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P3

  ..续本文上一页记说”等,由于各部派皆有传承,所以并无必要追究大乘菩萨思想是由哪个特定部派开始倡导。总之,大乘佛教运动在西元前后兴起后,便如燎原之火,扩及印度各地。

  而且,即使同属大乘经典,如《般若经》、《华严经》、《法华经》、《无量寿经》等,也都各有其独特的教理学说,因此可推想这些经典是由不同地区、立场的人士所编纂,并各自历经漫长的历史演变而成立的。因此,同属最早期的大乘经典,在般若诸经中,《小品般若》与《大品般若》是同系统,而《金刚般若》就多少与此两者有些不同。虽然三部经在思想方面几乎相同,但其中的用词却不相同,如前两者经常出现“五蕴皆空”、“一切皆空”的“空”字,《金刚经》却完全不用。

  般若经典的成立

  现存的般若诸经中成立最早的是小品系的《八千颂般若》(同本异译有《道行般若经》、《大明度经》、《小品般若经》等),其中《道行般若经》已在二世纪后叶译成汉文。其次古老的是大品系的《二万五千颂般若》(相当于《放光般若经》、《光赞经》、《大品般若经》),其中《放光般若》在三世纪末汉译出来。而《金刚般若经》也成立得很早,与《小品般若经》、《大品般若经》同时于五世纪初由鸠摩罗什汉译完成。大乘初期以阐发般若思想为主,以上三种经均属此时期的经典,关于《金刚经》与另两部经典成立的先后,学界虽有异说,但一般认为《大品般若》、《小品般若》成立最早,其中又以《小品》为先,继之为《大品》。

  《大品》、《小品》与《金刚经》的形式有所不同。传说前两部经是佛在灵鹫山的开示,而《金刚经》则宣说于只园精舍。另外,前两部经常见“空”字,《金刚经》则完全无“空”字,而多用“无”、“非”等字。至于比较《大品》与《小品》,《大品》中频频出现“空”字,较早的《小品》中,“空”字的用法则尚未十分固定。由这点看来,或许完全无“空”字的《金刚经》最为古老也说不定,但因为《金刚经》在形式上相当完备,所以一般认为其较晚成立,也有可能是与前两部经分属不同地区与系统吧!

  同样地,《无量寿经》的立场与般若经、《华严经》有相当大的差异,《法华经》也不像般若经、《华严经》那般运用很多专门的学术用语,而是以任何人都容易理解、通俗浅近的表达方式来宣说教法。此外,同样是《华严经》,其中也包含一些成立的时代、场所、学说都不同的经典,虽然这不是现在要探究的问题,然而不可否认地,中期大乘诸经典也有种种不同的学说与主张,且其成立的地区与系统更是加倍复杂。一般认为这是由于印度不像中国将大、小乘的汉译佛典整理、汇集成《大藏经》,而是完全未整体性地汇整大乘经典以编辑成书之故。

  其他大乘经典的特色

  《无量寿经》宣说依念佛往生净土,凭借阿弥陀佛愿力的加持,而达到正定聚的圣位。与理论相较起来,此经更重视信仰实践。

  《华严经》的内容以菩萨的修行为中心,宣说菩萨的悟境,而菩萨超越二乘与凡夫,其意境极高,所以是一部解析种种专门性理论与学说,又包含种种修学法门,且内容繁复的经典。其中主要的章节有以理论解说菩萨十地阶位的《华严经

  十地品》(别译本为《十地经》),也有具体叙述善财童子求道故事的《华严经

  入法界品》。或许这两品小经最初成立的地点不同,如《十地经》可能成立于西北印度,而〈入法界品〉则以南印度为中心。

  其次,《法华经》综合大乘各种的说法,经中避免使用专门性语词,而代之以平易的日常用语,甚至大量运用因缘、譬喻等故事,因而深富趣味。该经试图融合统一原始佛教以来的佛法,成为所谓“一乘 [8] 教”的纯粹践行佛教,因此包含佛教的实践修道,是既通俗又圆融的教法。从客观上来看,该经自许“诸大乘经之王”应该是当之无愧吧!

  大乘佛教的特色

  如本书(编按:《佛教的真髓》)不断提及的,释尊的佛教是为圆满人格的广义“人间学”,也就是不仅要成就个人,更以社会全体迈向理想国土为目的的教法。因此,他宣讲佛教的信仰与实践,经常以社会人生“如何存在”、“应如何存在”为课题。

  可是从原始佛教演变到部派佛教,在阿毗达磨的研究过程中,信仰实践的层面没落而成为“学问佛教”,因此失去宗教性,为回归佛教本来的立场,于是倡导大乘佛教。如此,大乘佛教的目标可说是以信仰实践为中心的真实佛法,其根本在于菩萨思想,这点从上节说明“大乘”又称“菩萨乘”中可以看出。

  因为菩萨是补位佛陀的修行者,迥异于声闻与缘觉的悟境,而要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以成佛为目的。要成就菩萨,必须发起无上菩提心,累世修学六波罗蜜等。

  本生故事具体叙述菩萨的修行,在部派佛教中也已有种种与菩萨相关的论述,大乘承袭这些论点,又开展出菩萨思想。

  又,部派时代大众部中,有一派主张“多佛思想”(意即十方世界中,有很多佛国土且同时有许多佛出世),大乘佛教受此影响,也宣说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东方欢喜世界的阿●佛等他方国土诸佛。另外,还产生与他方佛有关,专念“阿弥陀佛”等的念佛思想。

  念佛思想与原始佛教中在家信仰的“六念说”有关,“六念”是指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前三者是表示对佛、法、僧三宝的归依,后三者是藉布施与持戒的善行,愿求来世生天。

  “六念”是希求出生天界,属于轮回、有漏善福的在家信仰,而大乘的念佛则是发愿脱离轮回,希求往生无漏净土,两者间有所差异。亦即六念是祈求世俗福报,大乘念佛则以正觉的境界为理想。

  其次,关于菩萨思想,部派佛教中所说的菩萨性格尚未确定,而初期大乘的菩萨,则与念佛往生的情形相同,确定是达到觉悟境界的人。例如《华严经》述及“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菩萨在初发菩提心的当下,就已得自觉的觉悟),可知菩萨从初发心的起点开始,就已经立于自觉的觉悟境界了。如此即是指大乘佛教的菩萨并非凡夫菩萨,而是在初发心的同时,便是圣位菩萨了。

  而且菩萨的修行称为“波罗蜜”,所谓“波罗蜜”是究竟、圆满的意思,所以“般若波罗蜜”是指最高、最彻底觉悟的智慧,与凡夫有漏的智慧不同,汉译通常将“波罗蜜”译为“到彼岸”(到达觉悟的彼岸),意指脱离凡夫的此岸,到达觉悟的彼岸。因此,与前说“波罗蜜”为最高、最彻底的觉悟意思相符。此外,布施波罗蜜与持戒波罗蜜也意味着究竟圆满的无漏布施与持戒,并非原始佛教“六念”中所说有漏凡夫的布施与持戒。

  如此说来,在大乘佛教中,菩萨从初发菩提心迈向波罗蜜修行的出发点开始,便立于自觉的觉悟境界,这与部派佛教的阿毗达磨中,以世俗凡夫的立场为主来论究,有着天壤之别。这是将部派佛教视为小乘(劣乘),而菩萨乘为大乘(胜乘)的理由。

  如前所述,释尊在理论方面宣说四谛与缘起的道理,让众生远尘离垢,证法眼净;在信仰方面依“四不坏净”,使众生归依佛、法、僧三宝,并奉持殊胜的戒法,而确立其对三宝的正信与对戒法的坚定,藉着这两个面向将所有人引导至觉悟的境地。同样地,大乘佛教不论是理论层面上,依诸法实相的般若波罗蜜,或信仰层面的念佛思想上,两者都在菩萨修道之初发菩提心时,就以觉悟的境界为终极目标,这就是初期大乘佛教的特色。

  【译注】

  [1]“六度无极”即六波罗蜜。“波罗蜜”旧译作“度”,因菩萨六度的行法无穷无极,故又称“度无极”。

  [2]“僧那”旧译为弘誓、大誓,“僧涅”译为自誓,俱指菩萨的四弘誓。另据《玄应音义》记载,“僧那僧涅”应为“摩诃僧那僧涅陀”,旧译“摩诃”为大;“僧那”为铠,乃比喻四弘誓之语;“僧涅”为着或庄严。故“僧那僧涅”为“着大铠”之义,即《大品经》中所谓“大誓庄严”。

  [3]“萨婆若”指如实证得一切智慧的觉者,是佛的别称,与“一切智人”、“一切智藏”同义。

  [4] 演培法师译,《大乘佛教思想论》(台北市:天华,1991),页 42。

  [5] 释印海译,《净土教起源及其开展》(美国加州:法印寺,1994),页 20。

  [6] 从历史上看,“菩萨”这名称最先是释迦牟尼佛在成道前所专用的称呼,也是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时代,早期佛弟子对释迦牟尼佛的称呼。过去世的释尊、佛的前生也称“菩萨”,此处即是此意。

  [7]《生经》是汉译经典十二部经中,属本生经者,其他尚有《六度集经》、《杂宝藏经》、《譬喻经》、《贤愚经》、《撰集百缘经》、《菩萨本行经》、《菩萨本缘经》、《菩萨本生鬘论》等。

  [8]“一乘”系与“三乘”相对的教法,“一乘教”是令一切众生悉成佛果的教法。《法华经》的“一乘”说,主张“一乘真实、三乘方便”。“三乘”教法谓众生在修习佛法时,有声闻、缘觉、菩萨等三种差别,而“一乘”教法则主张小乘的声闻、缘觉教法最终将与菩萨乘的行者相同,都将成佛。因为声闻乘与缘觉乘的教法只是一种权巧方便,并非佛陀的本怀,而以成佛为最终归趣的“一乘”教法,才是佛陀弘法的真正意趣所在。

  编者按:本文为水野弘元着《佛教的真髓》一书之第十一章,文中明体字为其发表于《大*轮》杂志之原文,仿宋体字为结集成书后的补述内容。本书中译本将由香光书乡出版社出版。

  

《从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