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識論與唯識說的發展▪P7

  ..續本文上一頁

  hā sīlasampannā, te janā saggāgamino.

  種植園果故,林樹蔭清涼,橋船以濟度,造作福德舍。

  穿井供渴乏,客舍給行旅,如此之功德,日夜常增長。(參原書p. 313-314)

  16 前偈也于《成實論》卷7,大32, 290a被引用,作爲此論無作(無表)潛在力主張之根據。

  17 pyāvadāna, p.54, 131 etc. 《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卷4, 大24, 16c等。

  Na prana

  yanti karmā

  i kalpako

  i

  atair api,

  sāmagrī

   prāpya kāla

   ca phalanti khalu dehinām.

  縱令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參原書p. 314)

  18 同偈也被《大乘成業論》,大31, 783b、《顯識論》,大31, 880c所引用,作爲主張潛在力不失壞的經典根據。

  (《成業》)業雖經百劫,而終無失壞,遇衆緣合時,要當酬彼果。

  (《顯識》)諸業不失,無數劫中,至聚集時,與衆生報。(參原書p. 314)

  19 根據《中阿含》201、《嗏帝經》、Majjhima 38, Mahā-ta

  hāsa

  khaya-s. 嗏帝比丘將十二緣起說理解爲:固定的識,跨越叁世,輪回相續。因爲他將此場合的識之相續,想成與外道所說自我或靈魂的輪回相同,所以釋尊呵責他:這是錯誤的見解。就重新爲他教示正確意義的無我之緣起說。(參原書p. 319)

  20 巴利佛教的七心所,稱爲“共一切心”(sabbacitta-sādhāra

  a)之心所,是指:觸、受、想、思、一境性(定)、命根、作意。關于心、心所具體的相應,在《法集論》Dhamma-sa

  ga

  i、《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攝阿毗達磨義論》Abhidhammattha-sa

  gaha等中有敘述。(參原書p. 320)

  21 關于各部派心心所思想的産生及異說等,參照拙稿“有部、經部等對于心、心所的論爭”(《宗教研究》新第9卷第3號)、“心、心所思想的産生過程”(《日本佛教學協會年報》第14號,收錄于本選集第二冊)。

  22 有部的六類四十六種心所法之分類,成立于《俱舍論》之後;巴利佛教七類五十二種心所分類,完成于十二世紀的《攝阿毗達磨義論》。承襲有部等說的瑜伽行派,在最後提出衆所周知的,六類五十一種心所的說法。

  23 詳細的說明,主要是在巴利佛教。巴利佛教的注釋書類(Atthasālinī, Visuddhi-magga)及之後的文獻Abhidhammavātāra, Abhidhammattha-sa

  gaha etc有詳細說明。

  24 如後所述,巴利佛教,提出有分識bhava

  ga,作爲意識流動過程中,無意識或識阈(*意識作用發生和消失的界限)的心理過程。雖然它被看成是潛在心,但是巴利佛教並未使用“潛在心”一詞。它與唯識法相學中,將潛在心的阿賴耶識等稱爲現行心(表面心),而不看成是潛在心相似。不過,實際上,有分識與阿賴耶識等,從現今的學術來看,應該是潛在心。(參原書p. 319)

  25 關于唯識說的潛在力─種子或阿賴耶識,它們與部派時代其先驅思想的關系,參見拙稿“阿賴耶識思想之産生”(《宗教研究》新第9卷第6號)。又,在結城令聞《從心意識論看唯識思想史》(昭和10年)中,是站在唯識法相學的立場,敘述作爲其先驅思想的各部派之先驅思想。比筆者自由的立場還要來得局限,相對于筆者從思想來看其發展,結城先生是針對曆史性發展來探討。(參原書p. 328)

  26 關于無表與業的關系,或關于無表的有部等看法,舟橋一哉《業之研究》(昭和29年,法藏館)98頁以下有詳細的說明。謂“無表”有善與不善(亦包括善惡之處中無表),善又有有漏別解脫律儀、靜慮律儀(定共戒)及無漏律儀(道共戒),其中定共、道共二戒爲隨心轉,隨心識而轉,其余的無表則不隨心識而轉,是單純的色法。但是,在此所討論的並沒有必要做如此的分類區別,所以一切皆不想提及。(參原書p. 328)

  27 在有部論書中,最早敘述無表色的是《集異門足論》卷3,大正26, 379b,卷20、452c以下、《法蘊足論》卷6,大正26, 481c等,于彼處是以正語、正業、正命等爲無表。(參原書p. 328)

  28 在《舍利弗阿毗昙論》卷1,大28,526c、529a等中,將無表譯爲“無教”,屬于無表者列舉:身口非戒無教、有漏身口戒無教、有漏身進kāya-vīrya,有漏身除kāya-pra

  rabdhi、正語、正業、正命、正身進、正身除。又同論卷7,581a中,以意業爲無教業,但是,此場合的無教(無表),“表”是指消極的“沒有”之意,可能不是指潛在力。如此之例,在《成實論》卷8、大32, 304a中也有。但是,在《成實論》中,或許是指隨心轉的無表,也可能是指從意業而生的潛在力。

  又,說無表的部派,除了前述有部、《舍利弗毗昙》之外,又例如,在被認爲屬于正量部的《正法念處經》卷4,大17, 23b 中,對無表(無表)做如下的說明:它是色法,

  是在無意識等時,亦常相續的潛在力─“是色所攝,一切法中與色相應。若人受戒,一發戒已,若睡若悶,失心癫狂,如是善法,相續轉行……”即作爲防非止惡力的律儀戒。

  又,根據《成唯識論述記》卷2本,大43,275a,謂大衆部與法密部(法藏部)成立身勇、身精進之無表色,又說上座部所講的“胸中色物”亦爲無表。身勇、身精進,類似于《舍利弗毗昙》的身進、身除等。在巴利佛教,身輕安(kāya-passaddhi)等是

  心所法所攝。上座部所說的“胸中色物”,我想可能是指巴利佛教所說的hadaya-vatthu(心基),但是,它是意識之依所─心髒,巴利佛教認爲它是色法,完全與無表沒有關系。(參原書p. 328-329)

  29 Kathā-vatthu, 10, 2; 20, 5.

  30 認爲戒是無表,這是很普通的看法。在被認爲可能是有部說的《四谛論》卷4,大32, 395b以下,對于正語、正業、正命之無表,有做種種的論述。(參原書p. 329)

  31 Kathā-vatthu, 10, 7.

  32 出處同上,10, 8.

  33 出處同上,10, 9.

  34 出處同上,15, 11.

  35 關于此意義的心不相應,參照拙稿“心不相應法”(《駒澤大學研究紀要》通卷第14號,收錄于本選集第2冊)。

  36 譬喻者的無表說,《大毗婆沙論》卷122,大27, 634b雲:

  譬喻者,說無表業,無實體性。所以者何?若表業是實,可得依之令無表有;然表業無實,雲何能發無表令有?且表業尚無,無表雲何有?

  在同樣被認爲是初期經部說的《成實論》卷7,大32,290a中,將無表譯爲“無作”,如下所述:

  因心生罪福,睡眠悶等,是時常生,是名無作

  如經中說,若種樹園林,造井橋梁等,是人所爲福,晝夜常增長。

  同《成實論》卷8,304a中,雲:

  身口所造業名作,因作所集,罪福常隨,是心不相應法,名爲無作。

  作爲此種發展程度的經部之無表說者,在《四谛論》卷4,大32, 396a中,雖然沒有使用無表之名,但是,在其前後,有談論到無教(無表),表示無表思想:

  經部師說,如汝受用施主施物,由受者功德,被利益故,施主雖在異心,由前施作意熏修,相續次第轉勝,由此勝故,能生未來隨多少報,依此相續,說施主功德生長。

  其次,作爲已發展的經部之無表說者,在《俱舍論》卷13, 大29, 68c、69b、c等中有列舉。

  68c:起思差別,名爲無表。

  69b:前緣施思所熏習,微細相續,漸漸轉變差別而生,由此當來能感多果;亦由數習,緣彼思故,乃至夢中亦恒隨轉;亦由數習緣彼境思故,說恒時相續增長。

  69c:此微細相續轉變差別,名爲業道……然許業道是心種類,表業既無,甯有無表等。

  詳細說明俱舍之此說者,有《俱舍論寶疏》卷13, 41,631c。(參原書p. 329-330)

  37 巴利佛教在初期阿毗達磨時代,並沒有有分識的思想。最先出現是在後期阿毗達磨的《發趣論》、《彌蘭陀問經》(Milinda-pa

  ha, p. 299)、巴利注釋書及之後的綱要書類,在這些書中對于有分識,有做詳細的正式說明。

  38 關于這點,參照舟橋《業之研究》102頁以下。

  39 《大乘廣五蘊論》,大31, 851b。

  40 《大乘成業論》,大31,783b:“善不善身語二業,蘊相續中,引別法起,其體實有,心不相應行蘊所攝,有說此去名爲增長,有說此法名不失壞。由此法故,能得當來愛非愛果,意業亦應許有此法。”參照結城《從心意識論看唯識思想史》39頁以下。(參原書p. 330)

  41 參照舟橋《業之研究》118頁。在德慧的《隨相論》,大32, 161c中,亦說正量部稱潛在力爲“無失法”(不失壞),《顯識論》,大31, 880c中,亦說正量部說“無失”。參照注42、43。(日文原本之注20、21)。(參原書p. 330)

  42 卷7,大32, 290a,參照前方注34(日文原本之注12)之第二引用。

  43 參照注17。(日文原本之第一節的注17)。

  44 大32,…

《心識論與唯識說的發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業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