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P3

  ..續本文上一頁記說”等,由于各部派皆有傳承,所以並無必要追究大乘菩薩思想是由哪個特定部派開始倡導。總之,大乘佛教運動在西元前後興起後,便如燎原之火,擴及印度各地。

  而且,即使同屬大乘經典,如《般若經》、《華嚴經》、《法華經》、《無量壽經》等,也都各有其獨特的教理學說,因此可推想這些經典是由不同地區、立場的人士所編纂,並各自曆經漫長的曆史演變而成立的。因此,同屬最早期的大乘經典,在般若諸經中,《小品般若》與《大品般若》是同系統,而《金剛般若》就多少與此兩者有些不同。雖然叁部經在思想方面幾乎相同,但其中的用詞卻不相同,如前兩者經常出現“五蘊皆空”、“一切皆空”的“空”字,《金剛經》卻完全不用。

  般若經典的成立

  現存的般若諸經中成立最早的是小品系的《八千頌般若》(同本異譯有《道行般若經》、《大明度經》、《小品般若經》等),其中《道行般若經》已在二世紀後葉譯成漢文。其次古老的是大品系的《二萬五千頌般若》(相當于《放光般若經》、《光贊經》、《大品般若經》),其中《放光般若》在叁世紀末漢譯出來。而《金剛般若經》也成立得很早,與《小品般若經》、《大品般若經》同時于五世紀初由鸠摩羅什漢譯完成。大乘初期以闡發般若思想爲主,以上叁種經均屬此時期的經典,關于《金剛經》與另兩部經典成立的先後,學界雖有異說,但一般認爲《大品般若》、《小品般若》成立最早,其中又以《小品》爲先,繼之爲《大品》。

  《大品》、《小品》與《金剛經》的形式有所不同。傳說前兩部經是佛在靈鹫山的開示,而《金剛經》則宣說于只園精舍。另外,前兩部經常見“空”字,《金剛經》則完全無“空”字,而多用“無”、“非”等字。至于比較《大品》與《小品》,《大品》中頻頻出現“空”字,較早的《小品》中,“空”字的用法則尚未十分固定。由這點看來,或許完全無“空”字的《金剛經》最爲古老也說不定,但因爲《金剛經》在形式上相當完備,所以一般認爲其較晚成立,也有可能是與前兩部經分屬不同地區與系統吧!

  同樣地,《無量壽經》的立場與般若經、《華嚴經》有相當大的差異,《法華經》也不像般若經、《華嚴經》那般運用很多專門的學術用語,而是以任何人都容易理解、通俗淺近的表達方式來宣說教法。此外,同樣是《華嚴經》,其中也包含一些成立的時代、場所、學說都不同的經典,雖然這不是現在要探究的問題,然而不可否認地,中期大乘諸經典也有種種不同的學說與主張,且其成立的地區與系統更是加倍複雜。一般認爲這是由于印度不像中國將大、小乘的漢譯佛典整理、彙集成《大藏經》,而是完全未整體性地彙整大乘經典以編輯成書之故。

  其他大乘經典的特色

  《無量壽經》宣說依念佛往生淨土,憑借阿彌陀佛願力的加持,而達到正定聚的聖位。與理論相較起來,此經更重視信仰實踐。

  《華嚴經》的內容以菩薩的修行爲中心,宣說菩薩的悟境,而菩薩超越二乘與凡夫,其意境極高,所以是一部解析種種專門性理論與學說,又包含種種修學法門,且內容繁複的經典。其中主要的章節有以理論解說菩薩十地階位的《華嚴經

  十地品》(別譯本爲《十地經》),也有具體敘述善財童子求道故事的《華嚴經

  入法界品》。或許這兩品小經最初成立的地點不同,如《十地經》可能成立于西北印度,而〈入法界品〉則以南印度爲中心。

  其次,《法華經》綜合大乘各種的說法,經中避免使用專門性語詞,而代之以平易的日常用語,甚至大量運用因緣、譬喻等故事,因而深富趣味。該經試圖融合統一原始佛教以來的佛法,成爲所謂“一乘 [8] 教”的純粹踐行佛教,因此包含佛教的實踐修道,是既通俗又圓融的教法。從客觀上來看,該經自許“諸大乘經之王”應該是當之無愧吧!

  大乘佛教的特色

  如本書(編按:《佛教的真髓》)不斷提及的,釋尊的佛教是爲圓滿人格的廣義“人間學”,也就是不僅要成就個人,更以社會全體邁向理想國土爲目的的教法。因此,他宣講佛教的信仰與實踐,經常以社會人生“如何存在”、“應如何存在”爲課題。

  可是從原始佛教演變到部派佛教,在阿毗達磨的研究過程中,信仰實踐的層面沒落而成爲“學問佛教”,因此失去宗教性,爲回歸佛教本來的立場,于是倡導大乘佛教。如此,大乘佛教的目標可說是以信仰實踐爲中心的真實佛法,其根本在于菩薩思想,這點從上節說明“大乘”又稱“菩薩乘”中可以看出。

  因爲菩薩是補位佛陀的修行者,迥異于聲聞與緣覺的悟境,而要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以成佛爲目的。要成就菩薩,必須發起無上菩提心,累世修學六波羅蜜等。

  本生故事具體敘述菩薩的修行,在部派佛教中也已有種種與菩薩相關的論述,大乘承襲這些論點,又開展出菩薩思想。

  又,部派時代大衆部中,有一派主張“多佛思想”(意即十方世界中,有很多佛國土且同時有許多佛出世),大乘佛教受此影響,也宣說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東方歡喜世界的阿●佛等他方國土諸佛。另外,還産生與他方佛有關,專念“阿彌陀佛”等的念佛思想。

  念佛思想與原始佛教中在家信仰的“六念說”有關,“六念”是指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前叁者是表示對佛、法、僧叁寶的歸依,後叁者是藉布施與持戒的善行,願求來世生天。

  “六念”是希求出生天界,屬于輪回、有漏善福的在家信仰,而大乘的念佛則是發願脫離輪回,希求往生無漏淨土,兩者間有所差異。亦即六念是祈求世俗福報,大乘念佛則以正覺的境界爲理想。

  其次,關于菩薩思想,部派佛教中所說的菩薩性格尚未確定,而初期大乘的菩薩,則與念佛往生的情形相同,確定是達到覺悟境界的人。例如《華嚴經》述及“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菩薩在初發菩提心的當下,就已得自覺的覺悟),可知菩薩從初發心的起點開始,就已經立于自覺的覺悟境界了。如此即是指大乘佛教的菩薩並非凡夫菩薩,而是在初發心的同時,便是聖位菩薩了。

  而且菩薩的修行稱爲“波羅蜜”,所謂“波羅蜜”是究竟、圓滿的意思,所以“般若波羅蜜”是指最高、最徹底覺悟的智慧,與凡夫有漏的智慧不同,漢譯通常將“波羅蜜”譯爲“到彼岸”(到達覺悟的彼岸),意指脫離凡夫的此岸,到達覺悟的彼岸。因此,與前說“波羅蜜”爲最高、最徹底的覺悟意思相符。此外,布施波羅蜜與持戒波羅蜜也意味著究竟圓滿的無漏布施與持戒,並非原始佛教“六念”中所說有漏凡夫的布施與持戒。

  如此說來,在大乘佛教中,菩薩從初發菩提心邁向波羅蜜修行的出發點開始,便立于自覺的覺悟境界,這與部派佛教的阿毗達磨中,以世俗凡夫的立場爲主來論究,有著天壤之別。這是將部派佛教視爲小乘(劣乘),而菩薩乘爲大乘(勝乘)的理由。

  如前所述,釋尊在理論方面宣說四谛與緣起的道理,讓衆生遠塵離垢,證法眼淨;在信仰方面依“四不壞淨”,使衆生歸依佛、法、僧叁寶,並奉持殊勝的戒法,而確立其對叁寶的正信與對戒法的堅定,藉著這兩個面向將所有人引導至覺悟的境地。同樣地,大乘佛教不論是理論層面上,依諸法實相的般若波羅蜜,或信仰層面的念佛思想上,兩者都在菩薩修道之初發菩提心時,就以覺悟的境界爲終極目標,這就是初期大乘佛教的特色。

  【譯注】

  [1]“六度無極”即六波羅蜜。“波羅蜜”舊譯作“度”,因菩薩六度的行法無窮無極,故又稱“度無極”。

  [2]“僧那”舊譯爲弘誓、大誓,“僧涅”譯爲自誓,俱指菩薩的四弘誓。另據《玄應音義》記載,“僧那僧涅”應爲“摩诃僧那僧涅陀”,舊譯“摩诃”爲大;“僧那”爲铠,乃比喻四弘誓之語;“僧涅”爲著或莊嚴。故“僧那僧涅”爲“著大铠”之義,即《大品經》中所謂“大誓莊嚴”。

  [3]“薩婆若”指如實證得一切智慧的覺者,是佛的別稱,與“一切智人”、“一切智藏”同義。

  [4] 演培法師譯,《大乘佛教思想論》(臺北市:天華,1991),頁 42。

  [5] 釋印海譯,《淨土教起源及其開展》(美國加州:法印寺,1994),頁 20。

  [6] 從曆史上看,“菩薩”這名稱最先是釋迦牟尼佛在成道前所專用的稱呼,也是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時代,早期佛弟子對釋迦牟尼佛的稱呼。過去世的釋尊、佛的前生也稱“菩薩”,此處即是此意。

  [7]《生經》是漢譯經典十二部經中,屬本生經者,其他尚有《六度集經》、《雜寶藏經》、《譬喻經》、《賢愚經》、《撰集百緣經》、《菩薩本行經》、《菩薩本緣經》、《菩薩本生鬘論》等。

  [8]“一乘”系與“叁乘”相對的教法,“一乘教”是令一切衆生悉成佛果的教法。《法華經》的“一乘”說,主張“一乘真實、叁乘方便”。“叁乘”教法謂衆生在修習佛法時,有聲聞、緣覺、菩薩等叁種差別,而“一乘”教法則主張小乘的聲聞、緣覺教法最終將與菩薩乘的行者相同,都將成佛。因爲聲聞乘與緣覺乘的教法只是一種權巧方便,並非佛陀的本懷,而以成佛爲最終歸趣的“一乘”教法,才是佛陀弘法的真正意趣所在。

  編者按:本文爲水野弘元著《佛教的真髓》一書之第十一章,文中明體字爲其發表于《大*輪》雜志之原文,仿宋體字爲結集成書後的補述內容。本書中譯本將由香光書鄉出版社出版。

  

《從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