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他心智cetopariya-
.、
53.宿住隨念智pubbenivāsānussati-
.、
54.天眼智dibbacakkhu-
.、
55.漏盡智āsavānam khaye-
.
此六種當然是六神通之智,證得阿羅漢之後,才完全得到叁明六通等。其次是八種智:
56.苦智dukkhe
ā
a
、
57.集智samudaye
.、
58.滅智nirodhe
.、
59.道智magge
.、
60.苦智dukkhe
.、
61.苦集智dukkhasamudaye
.、
62.苦滅智dukkha-nirodhe
.、
63.苦滅道智dukkhanirodha-gāminiyā pa
ipadāya
.
此八種智是將四谛重複列出。在這裏雖然可以說是因爲四谛智的名稱有略名與具名兩種,所以將二者分別列出;但是也可說是因爲前者是有學、無學聖者之四谛智,後者是無學聲聞與佛陀的[92]四谛智,所以才個別提出。其次,
64.義無礙解atthapatisambhide
ā
a
、
65.法無礙解dhammapa
isambhide
.、
66.詞無礙解niruttipa
isambhide
.、
67.辯無礙解pa
ibhānapa
isambhide
.
是有關四無礙解之智,但是,四無礙解之智于前25~28亦曾列舉過。二者之說明多少有一致之處,前者是詳細說明義、法、詞、辯之種種相,後者則不只說明其種種相,也從其他方面做考察。這也與四谛智的情況一樣,前者是聲聞諸聖者所得之四無礙解智,後者是佛陀或無學阿羅漢所有的四無礙解智。順便一提,60.苦智以後乃至73.無障智等十四種是十四佛智,是佛陀所得,並非有學聲聞之智。其次,
68.根上下智indriyaparopariyatte
ā
a
、
69.諸有情意樂隨眠智sattāna
āsāyanusaye
.、
70.雙神變智yamakapā
ihīre
.、
71.大悲定智mahākaru
a-samāpattiyā
.、
72.一切知智sabba
uta-
.、
73.無障智anāvara
a-
.
此六智被稱爲“不共智”asadharana-
ā
a,只有存在于佛陀,完全不存在于聲聞等之智,在此以前的八智是共通于無學聲聞或佛陀之共智sadharana-b.。在論母的最後雲:
這些是七十叁智。這七十叁智中的六十七智是與聲聞共通者,六智不共諸聲聞。
Imāni tesattati
ā
āni ; imesa
tesattatīna
ā
āna
sattasa
hi
ā
āni sāvakasādhāra
āni cha
ā
āni asādhāra
āni sāvakehi.53
又,如前所述,60以下至73爲止之十四智,即後世所說的“十四佛智”。54 在本書成立時代,可能也將此十四智看成佛智。重複列舉四谛智或四無礙解智,很明顯地表示,其中一部分[93]是有學聲聞智,另一部分之十四前智是無學聲聞與佛之共智,最後的六智則是唯佛之不共智。但是,本書本身並沒有明確地做此表示。
以上簡單介紹完《無礙解道》智論中的七十叁智,此智論雖然只是《無礙解道》叁十論中的一論,但是從其份量來看,占了PTS本全部442頁中的134頁,只此一論即占全部篇幅的1/3弱。又,在智論七十叁智中,對于第一聞所成智的說明,也占了智論全部的1/3弱的篇幅,將此聞所成智分爲十六方面來考察,如下所示:
1. 應證知 abhi
eyya
2. 應遍知 pari
eyya
3. 應舍斷 pahātabba
4. 應修習 bhāvetabba
5. 應作證 sacchikātabba
6. 退分 hānabhāgiya
7. 住分
hitibhāgiya
8. 勝分 visesabhāgiya
9. 擇分 nibbedhabhāgiya
10. 無常 anicca
11. 苦 dukkha
12. 無我 anatta
13. 苦聖谛 dukkha-ariyasacca[94]
14. 苦集聖谛dukkhasamudaya-ariyasacca
15. 苦滅聖谛 dukkhanirodha-ariyasacca
16. 苦滅道聖谛dukkhanirodhagāminī-pa
ipadā-ariyasacca
其中,最初的“應證知”所說的聞所成智之說明,將近占了全部聞所成智的一半。因此,應證知之智的內容敘述得最爲詳細。
對此稍加介紹,首先雲:
此等諸法應證知(ime dhammā abhi
eyyā)
而傾聽,了知此之慧,即是聞所成智。
而列舉應證知之諸法,作爲聞所成智中最初的“應證知者”之內容。
要言之,應證知的聞所成智對象有如下四十五項:
1.應證知之一法乃至十法(十增上法)
2.應證知之六根、六境、六識、十八受
3.應證知之六根、六境、六識、六觸、六受、六想、六思、六愛、六尋、六伺等
4.地水火風空識與十遍處
5.叁十二身分
6.十八界與二十二根
7.欲、色、無色之叁界,欲、色、無色之叁有,想、非想、非想非非想之叁有,一蘊有、四蘊有、五蘊有之叁有,四禅
8.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十二緣起[95]
9.四谛﹝示轉﹞,五蘊乃至十二緣起
10.四谛﹝勸轉﹞,五蘊與四谛
11.四谛﹝證轉﹞,五蘊與四谛
12.七處觀、五蘊乃至十二緣起
13.同上
14.同上
15.生乃至惱、不生乃至不惱(各15項)
16.同上組合
17.生乃至惱、不生乃至不惱之苦與樂
18.同上組合
19.生乃至惱、不生乃至不惱之怖畏與安穩
20.同上組合
21.生乃至惱、不生乃至不惱與非愛染
22.同上組合
23.生乃至惱、不生乃至不惱之諸行與涅槃
24.同上組合
25.修行雜項
26.信等五根義
27.五力義
28.七覺支義[96]
29.八正道義
30.根、力、覺支、道、念處、正勤、神足、﹝聖﹞道、﹝聖﹞果、尋、伺、喜、樂、心一境性等義
31.四谛、蘊、界、處義
32.心、心無間乃至離義
33.一性ekatta諸義
34.開演pakāsana乃至解脫所行義
35.四神足義
36.四谛十六行相等義
37.如義tatha
ha乃至現觀義
38.出離nekkhamma乃至勝喜pāmojja、八定
39.無常觀乃至退還觀(還滅)viva
ana之十八隨觀
40.四道四果
41.五根、五力
42.七覺支
43.八正道
44.根、力、覺支、道、念處、正勤、神足、谛、寂止乃至雙運(止觀)
45.戒清淨乃至涅槃
由此亦可看出此爲佛道修行者所必須證知者。因此,以上可說網羅了所有佛教所應證知之智。
這是聞所成智中的(1)“應證知者”,而同樣地,以下的(2)“應遍知者”(3)“應舍斷者”[97](4)“應修習者”、(5)“應作證者”等前述十六項,因爲內容上是重複此四十五項目,所以“應遍知者”以下的說明就簡單地省略。
總之,《無礙解道》所論之基本是依存于原始經典,各論一開始先引原始經典之文,采取對此解說廣演的形式。比較起初期阿毗達磨論書,雖然它有未加整理的不成熟之處,但是,相較于之後阿毗達磨的知之意義,它包含著較多的實踐意義。這點在智論也是相同的。在此意義之下,將本書的般若說,考慮加入實際的修道而做具體的考察,加以整理改善之後,即産生如《清淨道論》中可看到的,完整的般若智慧論。
1根據《長部經注》(Sumavgala-vilāsinī),長部誦師Dīghabha
aka將《義釋》及《無礙解道》等收錄于論藏。又,屬于無畏山寺派的漢譯《解脫道論》,常常引用《無礙解道》及《義釋》的文句,而且在引用時,只說“阿毗昙說”,或“毗昙所說”等等,可見將此二書視爲論書。參見拙稿“巴利聖典成立史上無礙解道及義釋之地位”(《佛教研究》(舊志)第4卷第3號68頁,收錄于本選集第叁冊)。(參原書p. 63)
2Dhamma-savga
i, p.11。
3出處同上,p. 12。
4出處同上,p. 13。
5出處同上,p. 13f.
6出處同上,p. 16。
7出處同上。
8出處同上,p. 62。
9出處同上,p. 63。
10出處同上,p. 75。
11出處同上,p. 117。
12《集異門足論》卷2(大26, 372a)。
13同上(374a)。
14同上卷3(375b)。
15同上卷5(387c)。
16《法蘊足論》卷10(大26, 499c)。
17《舍利弗阿毗昙論》4(大28, 554a)。
18同上卷5(560c)。
19同上(561a)。
20《法蘊足論》卷10(大26, 499c)。
21Vibhavga , pp. 306-344.
22出處同前,p. 315f.
23出處同前,p. 328.
24出處同前,p. 329.
25出處同前,p. 330.
26出處同前,p. 334.
27Milinda-pa
ha, p. 41f.
28《舍利弗阿毗昙論》卷9-11(大28, 589c-606a)。
29Vinaya, i, p.11; Sa
yutta, v, p. 422.
30案:爲方便讀者更容易理解、掌握之後分別解說的內容,譯者依原作者之分類,將各詞語數字編號。"(1)"表示第一大類,"(1.1)"表示第一大類中的第一個語詞。依此類推。又,爲忠于原著之編排,故在之後分別解說時,號碼順序有時會有先後的不同。
31Pa
isambhidā-magga, i, p. 22.
32Pa
isambhidā-magga, i, p. 22.
33《清淨道論》第19品以下,提到法住智、思惟智、生滅隨觀智、壞隨觀智、怖畏現起智、過患隨觀智、厭離隨觀智、脫欲智、省察觀察智、行舍智、隨順智(種姓智)、四道智、四果智。對于無漏出世間,或者接近于此之淨慧,亦皆以智之名來稱呼。關于此《清淨道論》之智的前面階段,見于《無礙解道》。參考第叁節。(參原書p. 83)
34Visuddhi-magga, p. 429; Tika-pa
hāna, p. 154 ff.
35Majjhima, i, p. 190 f.
36Samyutta, iii, p. 120.
37Visuddhi-magga, p. 287.
38出處同上,p. 676.
39原始聖典隨處可見,例如:Vinaya, i, p. 11; Sa
yutta, v, p. 423.
40Pa
isambhidā-magga, i, p. 105.
41出處同上。
42Visuddhi-magga, p. 440 ff..
43《雜阿含》卷15(大2, 106c)。
44同上(106b)。
45Patisambhida-maggā, ii, p. 217.
46《瑜伽師地論》卷55(大30, 605c以下),同71(690c以下)、《顯揚聖教論》卷17(大31, 562c)、《成唯識論》卷9(大31, 50c);其中尤以《瑜伽論》卷71,從各方面對六現觀有做詳細的考察。
47《瑜伽師地論》卷55(大30, 605c以下)。
48關于現觀,參見水野弘元“Abhisamaya(現觀)”(《東海佛教》第7輯,昭和36年6月)、水野弘元“證悟”(《駒澤大學佛教學部研究紀要》21號73頁以下,昭和37年10月。收錄于本選集第二冊)。
49參見注1。
50同上。
51Pa
isambhidā-magga, i, p. 1.
52《清淨道論》提到依七清淨的次第而使修行完成。關于七清淨,《中部》24、《傳車經》中也有說明。Majjhima, vol, I, p.147f.
53Pa
isambhidā-magga, i, p. 3.
54關于十四佛智,《彌蘭陀問經》(Milindapa
ha, p. 285)雲:“大王!一切諸佛中,對于色,對于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對于四無畏、十如來力,對于六不共法、十四佛智、十八佛法,及對于一切佛法,無有疑惑。一切佛由佛法而完全相等。”其中,雖然有“十四佛智”一詞,但是沒提到其內容。十四佛智之內容,《解脫道論》卷6(大32, 427c)列舉十四智如下:1.苦智,2.集智,3.滅智,4.道智,5.義辯智,6.法辯智,7.詞辯智,8.樂說辯智,9.諸根智,10.衆生欲樂煩惱使智,11.雙變智,12.大慈悲定智,13.一切智,14.不障礙智,此正與《無礙解道》之七十叁智最後的十四智順序完全一致。又,關于六不共智,前所舉《彌蘭陀問經》中有出現,《清淨道論》(p. 325)亦有提及。(參原書p. 97)
《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的般若》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