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原始佛教的心▪P4

  ..續本文上一頁有機同時存在,而將戒、定、慧分別對應爲意、情、知。

  至于八正道也與叁學一樣,有依列舉順序修習,以及八種爲有機性同時存在二種情況。其它的修行方法也都可以說有這兩種說法。而在修行的具體說明上,大多是說從戒開始依序修行。又對于叁十七菩提分法的七類修行方法,也有七類各自獨立之說,以及它們有適合于初階修行之時期者、適合中期者,以及屬于最後證悟之修行時期者之說法。例如:同樣是由信、勤(精進)、念、定、慧組成的五根與五力,五根是初階,進階則爲五力。而此二者皆是入信初期的修行方法,七覺支或八正道則是有關後期證悟的修行方法。但是,八正道不僅適合作爲凡夫世俗性的修行方法,也適合作爲聖者第一義性的修行方法。

  一乘道、次第說法

  如前所述,四念處等修行方法,適合于修行的最初乃至最後各階段,此稱爲“一乘道”(ekāyana-magga)。亦即只以一種修行方法,即能適用從最初到最後的期間者,即爲一乘道;反之,也有說明依修行階段逐漸改變修行方法的情況。如原始經典中,所謂“數息觀─四念處─七覺支─明、解脫”之修行方法。以一般教育法爲譬喻來說,一乘道[48]猶如古代儒家教育,從不識字開始,即教授《論語》,識字後乃至青年、壯年、老年時代,也僅以《論語》之教理爲生活指南,終其一生作爲人生觀的基礎。反之,現今學校教育則依照順序改變教學科目。例如,在教授數學方面,小學時教算數或珠算,中學教代數、幾何,高中或大學則進一步教微積分等高等數學。同樣地,也有類似于此之次第開示的修行方法。後者之例(*四念處……明、解脫),所謂“次第說法”(anupubbi-kathā)在原始經典中多處可見。部派阿毗達摩所組織的修行方法,大多是說依次第改變修行方法,其初階的例子(五根、五力)在原始經典中也可看到。

  對于前面所舉的一乘道及次第說法兩種修行方法,以下就從原始經典舉例說明之。

  首先,關于一乘道,在巴利阿含中只有說四念處,漢譯雜阿含中除四念處之外,也敘述四如意足(四神足)、六念(佛、法、僧、戒、施、天之念)等爲一乘道,但是是以四念處爲一乘道之代表。關于四念處,例如在漢譯《雜阿含》中,提到藉由修四念處而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之四果,[25] 或者由修四念處,可得阿羅漢、辟支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之叁乘聖果。[26]

  又于漢譯《雜阿含》中,並無所謂的“一乘道”,而是提到,比丘從凡夫時開始觀察修習四谛,同樣依于四谛的觀法修習可到達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27] 在漢譯《雜阿含》中,也有經典提到,比丘從凡夫時代開始觀察五蘊的無常、苦、無我,由此可獲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即使證得阿羅漢果,也應時常觀察五蘊。[28]

  又,四念處觀是觀察所謂身、受、心、法之內外一切法無常、苦、無我;五蘊觀也是觀察色、受、想、行、識之一切法無常、苦、無我,二種觀法皆修習一切法無常、苦、無我,[49]因此在內容上,四念處觀與五蘊觀相同,其修習可說是一乘道。而四谛的觀察,是從凡夫的修習及至有學、無學的修習,此與《轉*輪經》叁轉十二行說的由第一示轉可得見道(須陀洹),由第二勸轉可證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向之修道,由第叁證轉可證得最高的阿羅漢果之說,有著相同的意義。

  其次,在原始經典中所敘述的“依于次第說法”,其教說是釋尊對佛教一無所知的凡夫,從通俗的說法開始,逐漸趨向佛教獨特的說法,使之得到佛教初步證悟之法眼─須陀洹果。此種說法是定型式的,于原始佛教多處敘述,[29] 首先是(a)依施、戒、生天叁論,使之明白所謂善因善(樂)果、惡因惡(苦)果的善惡因果業報說;其次(b)說欲的過患、離欲的功德,令離自我中心的我欲、我見;最後(c)說苦、集、滅、道四谛,令之明白作爲佛教獨特的世界觀、人生觀的緣起道理。此即叁階段的指導法。(a)第一階段是依因果的道理令離邪見,(b)第二階段是令離自我中心的我見,(c)第叁階段是依遠離迷信邪教的佛教正確之教理,令得遠離塵垢的法眼─初步的證悟。法眼的內容即所謂“集法皆是滅法”(由原因所生之法,若除去其原因,皆能使之消滅)緣起的道理。

  又,釋尊對于曾經誤解自己舍棄苦行、自甘墮落的五比丘,首先說唯有遠離欲樂與苦行二邊的中道,才能達成理想;其次爲說四谛,令得法眼,引導他們在理論上了解四谛的道理,而得初步的證悟(初果);進一步又爲五比丘說《無我相經》,令觀察五蘊的無常、苦、無我;五比丘藉由五蘊的觀法思惟,達到最高證悟─阿羅漢果。

  對于如此修行階段性的次第進展,如前所述,有經典提到安般念(數息觀)─四念處─七覺支─明、解脫,[30] 在原始經典中,也有整理修習階段,依照順序而說者。例如:七清淨說或十七階段說等。以下就簡單介紹之。

  七清淨

  [50]首先所謂“七清淨”,是《中部》24《傳車經》中所說的七階段之修道法。[31] 即:1.戒清淨,2.心清淨,3.見清淨,4.度疑清淨,5.道非道清淨,6.行道智見清淨,7.智見清淨。巴利佛教最大之綱要書,五世紀佛音(Buddhaghosa)所作之《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中,有詳細說明七清淨的修行道。七清淨

  可以爲戒定慧叁學所含攝,1是戒學,2是定學,3-7屬慧學。此中,只有最後

  的智見清淨是證悟的聖者位,前六階段皆含凡夫位。

  在漢譯《雜阿含》中,也有經典謂叁學皆爲聖者位。[32] 即可依增上戒學而得須陀洹位,或得一種子(一間)、斯陀含、家家、極七返生、隨法行、隨信行等;依增上心學(定學)而得阿那含位或五種不還;依增上慧學而得解脫智見,到達阿羅漢果。但是如前所述,叁學是有機一體性的存在,戒若在有漏的凡夫位,則定或慧必定也是有漏;定若在有學位,戒或慧也是在有學的無漏位;慧若在無學的最高位,戒或定也是無學阿羅漢之無漏位。此稱爲“叁學相攝”,依叁學可從凡夫到達無學的最高位,這種一乘道的說法在漢譯《雜阿含》中也有介紹。[33]

  十七階段

  其次看十七階段的修行方法。這是巴利《中部》39《馬邑大經》所說,[34] 十七階段的要點如下。

  1.慚愧具足,2.身行清淨,3.語行清淨,4.意行清淨,5.活命清淨,6.守護根門,7.于食知量,8.警寤精進,9.念正知具足,10.獨住遠離、五蓋舍斷,11.初禅,12.第二禅13.第叁禅14.第四禅,15.宿住隨念智,16.有情死生智,17.漏盡智。

  此中,最初八階段屬戒學,9-14六階段屬定學,15-17叁階段屬慧學。這修行階段可說經曆很長的時間,至于哪一個階段是從凡夫位達到證悟的聖者位,並沒有明白表示。可能是在四禅的階段,特別是第四禅能得證悟。四禅四無色等禅定[51]有凡夫的有漏定及聖者的無漏定。經中所說的四禅四無色等說明,雖然任何場合皆是相同的定型式,但是卻有屬于外道、凡夫、聖者的禅定區別。

  釋尊從在家時代開始,就已得到初禅等禅定,出家之後,跟隨兩位仙人學習,達到無所有處定,或非想非非想處定的無色定。這些禅定是佛教﹝*成立之﹞前的有漏定,後世稱爲“外道禅”。佛教中,凡夫比丘們的禅定則是有漏的凡夫禅。于菩提樹下成等正覺時的禅定,其形式與外道禅、凡夫禅的情況相同,但是它是無漏定,後世稱之爲“如來禅”。釋尊成道時,從四禅定到得叁明的過程,與下列十七階段的四禅以下的情況相同。

  又,在巴利《長部》之《大般涅槃經》敘述釋尊在拘屍那伽羅(Kusinagara)沙羅雙樹間入滅時,先入禅定而後入滅,[35] 其過程是: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滅盡定─非想非非想處……空無邊處─第四禅……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入滅。從初禅到滅盡定九種禅定稱爲“九次第定”,滅盡定只有阿那含或阿羅漢的聖者才能進入,由此可知九次第定皆是無漏定。在前述十七階段或釋尊于菩提樹下成道時,雖然是進入第四禅之後而得叁明的智慧,但是實際上應該是經過九次第定,從第四禅降至初禅,從初禅升至第四禅,在四禅進入叁明智,其經過可能與佛入滅的情況相同。

  總之,成道或入滅時的第四禅是最適合于得到無漏智的禅定。因爲第四禅可說是止觀均等,不像四無色定偏于寂止─止,也不像下叁禅偏于思惟─觀,而是止與觀得以中庸而均等地存在,因此,是獲得聖智慧最爲理想的禅定。但是,這裏的第四禅是指依于九次第定,經驗過四無色定或滅盡定等,到達止的極致之後的第四禅最爲適合。

  十七階段的最後是宿住隨念智(宿命明、宿命通)、有情死生智(天眼明、天眼通)、漏盡智(漏盡明、漏盡通)叁明,[52]若再加上神變通、天耳通、他心通則成爲六神通。佛陀以及大阿羅漢皆是得到六神通者,這時的六神通皆是無漏的智慧。但是,除漏盡通之外的五神通則不只是阿羅漢,連有學的聖者、凡夫、外道、人類以外的鬼神或狐狸等畜生也能得到。這時的五神通,若是有學的聖者,則屬于有學的無漏慧,除此之外,皆屬于有漏慧;若在佛教是依凡夫禅得到,若在外道則依外道禅而得。

  爲何在神通 [36] 或禅定中,有“有漏”或“無漏”的區別?這是由于是否具有無漏的證悟智慧之故。關于證悟的智慧,于後說明。

  附帶一提,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四梵住)與四禅有關,慈、悲、喜屬于前叁禅,舍無量屬于第四禅;而凡夫所修的四無量是有漏,聖者的四無量心是無漏。

  在禅定的修行中,使心安靜最合適…

《原始佛教的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