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识论与唯识说的发展▪P7

  ..续本文上一页

  hā sīlasampannā, te janā saggāgamino.

  种植园果故,林树荫清凉,桥船以济度,造作福德舍。

  穿井供渴乏,客舍给行旅,如此之功德,日夜常增长。(参原书p. 313-314)

  16 前偈也于《成实论》卷7,大32, 290a被引用,作为此论无作(无表)潜在力主张之根据。

  17 pyāvadāna, p.54, 131 etc. 《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4, 大24, 16c等。

  Na prana

  yanti karmā

  i kalpako

  i

  atair api,

  sāmagrī

   prāpya kāla

   ca phalanti khalu dehinām.

  纵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参原书p. 314)

  18 同偈也被《大乘成业论》,大31, 783b、《显识论》,大31, 880c所引用,作为主张潜在力不失坏的经典根据。

  (《成业》)业虽经百劫,而终无失坏,遇众缘合时,要当酬彼果。

  (《显识》)诸业不失,无数劫中,至聚集时,与众生报。(参原书p. 314)

  19 根据《中阿含》201、《嗏帝经》、Majjhima 38, Mahā-ta

  hāsa

  khaya-s. 嗏帝比丘将十二缘起说理解为:固定的识,跨越三世,轮回相续。因为他将此场合的识之相续,想成与外道所说自我或灵魂的轮回相同,所以释尊呵责他:这是错误的见解。就重新为他教示正确意义的无我之缘起说。(参原书p. 319)

  20 巴利佛教的七心所,称为“共一切心”(sabbacitta-sādhāra

  a)之心所,是指:触、受、想、思、一境性(定)、命根、作意。关于心、心所具体的相应,在《法集论》Dhamma-sa

  ga

  i、《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摄阿毗达磨义论》Abhidhammattha-sa

  gaha等中有叙述。(参原书p. 320)

  21 关于各部派心心所思想的产生及异说等,参照拙稿“有部、经部等对于心、心所的论争”(《宗教研究》新第9卷第3号)、“心、心所思想的产生过程”(《日本佛教学协会年报》第14号,收录于本选集第二册)。

  22 有部的六类四十六种心所法之分类,成立于《俱舍论》之后;巴利佛教七类五十二种心所分类,完成于十二世纪的《摄阿毗达磨义论》。承袭有部等说的瑜伽行派,在最后提出众所周知的,六类五十一种心所的说法。

  23 详细的说明,主要是在巴利佛教。巴利佛教的注释书类(Atthasālinī, Visuddhi-magga)及之后的文献Abhidhammavātāra, Abhidhammattha-sa

  gaha etc有详细说明。

  24 如后所述,巴利佛教,提出有分识bhava

  ga,作为意识流动过程中,无意识或识阈(*意识作用发生和消失的界限)的心理过程。虽然它被看成是潜在心,但是巴利佛教并未使用“潜在心”一词。它与唯识法相学中,将潜在心的阿赖耶识等称为现行心(表面心),而不看成是潜在心相似。不过,实际上,有分识与阿赖耶识等,从现今的学术来看,应该是潜在心。(参原书p. 319)

  25 关于唯识说的潜在力─种子或阿赖耶识,它们与部派时代其先驱思想的关系,参见拙稿“阿赖耶识思想之产生”(《宗教研究》新第9卷第6号)。又,在结城令闻《从心意识论看唯识思想史》(昭和10年)中,是站在唯识法相学的立场,叙述作为其先驱思想的各部派之先驱思想。比笔者自由的立场还要来得局限,相对于笔者从思想来看其发展,结城先生是针对历史性发展来探讨。(参原书p. 328)

  26 关于无表与业的关系,或关于无表的有部等看法,舟桥一哉《业之研究》(昭和29年,法藏馆)98页以下有详细的说明。谓“无表”有善与不善(亦包括善恶之处中无表),善又有有漏别解脱律仪、静虑律仪(定共戒)及无漏律仪(道共戒),其中定共、道共二戒为随心转,随心识而转,其余的无表则不随心识而转,是单纯的色法。但是,在此所讨论的并没有必要做如此的分类区别,所以一切皆不想提及。(参原书p. 328)

  27 在有部论书中,最早叙述无表色的是《集异门足论》卷3,大正26, 379b,卷20、452c以下、《法蕴足论》卷6,大正26, 481c等,于彼处是以正语、正业、正命等为无表。(参原书p. 328)

  28 在《舍利弗阿毗昙论》卷1,大28,526c、529a等中,将无表译为“无教”,属于无表者列举:身口非戒无教、有漏身口戒无教、有漏身进kāya-vīrya,有漏身除kāya-pra

  rabdhi、正语、正业、正命、正身进、正身除。又同论卷7,581a中,以意业为无教业,但是,此场合的无教(无表),“表”是指消极的“没有”之意,可能不是指潜在力。如此之例,在《成实论》卷8、大32, 304a中也有。但是,在《成实论》中,或许是指随心转的无表,也可能是指从意业而生的潜在力。

  又,说无表的部派,除了前述有部、《舍利弗毗昙》之外,又例如,在被认为属于正量部的《正法念处经》卷4,大17, 23b 中,对无表(无表)做如下的说明:它是色法,

  是在无意识等时,亦常相续的潜在力─“是色所摄,一切法中与色相应。若人受戒,一发戒已,若睡若闷,失心癫狂,如是善法,相续转行……”即作为防非止恶力的律仪戒。

  又,根据《成唯识论述记》卷2本,大43,275a,谓大众部与法密部(法藏部)成立身勇、身精进之无表色,又说上座部所讲的“胸中色物”亦为无表。身勇、身精进,类似于《舍利弗毗昙》的身进、身除等。在巴利佛教,身轻安(kāya-passaddhi)等是

  心所法所摄。上座部所说的“胸中色物”,我想可能是指巴利佛教所说的hadaya-vatthu(心基),但是,它是意识之依所─心脏,巴利佛教认为它是色法,完全与无表没有关系。(参原书p. 328-329)

  29 Kathā-vatthu, 10, 2; 20, 5.

  30 认为戒是无表,这是很普通的看法。在被认为可能是有部说的《四谛论》卷4,大32, 395b以下,对于正语、正业、正命之无表,有做种种的论述。(参原书p. 329)

  31 Kathā-vatthu, 10, 7.

  32 出处同上,10, 8.

  33 出处同上,10, 9.

  34 出处同上,15, 11.

  35 关于此意义的心不相应,参照拙稿“心不相应法”(《驹泽大学研究纪要》通卷第14号,收录于本选集第2册)。

  36 譬喻者的无表说,《大毗婆沙论》卷122,大27, 634b云:

  譬喻者,说无表业,无实体性。所以者何?若表业是实,可得依之令无表有;然表业无实,云何能发无表令有?且表业尚无,无表云何有?

  在同样被认为是初期经部说的《成实论》卷7,大32,290a中,将无表译为“无作”,如下所述:

  因心生罪福,睡眠闷等,是时常生,是名无作

  如经中说,若种树园林,造井桥梁等,是人所为福,昼夜常增长。

  同《成实论》卷8,304a中,云:

  身口所造业名作,因作所集,罪福常随,是心不相应法,名为无作。

  作为此种发展程度的经部之无表说者,在《四谛论》卷4,大32, 396a中,虽然没有使用无表之名,但是,在其前后,有谈论到无教(无表),表示无表思想:

  经部师说,如汝受用施主施物,由受者功德,被利益故,施主虽在异心,由前施作意熏修,相续次第转胜,由此胜故,能生未来随多少报,依此相续,说施主功德生长。

  其次,作为已发展的经部之无表说者,在《俱舍论》卷13, 大29, 68c、69b、c等中有列举。

  68c:起思差别,名为无表。

  69b:前缘施思所熏习,微细相续,渐渐转变差别而生,由此当来能感多果;亦由数习,缘彼思故,乃至梦中亦恒随转;亦由数习缘彼境思故,说恒时相续增长。

  69c:此微细相续转变差别,名为业道……然许业道是心种类,表业既无,宁有无表等。

  详细说明俱舍之此说者,有《俱舍论宝疏》卷13, 41,631c。(参原书p. 329-330)

  37 巴利佛教在初期阿毗达磨时代,并没有有分识的思想。最先出现是在后期阿毗达磨的《发趣论》、《弥兰陀问经》(Milinda-pa

  ha, p. 299)、巴利注释书及之后的纲要书类,在这些书中对于有分识,有做详细的正式说明。

  38 关于这点,参照舟桥《业之研究》102页以下。

  39 《大乘广五蕴论》,大31, 851b。

  40 《大乘成业论》,大31,783b:“善不善身语二业,蕴相续中,引别法起,其体实有,心不相应行蕴所摄,有说此去名为增长,有说此法名不失坏。由此法故,能得当来爱非爱果,意业亦应许有此法。”参照结城《从心意识论看唯识思想史》39页以下。(参原书p. 330)

  41 参照舟桥《业之研究》118页。在德慧的《随相论》,大32, 161c中,亦说正量部称潜在力为“无失法”(不失坏),《显识论》,大31, 880c中,亦说正量部说“无失”。参照注42、43。(日文原本之注20、21)。(参原书p. 330)

  42 卷7,大32, 290a,参照前方注34(日文原本之注12)之第二引用。

  43 参照注17。(日文原本之第一节的注17)。

  44 大32,…

《心识论与唯识说的发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业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