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五蘊中的行範圍更狹隘,所以思(意業)是屬于最狹義的行。在佛教以外,也有將“行”用來表示行爲的習慣力(潛在力)之意。行(作用)之語一般在印度被用來表示各種意思,佛教以各種廣義或狹義的意義使用之,其中有不少是佛教獨特的概念內容。尤其是將“行”當成現象法,與“有爲法”視爲相同而使用,這是別處所未見的。
蘊
其次,五蘊的“蘊”(skandha,khandha)是“群、衆、集合體”之意,但是作爲五蘊的色、受、想、行、識,也就是以身心諸要素的集合體之意,而稱之爲“蘊”者,也是佛教獨特之處,乃教外所未有的。在原始佛教中,
"khandha"[35]一語也用于表示印度一般的“肩”或“幹”之意;而與此語有關的律之犍度部的“犍度”(khandhaka)也有“章”之意,此與一般的用法相近。
總之,原始佛教各種用語,有很多是以印度一般的意義而使用,但是有時也以佛教獨特的意義使用之。除了前面所介紹的之外,也可見到像這樣的例子,不過,這些都是爲佛教進階行者所說的佛教獨特術語,並未用作對民衆的初機說法。
二、一切法與緣起說、業報說
[36]如前所述,在原始經典中,所謂“世界”或“存在”,只限于時間、空間中之現象性的世界或存在;超越時間、空間的不生不滅之實體主體,是釋尊所禁止談論的。作爲我們世界的現象界,也是一種與心相關連的世界,原始經典稱之爲“一切法”,亦即一切的存在。被說爲是一切法者,有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
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此中,五蘊原來是將個人的肉體與精神分爲色、受、想、行、識五要素,但是有時不只是個人的要素,包括周圍的環境等,也稱爲五蘊。此時,一切現象的物質(色)與精神(受、想、行、識)即是五蘊;但是,五蘊說是以精神性要素爲主的分類。反之,十二處說則是將物質性要素做詳細的分類。但是,十二處、十八界的分類是依感覺、知覺六種感官,說明對象的認識關系。十二處是由內六處(作爲認識能力或認識器官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與外六處(作爲六根對象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境)所組成,若再加上六識(作爲認識主體或認識作用的眼識乃至意識),則成爲十八界。
原始經典的心是心理作用,也是心的主體
在六根、六境的十二處當中,屬于心的只有意處,五根、五境的十處皆是物質(色法),作爲意之對象的法處包含物與心。但是,十二處皆與心─依于感覺、知覺的認識─的作用有關。十八界中的六識當然也是心─依于感覺、知覺的認識作用。原始經典所說的心,即是心理作用,它也是心的主體。不僅是原始佛教,所有佛教絕不說在作用之心的主體之外,有永恒不變的實體主體的心。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只是時時刻刻生滅變化的現象而已,這些就是我們的世界,就是一切法。如此,[37]把一切的存在分類爲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來說明,可說是佛教獨特之處。爲何要成立如此的分類?這是爲了要論證一切法皆是無常、苦、無我的現象性存在,沒有外道所說的固定不變的實體主體之故。
例如,就五蘊來說,如《無我相經》[5]所說,觀察色、受、想、行、識五蘊任何一法皆是無常、苦、無我。同樣地,就十二處、十八界來說,六根(內六處)、六境(外六處)、六識任何一法也是無常、苦、無我。有關“依于此義的感覺知覺的認識關系”的說法,有名的經典是巴利《中部》148《六六經》(Cha-chakka-sutta)[6]。該經說明從六根、六境、六識、六觸、六受、
六愛之認識關系的過程,愛(渴愛)生起又消滅,因此,此六根乃至六愛的六種六法,皆﹝是無常、苦、無我,故﹞應厭離。[7]
愛的生起與滅盡:心之問題的緣起說
此《六六經》如前所述,是說愛的生起與滅盡,我認爲此與十二緣起說有關。因爲緣起說本來就是說明我們爲何會産生憂悲苦惱,如何才能脫離苦惱,到達無苦安穩的理想,可知是以不安苦惱等關于心之問題爲中心。因此,以下就考察作爲心之問題的緣起說。
原始經典所說的緣起說有許多種,其中也有不用緣起的詞語而說明緣起的事實者。即使是明白說出“緣于什麼而生起什麼”的緣起之語詞,在相關之緣起支的數目上,也有從二支說到叁、四、五支者、八、九、十支者,以及十一、十二支者,乃至十二支以上的說法。但是,一般是以十二支所組成的十二緣起爲後世緣起說的代表。若將各種緣起說從緣起支的性質做一分類,[38]可大致分成叁大系統:
緣起支叁大系統
a.和一般十二支緣起相同,說明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
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支,或者省略其中某支的緣起說。
b.從根、境、識、觸、受、愛等《六六經》的系列,而說進展爲取、
有、生、老死的關系。
c. 不屬于上二系統,而是根據雜多支分而說緣起。
我認爲a系統與b系統有關連,a的一般緣起說可能是將b的《六六經》等的感覺知覺成立說,加以改變發展而成的。a與b的相異處是:
a中最初有無明、行,其後有識、名色、六處。
b沒有無明、行,a的識、名色、六處,被取代成爲根、境、識,由此叁者開始,其後則爲觸、受、愛等,二者皆相同。
總之,a若去除無明、行,則可能是同樣說明緣起的事實。因此,a的識、名色、六處與b的根(六處)、境(名色)、識內容相同,只是列舉的順序不同而已。b中的此叁者是依于感覺知覺之認識關系的六根、六境、六識。但是,對于a中識、名色、六處的關系,大多不將之視爲認識關系。部派時代以後,即以胎生學來說明之,把識看成是入胎刹那的結生識,名色視爲胎內胎兒名色(肉體、精神)的産生階段,六處視爲胎兒六根的産生階段。但是,在原始經典中並未做如此明確的說明。不過,胎生學說的萌芽已可發現。
識有叁種
例如:在巴利《長部》150《大緣經》的緣起說中,說明識與名色的關系。謂此時的識有叁種:a. 入胎刹那的結生識,b. 在胎時的胎兒之識,c. 出胎後作爲幼兒的認識主體之識。[8] 此中,胎生學緣起說的識是a的結生識,b也與胎生有關,c則是日常的認識關系之識。最爲普通存在的識,是作爲認識關系的c之識,亦即《六六經》等中所說的識。若是作爲認識關系的識,則識─名色時的名色,[39]可看成是作爲識的對象的六境(色、聲、香、味、觸、﹝*法﹞)。緣起經中對于識與名色的關系,以所謂“緣于名色而有識,緣于識而有名色”說明二者相互的關系,又說如同蘆束同時存在。[9] 此外,也有經典以“內有識身,外有名色”[10] 說明識與名色的關系,將名色作爲識的對象。
由此可知,識是認識關系的識,名色是作爲識之對象的六境,“緣于名色而有識,緣于識而有名色”是說明認識關系的識(六識)與名色(六境)相互依存的狀態。但是,根據原始經典中緣起支的說明,對于名色的定義是:名者,謂受、想、思、觸、作意;色者,謂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色。[11] 這是名色的一般定義,並未將名色說明爲六境。或許是因爲把識分成如前所述的入胎、在胎、出胎叁種,所以對于與識相關連的名色,不得不加上前述這種一般的定義。
但是十二緣起說的識、名色、六處,本來就是從認識關系的根、境、識而來,由于叁者是同時存在的,所以其列舉順序不論是識、名色(境)、六處(根),或者是根、境、識,皆是一樣的。因此,也是說明與觸、受、愛等《六六經》同樣的過程。
又,之所以在十二支緣起的識、名色等之前,加上無明、行二支,是因爲流轉迷界的識,受到無明─行等影響,而含有煩惱、業之習慣性格之故。即如原始經典所說:“愚夫爲無明所覆,爲渴愛所系,而生此識身。”[12]
總之,在緣起系列中,不論是一般的十二緣起說之系統,或者是從認識關系的《六六經》開展而成的緣起說系統,二者可說皆是從認識關系而來。以下就簡單考察第叁種系列的緣起說。
例如,在巴利《相應部》中,提到從欲、嗔、害叁不善界(akusala-dhātu)或出離、不嗔、不害叁善界(kusala-dhātu)[40],分別産生不善或善
的想(sa
ā)─思惟(sa
kappa)─欲(chanda)─熱惱(pari
āha)─遍求(pariyesa);[13] 從劣、中、勝的無明界(avjja-dhātu),分別産生想(sa
ā)─見(di
hi)─尋(vitakka)─思(cetana)─望(patthanā)─願(pa
idhi)─人(puggala)─語(vācā)。[14]
亦談到從四食(段食、觸食、思食、識食)分別産生貪(rāga)、喜(nandi)、愛(ta
hā)─識住(pati
hita)、增長(virū
ha)─名色的顯現(avakkanti)─諸行的增大(sa
khārāna
vuddhi)─再有的發生(puna bbhavābhinibbatti)─生、老、死的愁(soka)、苦(dara)、惱(upāyāsa)。[15]
又于巴利《增支部》中,則說六界(地、水、火、風、空、識)─入胎(gabbhāvakkanti)─名色─六處─觸─受,[16] 認爲“入胎”是指識的結生。因此,這可能也是胎生學的緣起說。此經典在受之後又接著說受─苦,對于苦則說明“苦”、“苦集”、“苦滅”、“趣向苦滅之道”四谛,並解釋苦是八苦,苦集是指十二支緣起的流轉,苦滅是十二支緣起的還滅,趣向苦滅之道是八正道。[17]
又,在…
《原始佛教的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