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原始佛教的心▪P2

  ..续本文上一页五蕴中的行范围更狭隘,所以思(意业)是属于最狭义的行。在佛教以外,也有将“行”用来表示行为的习惯力(潜在力)之意。行(作用)之语一般在印度被用来表示各种意思,佛教以各种广义或狭义的意义使用之,其中有不少是佛教独特的概念内容。尤其是将“行”当成现象法,与“有为法”视为相同而使用,这是别处所未见的。

  蕴

  其次,五蕴的“蕴”(skandha,khandha)是“群、众、集合体”之意,但是作为五蕴的色、受、想、行、识,也就是以身心诸要素的集合体之意,而称之为“蕴”者,也是佛教独特之处,乃教外所未有的。在原始佛教中,

  "khandha"[35]一语也用于表示印度一般的“肩”或“干”之意;而与此语有关的律之犍度部的“犍度”(khandhaka)也有“章”之意,此与一般的用法相近。

  总之,原始佛教各种用语,有很多是以印度一般的意义而使用,但是有时也以佛教独特的意义使用之。除了前面所介绍的之外,也可见到像这样的例子,不过,这些都是为佛教进阶行者所说的佛教独特术语,并未用作对民众的初机说法。

  二、一切法与缘起说、业报说

  [36]如前所述,在原始经典中,所谓“世界”或“存在”,只限于时间、空间中之现象性的世界或存在;超越时间、空间的不生不灭之实体主体,是释尊所禁止谈论的。作为我们世界的现象界,也是一种与心相关连的世界,原始经典称之为“一切法”,亦即一切的存在。被说为是一切法者,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

  此中,五蕴原来是将个人的肉体与精神分为色、受、想、行、识五要素,但是有时不只是个人的要素,包括周围的环境等,也称为五蕴。此时,一切现象的物质(色)与精神(受、想、行、识)即是五蕴;但是,五蕴说是以精神性要素为主的分类。反之,十二处说则是将物质性要素做详细的分类。但是,十二处、十八界的分类是依感觉、知觉六种感官,说明对象的认识关系。十二处是由内六处(作为认识能力或认识器官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外六处(作为六根对象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境)所组成,若再加上六识(作为认识主体或认识作用的眼识乃至意识),则成为十八界。

  原始经典的心是心理作用,也是心的主体

  在六根、六境的十二处当中,属于心的只有意处,五根、五境的十处皆是物质(色法),作为意之对象的法处包含物与心。但是,十二处皆与心─依于感觉、知觉的认识─的作用有关。十八界中的六识当然也是心─依于感觉、知觉的认识作用。原始经典所说的心,即是心理作用,它也是心的主体。不仅是原始佛教,所有佛教绝不说在作用之心的主体之外,有永恒不变的实体主体的心。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只是时时刻刻生灭变化的现象而已,这些就是我们的世界,就是一切法。如此,[37]把一切的存在分类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来说明,可说是佛教独特之处。为何要成立如此的分类?这是为了要论证一切法皆是无常、苦、无我的现象性存在,没有外道所说的固定不变的实体主体之故。

  例如,就五蕴来说,如《无我相经》[5]所说,观察色、受、想、行、识五蕴任何一法皆是无常、苦、无我。同样地,就十二处、十八界来说,六根(内六处)、六境(外六处)、六识任何一法也是无常、苦、无我。有关“依于此义的感觉知觉的认识关系”的说法,有名的经典是巴利《中部》148《六六经》(Cha-chakka-sutta)[6]。该经说明从六根、六境、六识、六触、六受、

  六爱之认识关系的过程,爱(渴爱)生起又消灭,因此,此六根乃至六爱的六种六法,皆﹝是无常、苦、无我,故﹞应厌离。[7]

  爱的生起与灭尽:心之问题的缘起说

  此《六六经》如前所述,是说爱的生起与灭尽,我认为此与十二缘起说有关。因为缘起说本来就是说明我们为何会产生忧悲苦恼,如何才能脱离苦恼,到达无苦安稳的理想,可知是以不安苦恼等关于心之问题为中心。因此,以下就考察作为心之问题的缘起说。

  原始经典所说的缘起说有许多种,其中也有不用缘起的词语而说明缘起的事实者。即使是明白说出“缘于什么而生起什么”的缘起之语词,在相关之缘起支的数目上,也有从二支说到三、四、五支者、八、九、十支者,以及十一、十二支者,乃至十二支以上的说法。但是,一般是以十二支所组成的十二缘起为后世缘起说的代表。若将各种缘起说从缘起支的性质做一分类,[38]可大致分成三大系统:

  缘起支三大系统

  a.和一般十二支缘起相同,说明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

  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支,或者省略其中某支的缘起说。

  b.从根、境、识、触、受、爱等《六六经》的系列,而说进展为取、

  有、生、老死的关系。

  c. 不属于上二系统,而是根据杂多支分而说缘起。

  我认为a系统与b系统有关连,a的一般缘起说可能是将b的《六六经》等的感觉知觉成立说,加以改变发展而成的。a与b的相异处是:

  a中最初有无明、行,其后有识、名色、六处。

  b没有无明、行,a的识、名色、六处,被取代成为根、境、识,由此三者开始,其后则为触、受、爱等,二者皆相同。

  总之,a若去除无明、行,则可能是同样说明缘起的事实。因此,a的识、名色、六处与b的根(六处)、境(名色)、识内容相同,只是列举的顺序不同而已。b中的此三者是依于感觉知觉之认识关系的六根、六境、六识。但是,对于a中识、名色、六处的关系,大多不将之视为认识关系。部派时代以后,即以胎生学来说明之,把识看成是入胎刹那的结生识,名色视为胎内胎儿名色(肉体、精神)的产生阶段,六处视为胎儿六根的产生阶段。但是,在原始经典中并未做如此明确的说明。不过,胎生学说的萌芽已可发现。

  识有三种

  例如:在巴利《长部》150《大缘经》的缘起说中,说明识与名色的关系。谓此时的识有三种:a. 入胎刹那的结生识,b. 在胎时的胎儿之识,c. 出胎后作为幼儿的认识主体之识。[8] 此中,胎生学缘起说的识是a的结生识,b也与胎生有关,c则是日常的认识关系之识。最为普通存在的识,是作为认识关系的c之识,亦即《六六经》等中所说的识。若是作为认识关系的识,则识─名色时的名色,[39]可看成是作为识的对象的六境(色、声、香、味、触、﹝*法﹞)。缘起经中对于识与名色的关系,以所谓“缘于名色而有识,缘于识而有名色”说明二者相互的关系,又说如同芦束同时存在。[9] 此外,也有经典以“内有识身,外有名色”[10] 说明识与名色的关系,将名色作为识的对象。

  由此可知,识是认识关系的识,名色是作为识之对象的六境,“缘于名色而有识,缘于识而有名色”是说明认识关系的识(六识)与名色(六境)相互依存的状态。但是,根据原始经典中缘起支的说明,对于名色的定义是:名者,谓受、想、思、触、作意;色者,谓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11] 这是名色的一般定义,并未将名色说明为六境。或许是因为把识分成如前所述的入胎、在胎、出胎三种,所以对于与识相关连的名色,不得不加上前述这种一般的定义。

  但是十二缘起说的识、名色、六处,本来就是从认识关系的根、境、识而来,由于三者是同时存在的,所以其列举顺序不论是识、名色(境)、六处(根),或者是根、境、识,皆是一样的。因此,也是说明与触、受、爱等《六六经》同样的过程。

  又,之所以在十二支缘起的识、名色等之前,加上无明、行二支,是因为流转迷界的识,受到无明─行等影响,而含有烦恼、业之习惯性格之故。即如原始经典所说:“愚夫为无明所覆,为渴爱所系,而生此识身。”[12]

  总之,在缘起系列中,不论是一般的十二缘起说之系统,或者是从认识关系的《六六经》开展而成的缘起说系统,二者可说皆是从认识关系而来。以下就简单考察第三种系列的缘起说。

  例如,在巴利《相应部》中,提到从欲、嗔、害三不善界(akusala-dhātu)或出离、不嗔、不害三善界(kusala-dhātu)[40],分别产生不善或善

  的想(sa

  ā)─思惟(sa

  kappa)─欲(chanda)─热恼(pari

  āha)─遍求(pariyesa);[13] 从劣、中、胜的无明界(avjja-dhātu),分别产生想(sa

  ā)─见(di

  hi)─寻(vitakka)─思(cetana)─望(patthanā)─愿(pa

  idhi)─人(puggala)─语(vācā)。[14]

  亦谈到从四食(段食、触食、思食、识食)分别产生贪(rāga)、喜(nandi)、爱(ta

  hā)─识住(pati

  hita)、增长(virū

  ha)─名色的显现(avakkanti)─诸行的增大(sa

  khārāna

   vuddhi)─再有的发生(puna bbhavābhinibbatti)─生、老、死的愁(soka)、苦(dara)、恼(upāyāsa)。[15]

  又于巴利《增支部》中,则说六界(地、水、火、风、空、识)─入胎(gabbhāvakkanti)─名色─六处─触─受,[16] 认为“入胎”是指识的结生。因此,这可能也是胎生学的缘起说。此经典在受之后又接着说受─苦,对于苦则说明“苦”、“苦集”、“苦灭”、“趣向苦灭之道”四谛,并解释苦是八苦,苦集是指十二支缘起的流转,苦灭是十二支缘起的还灭,趣向苦灭之道是八正道。[17]

  又,在…

《原始佛教的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