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机同时存在,而将戒、定、慧分别对应为意、情、知。
至于八正道也与三学一样,有依列举顺序修习,以及八种为有机性同时存在二种情况。其它的修行方法也都可以说有这两种说法。而在修行的具体说明上,大多是说从戒开始依序修行。又对于三十七菩提分法的七类修行方法,也有七类各自独立之说,以及它们有适合于初阶修行之时期者、适合中期者,以及属于最后证悟之修行时期者之说法。例如:同样是由信、勤(精进)、念、定、慧组成的五根与五力,五根是初阶,进阶则为五力。而此二者皆是入信初期的修行方法,七觉支或八正道则是有关后期证悟的修行方法。但是,八正道不仅适合作为凡夫世俗性的修行方法,也适合作为圣者第一义性的修行方法。
一乘道、次第说法
如前所述,四念处等修行方法,适合于修行的最初乃至最后各阶段,此称为“一乘道”(ekāyana-magga)。亦即只以一种修行方法,即能适用从最初到最后的期间者,即为一乘道;反之,也有说明依修行阶段逐渐改变修行方法的情况。如原始经典中,所谓“数息观─四念处─七觉支─明、解脱”之修行方法。以一般教育法为譬喻来说,一乘道[48]犹如古代儒家教育,从不识字开始,即教授《论语》,识字后乃至青年、壮年、老年时代,也仅以《论语》之教理为生活指南,终其一生作为人生观的基础。反之,现今学校教育则依照顺序改变教学科目。例如,在教授数学方面,小学时教算数或珠算,中学教代数、几何,高中或大学则进一步教微积分等高等数学。同样地,也有类似于此之次第开示的修行方法。后者之例(*四念处……明、解脱),所谓“次第说法”(anupubbi-kathā)在原始经典中多处可见。部派阿毗达摩所组织的修行方法,大多是说依次第改变修行方法,其初阶的例子(五根、五力)在原始经典中也可看到。
对于前面所举的一乘道及次第说法两种修行方法,以下就从原始经典举例说明之。
首先,关于一乘道,在巴利阿含中只有说四念处,汉译杂阿含中除四念处之外,也叙述四如意足(四神足)、六念(佛、法、僧、戒、施、天之念)等为一乘道,但是是以四念处为一乘道之代表。关于四念处,例如在汉译《杂阿含》中,提到藉由修四念处而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之四果,[25] 或者由修四念处,可得阿罗汉、辟支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三乘圣果。[26]
又于汉译《杂阿含》中,并无所谓的“一乘道”,而是提到,比丘从凡夫时开始观察修习四谛,同样依于四谛的观法修习可到达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27] 在汉译《杂阿含》中,也有经典提到,比丘从凡夫时代开始观察五蕴的无常、苦、无我,由此可获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即使证得阿罗汉果,也应时常观察五蕴。[28]
又,四念处观是观察所谓身、受、心、法之内外一切法无常、苦、无我;五蕴观也是观察色、受、想、行、识之一切法无常、苦、无我,二种观法皆修习一切法无常、苦、无我,[49]因此在内容上,四念处观与五蕴观相同,其修习可说是一乘道。而四谛的观察,是从凡夫的修习及至有学、无学的修习,此与《转*轮经》三转十二行说的由第一示转可得见道(须陀洹),由第二劝转可证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向之修道,由第三证转可证得最高的阿罗汉果之说,有着相同的意义。
其次,在原始经典中所叙述的“依于次第说法”,其教说是释尊对佛教一无所知的凡夫,从通俗的说法开始,逐渐趋向佛教独特的说法,使之得到佛教初步证悟之法眼─须陀洹果。此种说法是定型式的,于原始佛教多处叙述,[29] 首先是(a)依施、戒、生天三论,使之明白所谓善因善(乐)果、恶因恶(苦)果的善恶因果业报说;其次(b)说欲的过患、离欲的功德,令离自我中心的我欲、我见;最后(c)说苦、集、灭、道四谛,令之明白作为佛教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的缘起道理。此即三阶段的指导法。(a)第一阶段是依因果的道理令离邪见,(b)第二阶段是令离自我中心的我见,(c)第三阶段是依远离迷信邪教的佛教正确之教理,令得远离尘垢的法眼─初步的证悟。法眼的内容即所谓“集法皆是灭法”(由原因所生之法,若除去其原因,皆能使之消灭)缘起的道理。
又,释尊对于曾经误解自己舍弃苦行、自甘堕落的五比丘,首先说唯有远离欲乐与苦行二边的中道,才能达成理想;其次为说四谛,令得法眼,引导他们在理论上了解四谛的道理,而得初步的证悟(初果);进一步又为五比丘说《无我相经》,令观察五蕴的无常、苦、无我;五比丘藉由五蕴的观法思惟,达到最高证悟─阿罗汉果。
对于如此修行阶段性的次第进展,如前所述,有经典提到安般念(数息观)─四念处─七觉支─明、解脱,[30] 在原始经典中,也有整理修习阶段,依照顺序而说者。例如:七清净说或十七阶段说等。以下就简单介绍之。
七清净
[50]首先所谓“七清净”,是《中部》24《传车经》中所说的七阶段之修道法。[31] 即:1.戒清净,2.心清净,3.见清净,4.度疑清净,5.道非道清净,6.行道智见清净,7.智见清净。巴利佛教最大之纲要书,五世纪佛音(Buddhaghosa)所作之《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中,有详细说明七清净的修行道。七清净
可以为戒定慧三学所含摄,1是戒学,2是定学,3-7属慧学。此中,只有最后
的智见清净是证悟的圣者位,前六阶段皆含凡夫位。
在汉译《杂阿含》中,也有经典谓三学皆为圣者位。[32] 即可依增上戒学而得须陀洹位,或得一种子(一间)、斯陀含、家家、极七返生、随法行、随信行等;依增上心学(定学)而得阿那含位或五种不还;依增上慧学而得解脱智见,到达阿罗汉果。但是如前所述,三学是有机一体性的存在,戒若在有漏的凡夫位,则定或慧必定也是有漏;定若在有学位,戒或慧也是在有学的无漏位;慧若在无学的最高位,戒或定也是无学阿罗汉之无漏位。此称为“三学相摄”,依三学可从凡夫到达无学的最高位,这种一乘道的说法在汉译《杂阿含》中也有介绍。[33]
十七阶段
其次看十七阶段的修行方法。这是巴利《中部》39《马邑大经》所说,[34] 十七阶段的要点如下。
1.惭愧具足,2.身行清净,3.语行清净,4.意行清净,5.活命清净,6.守护根门,7.于食知量,8.警寤精进,9.念正知具足,10.独住远离、五盖舍断,11.初禅,12.第二禅13.第三禅14.第四禅,15.宿住随念智,16.有情死生智,17.漏尽智。
此中,最初八阶段属戒学,9-14六阶段属定学,15-17三阶段属慧学。这修行阶段可说经历很长的时间,至于哪一个阶段是从凡夫位达到证悟的圣者位,并没有明白表示。可能是在四禅的阶段,特别是第四禅能得证悟。四禅四无色等禅定[51]有凡夫的有漏定及圣者的无漏定。经中所说的四禅四无色等说明,虽然任何场合皆是相同的定型式,但是却有属于外道、凡夫、圣者的禅定区别。
释尊从在家时代开始,就已得到初禅等禅定,出家之后,跟随两位仙人学习,达到无所有处定,或非想非非想处定的无色定。这些禅定是佛教﹝*成立之﹞前的有漏定,后世称为“外道禅”。佛教中,凡夫比丘们的禅定则是有漏的凡夫禅。于菩提树下成等正觉时的禅定,其形式与外道禅、凡夫禅的情况相同,但是它是无漏定,后世称之为“如来禅”。释尊成道时,从四禅定到得三明的过程,与下列十七阶段的四禅以下的情况相同。
又,在巴利《长部》之《大般涅槃经》叙述释尊在拘尸那伽罗(Kusinagara)沙罗双树间入灭时,先入禅定而后入灭,[35] 其过程是: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灭尽定─非想非非想处……空无边处─第四禅……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入灭。从初禅到灭尽定九种禅定称为“九次第定”,灭尽定只有阿那含或阿罗汉的圣者才能进入,由此可知九次第定皆是无漏定。在前述十七阶段或释尊于菩提树下成道时,虽然是进入第四禅之后而得三明的智慧,但是实际上应该是经过九次第定,从第四禅降至初禅,从初禅升至第四禅,在四禅进入三明智,其经过可能与佛入灭的情况相同。
总之,成道或入灭时的第四禅是最适合于得到无漏智的禅定。因为第四禅可说是止观均等,不像四无色定偏于寂止─止,也不像下三禅偏于思惟─观,而是止与观得以中庸而均等地存在,因此,是获得圣智慧最为理想的禅定。但是,这里的第四禅是指依于九次第定,经验过四无色定或灭尽定等,到达止的极致之后的第四禅最为适合。
十七阶段的最后是宿住随念智(宿命明、宿命通)、有情死生智(天眼明、天眼通)、漏尽智(漏尽明、漏尽通)三明,[52]若再加上神变通、天耳通、他心通则成为六神通。佛陀以及大阿罗汉皆是得到六神通者,这时的六神通皆是无漏的智慧。但是,除漏尽通之外的五神通则不只是阿罗汉,连有学的圣者、凡夫、外道、人类以外的鬼神或狐狸等畜生也能得到。这时的五神通,若是有学的圣者,则属于有学的无漏慧,除此之外,皆属于有漏慧;若在佛教是依凡夫禅得到,若在外道则依外道禅而得。
为何在神通 [36] 或禅定中,有“有漏”或“无漏”的区别?这是由于是否具有无漏的证悟智慧之故。关于证悟的智慧,于后说明。
附带一提,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四梵住)与四禅有关,慈、悲、喜属于前三禅,舍无量属于第四禅;而凡夫所修的四无量是有漏,圣者的四无量心是无漏。
在禅定的修行中,使心安静最合适…
《原始佛教的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