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色(物質)之概念▪P4

  ..續本文上一頁說的物或心之意義,可能是如經部所主張者。但是,有部等阿毗達磨的心心所法論或色法論,也有著佛教獨特而徹底的無我思想,若將尼柯耶、阿含的經說,在理論上繼續追究下去,也有可能成爲前述之阿毗達磨說。在此意義下,經部說與有部等說立場不同,不能說孰是孰非。

  總之,可知佛教所解釋的色的概念,有兩種意義:一者是指質本身,另一者是指不是物質本身,而只是物質的屬性。前者是印度一般通俗意義的色,尼柯耶、阿含等初期佛教,以及大衆部、經部系采用此說;後者則爲佛教所特有的,巴利佛教、有部、《舍利佛毗昙》等上座部系的阿毗達磨所采用。

  --------------------------------------------------------------------------------

  1M. i, 220 ; S. ii, 3f.; iii, 59, 62 ; A. iv, 348.《中阿含》卷7,29經(大1, 463c)、《雜阿含》卷2, 42經、43經(大2, 9b,10a)、卷3,61經(15c)、卷12, 298經(85b)、《增一阿含》卷42、卷46(大2, 778c、794a、c)、《放牛經》(大2, 546b、c)。

  2Dhamma-sa

  ga

  i, p. 124.《集異門足論》卷11(大26, 412a)、《品類足論》卷1(大26, 492b)、《舍利弗阿毗昙論》卷3(大28, 543a)。

  3M, i, 185.《中阿含》卷7, 30經(大1, 464c),又參照M, iii, 240.《中阿含》卷42, 162經(大1, 690c)。

  4《增一阿含》卷20(大2, 652a)。

  5Vibha

  ga, p. 82 ff. 《法蘊足論》卷10(大26, 502c以下)、《舍利弗阿毗昙論》卷7(大28, 578b以下)。

  6《大毗婆沙論》卷75(大27, 387c)。

  7Visuddhi-magga, p. 351 ; p. 365.

  8《法蘊足論》卷10(大26, 500c)《舍利弗阿毗昙論》卷3(大28, 543a)、Dhamma-sa

  ga

  i, p. 145.因爲在巴利佛教,觸處(pho

  habbāyatana)

  是地、火、風叁界,所以後世在色法作爲二十八種的場合,因爲也有地、火、風叁界,爲避免重複,所以將觸處刪除。(參原書p. 347)

  9《雜阿含》卷13, 322經(大2, 91c)。

  10有部之中,最初說無表色者,是《品類足論》卷1(大26, 692b),在此以前諸論書皆未提及。但是,《集異門論》卷4(大26, 379b)中,謂一切色有有見有對、無見有對、無見無對叁種,根據有部說,無見無對色必定是無表色,所以,我認爲無表色思想,在《集異門論》時代可能就已存在。(參原書p. 351)

  11根據《舍利弗毗昙》卷3(大28, 543a),無表(無教)如下所示:

  無表:

  律儀:

  (1)有漏:有漏身口戒無教,有漏身進,有漏身除(身輕安)

  (2)無漏:正語、正業、正命、正身進(正身精進)、

  正身除(正身輕安)

  不律儀:身口非戒無教

  處中:(有漏身進)(參原書p. 351)

  12除了心基之外,其余的法處色皆已于Dhamma-sa

  ga

  i, p. 134 f. 提及,心基的思想,雖然在Mahāniddesa, p. 276 ; Tikapa

  hāna, p. 163等中也可見到,但是卻沒有“心基”一語。“心基”一語是到了注釋時代才出現的。Tikapa

  hāna, 473, 486, 510, 514 ; Milindap. p. 281 ; Visuddhim. ii, p. 447. (參原書p. 351)

  13參照《瑜伽師地論》卷54(大30, 597以下)、《決定藏論》卷下(大30, 1032a以下)、《大智度論》卷18(大25, 194c)。

  14巴利的色聚說,于諸注釋書Visuddhi-magga, p. 552f., p. 560, p. 588, p. 614 ff., p. 624f., Atthasālinī, p. 316, p. 340ff.; Sammoha-vinodanī, p. 161f.等各處所說,在Abhidhammattha-sa

  gaha, p. 29 (JPTS. 1884)中,也整理列舉出比注釋書之說更爲發展之說者。又,無畏山寺派所傳之漢譯《解脫道論》卷10(大32,446b以下),雖然有比較詳細的色聚說,但是,它與巴利文者有很大的不同。參照《解脫道論》卷8(大32, 439b)。又,在巴利佛教二十八種色法中,色積集、色相續、色老性、色無常性、虛空界等五種,並不是色聚的形成要素。因爲這些是指色法的生住異滅之狀態,以及色法的空無狀態。(參原書p. 355)

  15有部的色聚說在《大毗婆沙論》中尚未出現,在《阿毗昙心論》卷1(大28, 811b)中才初次出現,其後爲《阿毗昙心論經》卷1(大28,837c)、《雜阿毗昙心論》卷2(大28,882b)、《俱舍論》卷4(大29,18b以下)、《順正理論》卷10(大29,383c)等所討論。(參原書p. 355)

  16在有部,命根是心不相應法所攝,但是,在沒有成立心不相應法的巴利佛教,將命根區分爲色法的色命根,以及心所法的非色命根。有情在無色場合是非色命根作用,無心的場合則是色命根作用,有情藉此存續生命。(參原書p. 355)

  17《雜阿毗昙心論》卷2(大28, 882b)。

  18《瑜伽師地論》卷54(大30, 597c)。

  19《俱舍論》卷4(大29, 18b)、《順正理論》卷10(大29, 383c)。

  20《大毗婆沙論》卷13(大27, 63a以下)、《俱舍論》卷2(大29, 12a)等。

  21在日本所著《俱舍論法義》卷4(大64, 79b)、《俱舍論頌疏抄》卷4(大64, 511b)中,色聚說被量化而做極詳細的討論;在中國也爲道倫等著作所探討。

  22《大毗婆沙論》卷136(大27, 702a)、《俱舍論》卷12(大29, 62b)、《有部毗奈耶》卷21(大23, 739a)、pyāvadāna, p. 645; Lalitavistara (Lefmann), p. 149, 《方廣大莊嚴經》卷4(大3, 563b)、《佛本行集經》卷12(大3, 710a)、Sammohavinodanī, p. 343等。

  23《成實論》卷3(大32, 261b)。

  24同上,(大32, 261a)。

  25同上,(大32, 265a、261a)。

  26根據木村泰賢《印度六派哲學》170頁、宇井伯壽《印度哲學史》131頁、203頁以下,數論說的原始者並非如此表所示,而是以五大爲根源,由此而生五境。

  27同上注。

  28《印度六派哲學》326頁以下、《印度哲學史》180頁以下。

  

《佛教的色(物質)之概念》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