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原始佛教的心▪P3

  ..續本文上一頁《相應部》中,雖然有“所緣(āramma

  a)─識住─名色的顯現─六處─觸……生─老死”的緣起說 [18],但是,這應該與敘述“緣于名色而有識,緣于識而有名色,緣于名色而有六處……”說明識與名色的蘆束關系之十支緣起相同。因爲若將該經的“所緣”看成名色,則名色與識即爲蘆束關系。又前述《增支部》的六界─入胎─名色……之關系,應該也可以看成是名色(六界)─識(入胎)─名色……。因爲六界可以是作爲識之所緣的名色。在此意義之下,這些經典的說法,或許可以被算是a 一般緣起說的系列。

  同樣地,也有由二十叁支組合而成的緣起說,這是敘述從一般系列的十二緣起說的流轉關系,向上轉換成爲生起自覺,發起宗教之心,朝向還滅關系的緣起。[19] 如下所示:

  [41]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信(saddhā)─悅(pāmojja)─喜(pīti)─輕安(passaddhi)─樂(sukha)─定(samādhi)─如實智見(yathābhūta-

  ā

  adassana)─厭離(nibbidā)─離貪(virāga)─解脫

  (vimutti)─盡智(khaye

  ā

  a)。

  在原始經典所說的緣起說中,除了以上所介紹的之外,還有多數的緣起說,在此無法一一說明。總之,它們皆是以心的活動爲中心而開展其關連。

  不只是緣起說,在原始經典所說的用語中,有許多意謂現實之心的狀態。前述之無爲、涅槃等語即是如此,此外再舉其它的例子,如: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或者世間、出世間,以及四禅、四無色,這些並非意指如部派阿毗達磨所說的,地方性、空間性存在的客觀世界,而皆表示作爲心理狀態的主觀性立場。

  在部派阿毗達磨中,將世間(loka)分爲空間性存在的國土世間(器世間),以及以心情爲中心的有情世間;但是,在原始佛教所說的“世間”一詞皆意指有情世間。欲界等叁界皆非客觀性、空間性的存在,而是心理狀態的叁種區分。所謂“色界四禅”或“四無色”,也是禅定的狀態,而不是指得到禅定果報的四禅天等地域性的世界之意。尤其所謂“無色界”或“出世間”,完全不被視爲客觀性的空間存在,這些詞皆是描述主觀性的心情世界。

  依緣起所産生的善惡因果關系:主觀性心理與客觀性事實

  部派阿毗達磨對于依緣起所産生的善惡因果關系,不只以心理現象說明,更具體地跨越叁世而考察之,因而說明依于惑業苦之叁世兩重因果的十二緣起。原始經典雖然也有說惑、業、苦等因果業報說,但是,它是以主觀性心理的緣起關系爲主,並不像阿毗達磨那般,具體說明客觀性事實的果報。原始經典[42]對于十二緣起中識─名色等關系,不只論及認識,亦論及胎生學的關系;縱然如此,我想,那也只是譬喻性或觀念性之說,而不是在說具體的事實。但是,由于它含有依于惑業苦等因果業報的意義,因此,以下我就簡單探討原始經典中的業報說以及心的問題。關于業,十二緣起的“行”相當于業,而業的要素,前面已說明過了,以下再換個角度來考察。

  原始經典中的業報說以及心的問題

  業的要素大致可分爲叁種:a.作爲善惡意志的意業,b.産生于意業之後的善惡身、語業,c.善惡業成爲習慣性的余勢力而殘存者。若借用阿毗達磨的術語,a.是意業,即行爲之目的意志;b.是思已業,即身語之表業,目的意志作用成爲實際行動;c.是實際行動成爲習慣化了的潛在力之身、語無表業。此習慣力不僅被保存于肉體,也存在于心理而成爲一種性格或習慣。所謂“隨眠煩惱”(惑),也可說是心理上的惡習、習慣化了的不好性格。善業被習慣化者稱爲“戒”或“律儀”。

  若看十二緣起中業的關系,首先“無明”是惑(煩惱惡習)的根本,“行”則相當于業,包含業的叁要素。認識的成立是“識、名色、六處、觸”,“受”是認識後的苦樂好惡等感受作用,“愛”是産生于受之後的愛憎等念。亦即在喜歡的、快樂的受之後,生起貪求、貪愛之念;在不喜歡的、不快樂的受之後,生起討厭、想逃避的憎惡之念,[20] 對于這些愛憎等念,以所謂“愛支”的意志(業的a要素)表示。其次,對于其對象興起取舍的實際行動,稱爲“取支”(業的b要素)。[21] 在取舍等行動之後,殘存成爲習慣力、惡習或性格等,此即爲“有支”(業的c要素)。雖然“有”也被說明爲欲有、色有、無色有,但這是指欲有等的廣義人格。這種人格、性格會在下一次經驗發生時,成爲認識或行爲基礎的傾向或影響力,並在趨向來生時,成爲下一生有情的基礎人格。我們受生此世時,即帶著各自經驗余勢力的綜合,即智能、性格、體質等人格特質;[43]出生之後,在每一次的經驗中,加入習慣力或性格,人格也逐漸變成善或惡。

  緣起說雖然是在說如此的業報等因果關系,但是,關于業與報的時間性關系,原始經典中提到順現法受、順次生受、順後生受等叁時業;後世阿毗達磨中,也有部派將緣起說連結叁時業,而說刹那緣起、連縛緣起、分位緣起、遠續緣起四種緣起;不過,刹那、連縛二緣起意指“順現業”,分位緣起指“順次業”,遠續緣起指“順後業”。我想,原始經典的緣起說大多與現實中具體生起的“順現業”有關。

  因果業報說于佛教﹝*尚未成立﹞之前,在印度即已被提倡,這是爲了對于造惡者得富貴,認真行善者遭遇不幸,這種現世的不合理或矛盾,依照合理的善因善果、惡因惡果的因果道理做說明,所以說因果的連鎖不只今世,而是從前世到來世,跨越叁世,即使經過幾世仍有關連;又說惡人富貴是由于前世積善的果報,善人不幸是由于前世惡業之結果所致。而現世的不幸者若能累積善業,來世必能投生到幸福的世界。如此善惡因果的關系,絕對是真實不虛的道理,社會人生經常依循此道理而合理地運轉。

  在釋尊時代的印度思想界中,也有否定此因果道理者,諸如:有因無果說、無因有果說、無因無果說、邪因邪果說等。原始經典舉出當時對于因果叁種 [22] 或五種 [23] 錯誤的說法。叁種說是:

  1.宿作因(pubbakata-hetu),

  2.自在化作因(issaranimmāna-hetu),

  3.無因無緣(ahetu-apaccaya);

  五種是于上述叁種,再加上

  4.結合狀態因(sangatibhāva-hetu),

  5.階級因(abhijāti-hetu),

  前面的無因無緣則稱爲“現法偶發因”(di

  hadhammupakkama-hetu)。這是說有關人生吉凶禍福命運的原因:1.宿作因者,謂禍福之命運以前世所行的善惡業爲原因,2.自在化作因者,謂[44]支配世界之自在天的創造是禍福的原因,3.無因無緣者,謂禍福是偶然發生的,沒有所謂因或緣之原因條件,4.結合狀態者,謂構成肉體的地水火風四要素的結合狀態良好與否,成爲原因而決定命運。如同現代以血型作爲原因一樣。5.階級因者,謂四姓階級或家世等出身乃禍福之原因。

  此中,宿作因、結合狀態與階級因,是說人出生于此世時,各人即已被決定,它支配著一生的命運,即宿命說。自在化作因說,謂一切的命運皆依神的旨意而決定,即神意說。無因無緣說則認爲什麼都不是命運的原因,禍福只不過是突然生起的而已,此即偶然說。這叁種或五種說法皆完全不承認個人自由意志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因此認爲修養、修行、教育是沒有意義及作用的;釋尊認爲佛教是站在業報主義或努力主義的立場,不應采用此不合理之邪見,應加以排斥。佛教主張如緣起說所說的合理因果業報說,承認有意志的自由,以修行或努力來開拓命運,迷惑的凡夫也能轉變成爲覺悟的聖人;乃至後來也有依佛菩薩的救護而得救濟的說法。

  關于善惡業及其果報,原始經典提到四種業:1.黑黑異熟業,2.白白異熟業,3.黑白黑白異熟業 4.非黑非白能盡諸業。1.是招感惡報的惡業,2.是招感善報的有漏善業,3.是招感善惡果報的有漏善惡業,4.是超越善惡的無漏業,即滅盡有漏的前叁業。[24]

  叁、修道論與煩惱論

  [46]在前面第二節已考察原始經典中所說的,凡夫心的活動如何,所謂的“流轉緣起”;以及與之相關連的善惡因果業報等。本節就試著根據原始經典,探討應如何脫離輪回,達成理想,所謂的“還滅緣起”或“修道論”;以及聖者的證悟,或妨礙證悟的煩惱。

  戒、定、慧叁學

  首先,在修道論中最基本的是戒、定、慧叁學,其他的修道法皆可歸結于叁學。阿含經中所談到有名的修道法,則有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等。這七種修行方法在部派阿毗達磨中,被整理成叁十七菩提分法,但是于原始經典中則沒有作如此整理。我認爲,七種中的任一種皆是各別獨立而完整的修行方法,是佛陀因應不同性格、根機的人而說的。除了這七類之外,也有其它諸如信、戒、聞、舍、慧五具足[47](sampadā)或五財(dhana),以及再加上慚、愧而爲七財等。在這些修行方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基本的叁學或四谛中道谛的八正道。

  但是,對于叁學或八正道等中的叁或八個項目,是應該依照其列舉的順序而修行,抑或不須按如此的順序修行,對于此有兩種不同的看法:第一種是順序說,主張應按照列舉順序而修行。例如,對于戒定慧叁學的修行,最初應修戒,其次修定,最後修慧。第二種是同時說,認爲戒定慧叁者在修道上是有機(*非機械式)而一體的存在,並無先後之分,只不過是爲了說明,才列舉如此的順序。後者的想法是爲了對應于構成心的知、情、意叁種…

《原始佛教的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