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相应部》中,虽然有“所缘(āramma
a)─识住─名色的显现─六处─触……生─老死”的缘起说 [18],但是,这应该与叙述“缘于名色而有识,缘于识而有名色,缘于名色而有六处……”说明识与名色的芦束关系之十支缘起相同。因为若将该经的“所缘”看成名色,则名色与识即为芦束关系。又前述《增支部》的六界─入胎─名色……之关系,应该也可以看成是名色(六界)─识(入胎)─名色……。因为六界可以是作为识之所缘的名色。在此意义之下,这些经典的说法,或许可以被算是a 一般缘起说的系列。
同样地,也有由二十三支组合而成的缘起说,这是叙述从一般系列的十二缘起说的流转关系,向上转换成为生起自觉,发起宗教之心,朝向还灭关系的缘起。[19] 如下所示:
[41]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信(saddhā)─悦(pāmojja)─喜(pīti)─轻安(passaddhi)─乐(sukha)─定(samādhi)─如实智见(yathābhūta-
ā
adassana)─厌离(nibbidā)─离贪(virāga)─解脱
(vimutti)─尽智(khaye
ā
a)。
在原始经典所说的缘起说中,除了以上所介绍的之外,还有多数的缘起说,在此无法一一说明。总之,它们皆是以心的活动为中心而开展其关连。
不只是缘起说,在原始经典所说的用语中,有许多意谓现实之心的状态。前述之无为、涅槃等语即是如此,此外再举其它的例子,如: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或者世间、出世间,以及四禅、四无色,这些并非意指如部派阿毗达磨所说的,地方性、空间性存在的客观世界,而皆表示作为心理状态的主观性立场。
在部派阿毗达磨中,将世间(loka)分为空间性存在的国土世间(器世间),以及以心情为中心的有情世间;但是,在原始佛教所说的“世间”一词皆意指有情世间。欲界等三界皆非客观性、空间性的存在,而是心理状态的三种区分。所谓“色界四禅”或“四无色”,也是禅定的状态,而不是指得到禅定果报的四禅天等地域性的世界之意。尤其所谓“无色界”或“出世间”,完全不被视为客观性的空间存在,这些词皆是描述主观性的心情世界。
依缘起所产生的善恶因果关系:主观性心理与客观性事实
部派阿毗达磨对于依缘起所产生的善恶因果关系,不只以心理现象说明,更具体地跨越三世而考察之,因而说明依于惑业苦之三世两重因果的十二缘起。原始经典虽然也有说惑、业、苦等因果业报说,但是,它是以主观性心理的缘起关系为主,并不像阿毗达磨那般,具体说明客观性事实的果报。原始经典[42]对于十二缘起中识─名色等关系,不只论及认识,亦论及胎生学的关系;纵然如此,我想,那也只是譬喻性或观念性之说,而不是在说具体的事实。但是,由于它含有依于惑业苦等因果业报的意义,因此,以下我就简单探讨原始经典中的业报说以及心的问题。关于业,十二缘起的“行”相当于业,而业的要素,前面已说明过了,以下再换个角度来考察。
原始经典中的业报说以及心的问题
业的要素大致可分为三种:a.作为善恶意志的意业,b.产生于意业之后的善恶身、语业,c.善恶业成为习惯性的余势力而残存者。若借用阿毗达磨的术语,a.是意业,即行为之目的意志;b.是思已业,即身语之表业,目的意志作用成为实际行动;c.是实际行动成为习惯化了的潜在力之身、语无表业。此习惯力不仅被保存于肉体,也存在于心理而成为一种性格或习惯。所谓“随眠烦恼”(惑),也可说是心理上的恶习、习惯化了的不好性格。善业被习惯化者称为“戒”或“律仪”。
若看十二缘起中业的关系,首先“无明”是惑(烦恼恶习)的根本,“行”则相当于业,包含业的三要素。认识的成立是“识、名色、六处、触”,“受”是认识后的苦乐好恶等感受作用,“爱”是产生于受之后的爱憎等念。亦即在喜欢的、快乐的受之后,生起贪求、贪爱之念;在不喜欢的、不快乐的受之后,生起讨厌、想逃避的憎恶之念,[20] 对于这些爱憎等念,以所谓“爱支”的意志(业的a要素)表示。其次,对于其对象兴起取舍的实际行动,称为“取支”(业的b要素)。[21] 在取舍等行动之后,残存成为习惯力、恶习或性格等,此即为“有支”(业的c要素)。虽然“有”也被说明为欲有、色有、无色有,但这是指欲有等的广义人格。这种人格、性格会在下一次经验发生时,成为认识或行为基础的倾向或影响力,并在趋向来生时,成为下一生有情的基础人格。我们受生此世时,即带着各自经验余势力的综合,即智能、性格、体质等人格特质;[43]出生之后,在每一次的经验中,加入习惯力或性格,人格也逐渐变成善或恶。
缘起说虽然是在说如此的业报等因果关系,但是,关于业与报的时间性关系,原始经典中提到顺现法受、顺次生受、顺后生受等三时业;后世阿毗达磨中,也有部派将缘起说连结三时业,而说刹那缘起、连缚缘起、分位缘起、远续缘起四种缘起;不过,刹那、连缚二缘起意指“顺现业”,分位缘起指“顺次业”,远续缘起指“顺后业”。我想,原始经典的缘起说大多与现实中具体生起的“顺现业”有关。
因果业报说于佛教﹝*尚未成立﹞之前,在印度即已被提倡,这是为了对于造恶者得富贵,认真行善者遭遇不幸,这种现世的不合理或矛盾,依照合理的善因善果、恶因恶果的因果道理做说明,所以说因果的连锁不只今世,而是从前世到来世,跨越三世,即使经过几世仍有关连;又说恶人富贵是由于前世积善的果报,善人不幸是由于前世恶业之结果所致。而现世的不幸者若能累积善业,来世必能投生到幸福的世界。如此善恶因果的关系,绝对是真实不虚的道理,社会人生经常依循此道理而合理地运转。
在释尊时代的印度思想界中,也有否定此因果道理者,诸如:有因无果说、无因有果说、无因无果说、邪因邪果说等。原始经典举出当时对于因果三种 [22] 或五种 [23] 错误的说法。三种说是:
1.宿作因(pubbakata-hetu),
2.自在化作因(issaranimmāna-hetu),
3.无因无缘(ahetu-apaccaya);
五种是于上述三种,再加上
4.结合状态因(sangatibhāva-hetu),
5.阶级因(abhijāti-hetu),
前面的无因无缘则称为“现法偶发因”(di
hadhammupakkama-hetu)。这是说有关人生吉凶祸福命运的原因:1.宿作因者,谓祸福之命运以前世所行的善恶业为原因,2.自在化作因者,谓[44]支配世界之自在天的创造是祸福的原因,3.无因无缘者,谓祸福是偶然发生的,没有所谓因或缘之原因条件,4.结合状态者,谓构成肉体的地水火风四要素的结合状态良好与否,成为原因而决定命运。如同现代以血型作为原因一样。5.阶级因者,谓四姓阶级或家世等出身乃祸福之原因。
此中,宿作因、结合状态与阶级因,是说人出生于此世时,各人即已被决定,它支配着一生的命运,即宿命说。自在化作因说,谓一切的命运皆依神的旨意而决定,即神意说。无因无缘说则认为什么都不是命运的原因,祸福只不过是突然生起的而已,此即偶然说。这三种或五种说法皆完全不承认个人自由意志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因此认为修养、修行、教育是没有意义及作用的;释尊认为佛教是站在业报主义或努力主义的立场,不应采用此不合理之邪见,应加以排斥。佛教主张如缘起说所说的合理因果业报说,承认有意志的自由,以修行或努力来开拓命运,迷惑的凡夫也能转变成为觉悟的圣人;乃至后来也有依佛菩萨的救护而得救济的说法。
关于善恶业及其果报,原始经典提到四种业:1.黑黑异熟业,2.白白异熟业,3.黑白黑白异熟业 4.非黑非白能尽诸业。1.是招感恶报的恶业,2.是招感善报的有漏善业,3.是招感善恶果报的有漏善恶业,4.是超越善恶的无漏业,即灭尽有漏的前三业。[24]
三、修道论与烦恼论
[46]在前面第二节已考察原始经典中所说的,凡夫心的活动如何,所谓的“流转缘起”;以及与之相关连的善恶因果业报等。本节就试着根据原始经典,探讨应如何脱离轮回,达成理想,所谓的“还灭缘起”或“修道论”;以及圣者的证悟,或妨碍证悟的烦恼。
戒、定、慧三学
首先,在修道论中最基本的是戒、定、慧三学,其他的修道法皆可归结于三学。阿含经中所谈到有名的修道法,则有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这七种修行方法在部派阿毗达磨中,被整理成三十七菩提分法,但是于原始经典中则没有作如此整理。我认为,七种中的任一种皆是各别独立而完整的修行方法,是佛陀因应不同性格、根机的人而说的。除了这七类之外,也有其它诸如信、戒、闻、舍、慧五具足[47](sampadā)或五财(dhana),以及再加上惭、愧而为七财等。在这些修行方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基本的三学或四谛中道谛的八正道。
但是,对于三学或八正道等中的三或八个项目,是应该依照其列举的顺序而修行,抑或不须按如此的顺序修行,对于此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是顺序说,主张应按照列举顺序而修行。例如,对于戒定慧三学的修行,最初应修戒,其次修定,最后修慧。第二种是同时说,认为戒定慧三者在修道上是有机(*非机械式)而一体的存在,并无先后之分,只不过是为了说明,才列举如此的顺序。后者的想法是为了对应于构成心的知、情、意三种…
《原始佛教的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