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原始佛教的心▪P5

  ..續本文上一頁的方法依性格的不同而有所選擇。部派阿毗達磨有詳細的考察,而在原始經典中,對于適用于各種性格的禅定方法也略有敘述。例如斷貪欲應修不淨觀之禅定,斷嗔恚應修慈悲觀,斷我見我慢應修無我觀,斷雜念妄想應修數息觀(安般念)等等。[37]

  證悟

  其次考察證悟。聖者的證悟有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四階段,在原始經典中也有說明進一步的細分。聲聞的證悟、辟支佛(緣覺、獨覺)的證悟、正等覺者的證悟,這所謂“叁種菩提”,亦見于原始經典。而在漢巴的阿含經中,亦說斷叁結爲須陀洹,斷五下分結爲阿那含,斷五上分結爲阿羅漢。以下就考察經典所說的有關初步的證悟─須陀洹之證悟。

  在初步的證悟中,有隨信行與隨法行二種。這是由于修行者的性格有所不同之故。首先,隨信行是依四不壞淨[53](四證淨)而得。所謂“四不壞淨”,是指對佛法僧叁寶有絕對確實的淨信,並于止惡行善有絕對確實的淨戒;已經能確立佛教的信與戒,絕對不會有退失其信、改信其它﹝*宗教﹞或犯戒等。所謂“隨法行”,是指已經能在理論上正確了解四谛的道理,並依聖谛現觀而得法眼,確立佛教的世界觀、人生觀,絕對不會退失而轉向其他的教說。隨信行也可以用“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之七佛通誡偈而說明;隨法行也可以用前述之次第說法,獲得遠離塵垢的法眼而說明。

  初步的聖者稱爲須陀洹(sotāpanna,srotāpanna預流),此即“參與聖流”,

  加入聖者的行列之意。關于須陀洹的條件,爲原始經典各處所說,須陀洹乃a. 斷叁結,b. 成爲不墮法,c.入正定聚。

  a.所謂“叁結”,即身見、疑、戒禁取叁種煩惱,將之去除才可得到初步的證悟。“身見”是指自我爲中心的我見,“疑”被視爲與邪見相同,是指懷疑善惡因果業報,否定因果道理。“戒禁取”是指迷信、邪教等錯誤的宗教信仰之意。此叁結與依次第說法而斷除的煩惱相同,在次第說法中,依施、戒、生天叁論,明白善惡因果的道理而斷除邪見;由明白欲的過患及離欲的功德,斷除自我中心的我欲、我見;依四谛斷除迷信邪教(戒禁取)。也就是,斷除邪見、我見與迷信邪教叁煩惱,即得須陀洹之證悟。

  b. 成爲須陀洹者,稱爲“不墮法”(avinipāta-dhamma 不墮者)。因爲須陀洹的戒已確立,絕對不犯惡事,所以不會得惡果報,墮于地獄、餓鬼、畜生等惡趣。此稱爲“不墮法”。但是,佛菩薩發願爲了救度衆生,也會去惡趣。又,須陀洹也是不退轉的。因爲他不會從聖位退轉,而向著上位的證悟前進。這點也被包含于下一項中。

  c. “正定聚”者,即所謂“正定”(sammatta-niyata, samyaktva-niyata正性決定),成爲須陀洹後,[54]再也不會退轉爲凡夫,“必定到達最高的證悟”(正定),須陀洹即加入正定的夥伴(正定聚)。此一名詞亦爲大乘佛教所使用。

  其次,阿那含(anagamin 不還)聖者斷除五下分結─前面的叁結,再加上

  貪欲、嗔恚二煩惱;因爲遠離欲界(下分),而到達色界等上分,所以這五結稱爲下分結。最高的聖者─阿羅漢則斷除五上分結,即完全斷除上分煩惱─色貪、無色貪、掉舉、慢、無明五結。須陀洹所斷除的見惑(理論性的迷惑之煩惱),以及之後于實踐修道所斷除的修惑(習慣性的迷惑之煩惱),皆完全斷盡,解脫一切煩惱。

  煩惱

  所謂“煩惱”(惑),是指妨礙佛教理想的一切惡德,它是由理論性的迷惑─見惑,以及習慣性的迷惑─修惑所組成;但是如此的分類是部派阿毗達磨所建立的,原始佛典並未考察煩惱本身。然而阿毗達磨所列舉的許多煩惱,在原始經典中亦可見到。

  在原始經典所說的善惡心態中,有身業叁、語業四、意業叁所組成的十善或十惡,[38] 亦說不信、無慚、無愧、少聞、懈怠、忘念、惡慧、忿、恨等惡德,以及相對于此的信、慚、愧、多聞、精勤、正念、持慧、無忿、無恨等善德。[39] 其它煩惱惡德的項目,或善德修道之項目等有關心理的名詞各處可見,在此省略不談。

  不論是善、惡或與善惡無關的無記,這些都有作爲現行表現出來的情況,以及作爲現行的殘留余勢力的潛在性、習慣化、性格化的情況,有關心理的部分是極爲複雜的。若從惡德煩惱來看這些,則現行的惡德稱爲“纏”(pariyu

  hana, paryavasthāna),習慣化者稱爲“隨眠”(anusaya, anu

  aya 使),兩者合稱爲“煩惱”(kilesa, kle

  a)。不過,在原始經典中並未明白

  做此區別,巴利佛教亦無區別。

  [55]又,對于善淨之心理,也有作爲現行的善業,以及其習慣化、性格化者,這些稱爲“戒”。“戒”意謂著習慣化,但是也包括現行的善淨之意業及身語業,不過原始經典並未做這些區別,巴利佛教中亦等同視爲心理。總之,有關心理的部分是極爲複雜而不明確的。

  --------------------------------------------------------------------------------

  [1] A.ii,p. 177.《中阿含》卷45(大1, 709a)心得世間去,心爲染著,心起自在。

  [2] Dhp. 1,2.心爲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惡,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車轹于轍。

  心爲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樂自追,如影隨形。(案:了參法師譯:“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汙意,或語或行業,是則苦隨彼,如輪隨獸足。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清淨意,或語或行業,是則樂隨彼,如影不離形。”《南傳法句經》,圓明出版社,臺北,p. 30,1991年)

  [3] S.iii, p. 151.《雜阿含》卷10(大2, 69c)心惱故衆生惱,心淨故衆生淨。

  [4] 部派阿毗達磨認爲涅槃是不生不滅、沒有變化的無爲法之存在。但是在原始經典中,“涅槃”或“無爲”之詞,並非指不生不滅的存在,而是指滅除了貪嗔癡等一切煩惱之後,一種理想的心的狀態,此即名爲涅槃。因此,例如在巴利《相應部》47“無爲相應”(S. iv, pp. 359-373)中,列出涅槃的別名有:

  無爲(asa

  khata)、終極(anta)、無漏(anāsava)、真谛(sacca)、彼岸(pāra)、微妙(nipu

  a)、極難見(sududdasa)、不老衰(ajajjara)、堅牢(dhuva)、不壞(apalokana)、不可見(anidassana)、無障礙(nippapa

  ca)、寂靜(santa)、不死(amata)、勝妙(pa

  īta)、幸福(siva)、安穩(khema)、愛盡(ta

  hakkhaya)、希有(acchariya)、未曾有(abbhuta)、無災(anītika)、無災法(anītika-dhamma)、涅槃(nibbāana)、無嗔(avyāpajjha)、離貪(virāga)、

  清淨(suddhi)、解脫(mutti)、無執著(anālaya)、洲渚(dīpa)、避難所(le

  a)、救護所(tā

  a)、歸依所(sara

  a)、到彼岸(parāyana)等詞。(參原書p. 35)

  [5] S.22,59(S.iii, p. 66f)=V.i, p. 13f. 《雜阿含》2(大2, 7b以下)。

  [6] M.148, Chachakka-sutta(M.iii, p. 280 ff.)《中阿含》86《說處經》(大2, 562a以下)。

  [7] M.iii, p. 286f. 說一切法無常、苦、無我的經典者,又如:S.18, 1-20(S.ii, pp. 244-252)也是如此。該經對于六根、六境、六識、六觸、六受、六想、六思、六愛、六界(地水火風空識)、五蘊等一一法,以及它們的叁世、內外、粗細、劣勝、遠近等一切情況,說明皆是無常、苦、無我。(參原書p. 44)

  [8] 對于入胎識、在胎識、出胎後識,見巴利、漢譯《大因經》

  D.ii, p. 63, 《長阿含》卷10(大1, 61a)、《中阿含》卷24(大1, 597c)。

  [9] S.22, 67(S,ii, p. 114),《雜阿含》卷12(大2, 81b)。

  [10] S.ii, p. 24《雜阿含》卷12(大2, 83c)。

  [11] S.ii, p. 3f. 《雜阿含》卷12(大2, 85a)。

  [12] S.ii, p. 24,《雜阿含》卷12(大2, 83c):“無明覆,愛緣系,得此識身;內有此識身,外有名色,此二因緣生觸。”

  [13] S.ii, p. 151f. 《雜阿含》卷17(大2, 117a以下)。

  [14] S.ii, p. 153.

  [15] S.ii, p. 101. 《雜阿含》卷15(大2, 102c以下)。

  [16] A.i, p. 176.

  [17] A.i, p. 177.

  [18] S.ii, p. 66.

  [19] S.ii, p. 31f.

  [20]M.iii, p. 285.

  [21] 在十二緣起的注釋經中(S.ii, p. 3),將“取”說明爲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之煩惱,後來的緣起說中亦皆如此解釋;但是,我認爲“取”原本的意思,應該是指由貪而起愛念之後,生起邪淫、偷盜、妄語等;由嗔而起憎念之後,生起殺生、惡口等取舍的行動。(參原書p. 45)

  [22] 叁種因,見A. III, 61(A. I, p. 173)、《中阿含》卷3《度經》(大1, 435a)。

  [23] 五種因,見M. 101, Devadaha-sutta(M. ii, p. 214)、《中阿含》卷19《尼幹經》(大1, 442b)。漢譯語句暧昧,有意義不明之處。

  [24] A.IV, 231(A.ii, p. 230)=D.iii, p. 230. 關于四業的第四無漏業,部派之間有異說。在巴利佛教或單譯《漏分布經》(大1, 853b)、法藏部的《舍利弗阿毗昙論》卷7(大28, 582b)等中,謂此爲“非黑非白,而有非黑非白的異熟業”,但是有部系的《中阿含》卷27《達梵行經》(大1, 700a)、說一切有部的《集異門足論》卷7(大26, 396a)等中則謂“非黑非白無異熟業”。有部認爲無漏業沒有異熟,但是巴利佛教等則認爲無漏業也有異熟。大乘《涅槃經南本》卷34(大12, 833a)、《大寶積經》卷42(大11, 246b)亦說無漏業有異熟;唯識則說異熟識一直到無漏的十地菩薩都還有。因爲由四向而得四果即是異熟。又,巴利佛教阿毗達磨將佛的慈悲活動稱爲“唯作”(kiriyā),認爲這是在四種業之外,與業報無關的純無記。實際上,這是最高的善。(參原書p. 45)

  [25]《雜阿含》卷24(大2, 173b)。

  [26] 《雜阿含》卷24(大2, 176b)。

  [27] 《雜阿含》卷45(大2, 106a以下)。

  [28]《雜阿含》卷10(大2, 65b以下)。

  [29] V.i, p. 15f., p. 18f., p. 19; D.i, p. 110; M. i, p. 379; M. ii. p. 145; A. iv, p. 186, p. 209 f., p. 213.《雜阿含》卷42(大2, 308c)。

  [30]S. v, p. 328ff,; D. ii, p. 290f,; M. i, p. 55f.《雜阿含》卷29(大2, 208a)、《中阿含》98《念處經》(大1, 582b以下)。

  [31] M.24, Rathavinita-s.(M.i, p. 147ff.)《中阿含》9《七車經》(大1, 430c以下)、《增一阿含》卷13(大2, 734c)。

  [32]《雜阿含》卷29(大2, 210b以下)、A. i, p. 231f.

  [33] 《雜阿含》卷21(大2, 147c以下)、A.i, p. 220f.

  [34] M.39, Mahā-assapura-s.(M.i, p. 271ff.)又參照《中阿含》182《馬邑經》(大1, 724c以下)。

  [35] D.ii, p. 156; S.i, p. 158;《長阿含》卷4(大1, 26b 以下)。

  [36] 案:日文原本爲“神道”,應是“神通”之誤。

  [37] 《雜阿含》卷29(大2, 209c以下)、《中阿含》卷56、57(大1, 491c、492b)、《增一阿含》卷7(大2, 581c)A.iv, pp. 353,358; Ud, p. 37.

  [38] S.ii, p. 168.

  [39] S.ii, p. 159 f., p. 206ff.

  

《原始佛教的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