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初期至中、後期菩薩思想的變遷▪P2

  ..續本文上一頁“本行”,正如其名,是指譬喻(過去故事),因爲“譬喻”(avadAna)漢譯爲“本起”或“本行”。又依據《佛本行集經》六十卷的後序所記載,本經彙集了五個部派的佛傳而成,即:

  一、大衆部的《大事》;

  二、說一切有部的《大莊嚴》;

  叁、飲光部的《佛生因緣》;

  四、法藏部的《釋迦牟尼佛本行》;

  五、化地部的《毗尼藏根本》。

  其中,一、《大事》大概是指現存梵文的 MahAvastu(《大事》)[2]吧!該經全名爲 MahAvastu-avadAna(《大事譬喻》),是大衆部中說出世部的律藏,即律藏中受戒篇—《巴利律

  大品

  大犍度》的譬喻(過去故事、佛傳故事)部分。由此可知,大衆部是將佛傳視爲律典的一部分。

  二、說一切有部的《大莊嚴》現已失傳,但因在漢譯佛傳中,有經典名爲《方廣大莊嚴經》(一名《方等本起》),也就是稱“方廣”(大乘)的“大莊嚴”(本起)爲佛傳,所以有時也將佛傳稱爲“大莊嚴”吧!

  叁、《佛生因緣》乃是佛陀降生的因緣(譬喻、過去故事),因此具有佛傳的意思。

  四、《釋迦牟尼佛本行》就是釋尊的“本行”(譬喻),也就是指佛傳。

  五、《毗尼藏根本》意爲毗尼藏(律藏)的根本,而“根本”與“本起”相同,皆是譬喻的意思,所以,此處與《大事》同樣顯示佛傳是由律藏而來的。

  因此,根據釋尊傳記題名上的用語:“本起”、“本行”、“生因緣”、“根本”等,表示佛傳就是譬喻(過去故事),同時也可見佛傳是依據律藏,特別是“受戒篇”而來。

  這些佛傳是一種譬喻(故事)性的文學作品,一如前述,以彰顯釋尊的偉大爲目的。對佛教徒來說,都深信釋尊是位從一出生就與衆不同的特殊人物。當時印度公認的偉大人物,包括在精神方面的叁界大導師佛陀,以及在世俗社會方面以德統一全世界(四天下)的轉輪聖王,他們與生具備了異于常人的叁十二相等的相好形貌,且如此偉人的出現似乎是相當受到期待的。

  釋尊初出生時,由阿私陀仙人爲他占相,因具備叁十二大人相,所以命名爲“悉達多”(完成目的者)。由于前世的善根功德,他在出生時就已具備了偉人的相好儀表,今後一切事將得以成就。一般人只能證得阿羅漢,這是聲聞弟子最高的悟境,絕對無法成爲佛陀。這種說法大概也是爲了要強調佛陀的偉大吧!由此便産生了聲聞、辟支佛(緣覺)、無上佛(佛陀)的“叁乘”語詞。

  若對佛陀加以考察,當然會涉及他過去世的善業,並發展成敘述過去故事(譬喻)的佛傳,或佛陀前生故事的本生經等。

  此外,在關于佛陀的論述方面,也從“一世界一佛”發展爲“多世界多佛”的思想,也就是倡導宇宙的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之十方有無數世界,若每個世界皆有一佛,就會有無數佛同時存在的多佛思想(此說法出現于漢譯經典中)。

  産生多佛思想後,那麼,身爲佛陀候補者的菩薩,也可能變成是無量無邊的存在,進而演變成任何發菩提心入佛道修行的人,都可以成爲菩薩。

  現在多佛說

  一般認爲主張現在他方世界的多佛思想是大衆部,在大衆部系中說出世部所屬的梵文《大事》(MahAvastu, i, p.46)中,有“供養現在他土多佛”一語,又上座部系中經量部也認可十方世界有十方諸佛。這些思想都由大乘佛教所吸收了。

  之前提到的菩薩,只限于釋迦佛前生的釋迦菩薩,或指過去六佛與燃燈佛的前生,而這些菩薩與佛陀一樣是擁有特別資質的非凡之人,佛傳中出現的菩薩大多是此意涵。

  但由于多佛思想,卻演變成凡發菩提心深入修行,即使是一般人也能成爲菩薩,因此,與凡夫衆生有所隔閡的菩薩,就轉化成非常親切的生命體,而且也出現了發願作菩薩的佛教徒。

  由此而産生了大乘菩薩思想,于是,大乘佛教遂演變成以一切衆生都能證得無上菩提、圓成佛果爲目的,這也就是《法華經

  化城喻品》所記載的:“願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無上菩提)”。

  菩薩的修行階位(之一)

  如前面章節所述,所謂菩薩有客體性菩薩與主體性菩薩,前者如佛傳中所見,後者則如大乘佛教中所說,本著自許爲菩薩的自覺以從事修行。但是,到底修行到怎樣的階段才是真正的菩薩呢?所謂“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略稱,譯爲“覺有情”,其中想必包括各種不同階段的人吧!如發菩提心而朝向正覺前進的人,以及確已覺悟的人等。總之,關于菩薩修行的階位,大、小乘經典中有種種不同的說法。

  例如,梵文《大事》(MahAvastu, i, p.46ff)與一般認爲受其影響的《佛本行集經》中,將釋迦菩薩的修行階段分爲“四性行”—自性行、願性行、順性行、不退轉行(或稱轉性行)。

  其中,一、自性行(prakRti-caryA),是修行者本性善良,盡心孝養父母、尊敬宗教家與長者、躬行十善業,也規勸他人力行布施、持戒等善業。這是興起希求無上菩提的念頭與心願前的自然性善行,可說是菩薩修行之前的階段。

  二、願性行(praNidhi-c.),在發希求無上菩提、誓成佛道的本願下,開始佛道修行的階段,也就是發起菩提心,本著救拔衆生的誓願,進入菩薩的修行。

  叁、順性行(anuloma-c.),是持續發心,並隨順踐履六波羅蜜等的修行階段。

  四、不退轉行(avivarta-c.),也就是不退轉到二乘,確實邁向圓成無上菩提的階段。此階段也稱爲轉性行(vivarta-c.),大概意指一心轉向唯一一乘的修行階段吧!

  願性行以上的修行階段,可視爲已經自覺的菩薩階段。

  其次,在初期大乘中最早期問世的“小品般若”系諸經,以“四階位”來說明菩薩的修行階段,也就是:

  一、初發心;

  二、久修習(久發意);

  叁、不退轉(阿惟越致,阿毗跋致);

  四、一生補處(ekajAti-pratibaddha,或灌頂位 abhiSeka)。

  這“四階位”中前叁個(初發心、久修習、不退轉)大概相當于前述“四性行”中的後叁個(願性行、順性行、不退轉行)。而第四的一生補處位,就是現居兜率天,來生決定成佛的最高位菩薩。所謂“一生補處”,意指將于下一生遞補佛位。

  菩薩四階位

  “小品”系的般若經典中記載四階位的有《小品般若經》卷八(《大正》冊 8,頁 575a)、《道行般若經》卷八(《大正》冊 8,頁 465a)、《大明度經》卷五(《大正》冊 8,頁 501a),又可參考《大品般若經》卷十九(《大正》冊 8,頁 358c)。

  或許由前述的“四階位”,再開展爲後文將說明的十階位,即初期大乘經提到的所謂“十住”或“十地”的菩薩階位。

  然而,將菩薩的修行階位分爲“十地”的說法,在大乘以前各部派的佛傳中就已出現了。例如《修行本起經》、《太子瑞應本起經》、《過去現在因果經》、《佛本行集經》等佛傳中,就有記錄“十地”的語詞,雖然它們未具體標出個別的名稱,但仍表示“十地”的說法早已存在。不過,梵文《大事》卻具體地一一標出“十地”的名稱。

  《大事》的“十地”爲:一、難登;二、結慢(結意);叁、華飾;四、明輝;五、廣心;六、具色(具足妙相);七、難勝;八、生緣(決定生種姓);九、王子位;十、灌頂。《大事》的“十地說”大概比初期大乘“十住說”更爲古老吧!

  接下來也介紹初期大乘的“十住說”:一、初發心;二、治地;叁、應行(進學);四、生貴;五、修成(方便具足);六、正心(成就直心);七、不退轉;八、童貞;九、法王子(王子位);十、灌頂(一生補處)。此“十住說”在《菩薩本業經》、《菩薩十住經》、《十住斷結經》等古老的大乘經典中都有敘述,而《華嚴經》則記載華嚴“十地”階位之前是“十住”階位。

  《大事》的“十地說”

  “十地說”記載在梵文《大事》(MahAvastu, i, p.76),但這並非指釋迦菩薩的修行階位,而是說明一般的菩薩階位。“十地”爲:一、難登(durAroha);二、結意(baddhamAna);叁、華飾(puSpamaNDita);四、明輝(rucira);五、廣心(cittavistara);六、具色(rUpavatI);七、難勝(durjaya);八、生緣(janmanideZa);九、王子位(yauvarAjya);十、灌頂(abhiSeka)。

  宣說“十住”的經典

  其次,宣說“十住”(daZa-vihAra)的經典有《菩薩本業經》(《大正》冊 10,頁 449c)、《菩薩十住行道品》(《大正》冊 10,頁 454c)、《菩薩十住經》(《大正》冊 10,頁 456c 以下)、《菩薩璎珞經》卷二以下(《大正》冊 16,頁 12b、31c、53c 以下、73c 以下)、《十住斷結經》卷一以下(《大正》冊 10,頁 967b 以下)、《六十華嚴》卷八(《大正》冊 9,頁 445a 以下)、卷四七(頁 696c)、《八十華嚴》卷十六(《大正》冊 10,頁 84a 以下)、卷 六叁(頁 341c 以下)、梵文"GaNDavyUha"(〈入法界品〉, p.94)等。

  若將初期大乘“十住說”與梵文《大事》“十地說”相比較,則後者的第八生緣、第九王子位、第十灌頂與前者的第四生貴、第九法王子、第十灌頂,似乎是分別相對應的。所以可以推測兩者有直接或間接的關聯,可惜沒有具體資料可資證明,不過,或許是受到部派佛教的影響,才産生初期大乘佛教的“十住說”吧!

  又因爲前面所述,《小品般若經》之類的經典中提出“四階位”:一、初發意;二、久修習;叁、不退…

《大乘初期至中、後期菩薩思想的變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