 418a所說:“前識既滅,生分識生,生分相續,心種類不絕……”的“生分識”,可能是有分識,但是,無法判斷這是否爲南方上座部之說。(參原書p. 341)

  79 《大毗婆沙論》卷151,大27, 772c:“譬喻者,分別論師執,無想定細心不滅。”

  同,卷152,774a:“譬喻者,分別論師執,滅盡定細心不滅。彼說無有有情而無色者,亦無有定而無心者,若定無心者,命根應斷,便名爲死,非謂在定。”同上, 775a:“此定(滅盡定)有心,唯滅想受。”(參原書p. 341)

  80 《阿毗昙毗婆沙論》卷44,大28,331c:“尊者佛陀提婆……滅定有心,無有無色衆生無心之定。”此段文在《大毗婆沙論》中找不到。

  81 《成實論》卷2,大32, 251a:“入滅定者,雖無現識,識得在。”

  同,卷7, 289b:“無想定者……是心心數法,微細難覺,故名無想。”

  同,卷13, 344b:“無想定中,心不應滅。”

  同,344c:“是故無能滅心因緣,但以定力,細想現前,心不覺故,自謂無想……隨世俗故,說名無想。”(參原書p. 341)

  82 《異部宗輪論》,大49, 17b。

  83 在巴利佛教,認爲說轉部Sa

  kāntika與經部關系很接切,但是並不被視爲等同于經部。(參原書p. 341)

  84 《大乘成業論》,大31,785a:“大衆部,名根本識;化地部,說窮生死蘊。”《攝大乘論無性釋》卷2,大31,386a:“大衆部……根本識;化地部等者,于彼部中,有叁種蘊,一者,一念頃蘊,謂一刹那有生滅法;二者,一期生蘊,謂乃至死,恒隨轉法;叁者,窮生死蘊,謂乃至金剛喻定,恒隨轉法。”(參原書p. 341)

  85 同前注。

  86 《顯識論》,大31, 880c:“摩诃僧只柯部,名爲攝識。”

  87 《異部宗輪論》,大49, 16c。

  88 《大毗婆沙論》卷11,大27,55a:“謂或有執,補特伽羅自體實有,如犢子部。彼作是說,我許有我,可能憶念,本所作事,先自領納今自憶故,若無我者,何緣能憶本所作事?”

  89 《識身足論》卷2,大26,537b:“補特伽羅論者,作如是說,谛義勝義補特伽羅,可得可證,現有等有,是故定有補特伽羅。”

  90 Kathā-vatthu, 1,1. puggalo upalabbhati saccika

  ha-parama

  ena. 補特伽羅是真實義,依第一義而可得。

  91 《中阿含》201《嗏帝經》,Majjhima, 38, Mahā-ta

  hāsa

  khaya-s.

  92 相心又稱爲事心,性心又稱爲理心。

  

《心識論與唯識說的發展》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業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