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達摩大師《血脈論》淺讀 之十二▪P3

  ..續本文上一頁輪回呢。

  

這是做不到的,沒有人能夠把自己覺悟的道體,准確地表述給別人,當下地呈現給別人;因爲,道體,非語言可及,非形相可及呀。不過,慈悲的佛陀和菩薩祖師們,已經盡了最大力量,把不可言說的法身道體,通過經論文字,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展示給了咱大家,這就是叁藏十二部妙法,以及佛教各個宗派的妙法。咱大家呢?哎,只要依照如此妙法,選擇一個方向,進行學習、觀察、運用,等等,持之以恒,終究,咱也會明心見性,成就法身道體的。

  

那時,咱才會如實了知啥叫做“道”,啥叫做“禅”,啥叫做“佛”,啥叫做“清淨法身”啊。那時,咱就如同喝過了,剛才那杯特殊水以後,自然,咱就知道了水的味道。嘿嘿,不過,我要是問您,那杯水到底是啥味道呀?恐怕,您未必說得清楚吧。哎,這就叫做“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到那時,咱大家,因爲明心見性的緣故,就叫做佛。而除了佛之外的,其它一切衆生呢,無論是人,還是天神,等等,它們都無法知曉道體,如同沒喝過那杯水的人,就不知道水的味道一樣。

  

接下來,達摩大師繼續給咱解說覺性之佛,本來之道:

  

凡夫智不及,所以有執相。不了自心本來空寂,妄執相及一切法,即墮外道。若知諸法從心生,不應有執,執即不知。

  

“這個本來圓滿的法身道體,一切凡夫的智力,所無法到達;因此,他們才會有了對于各種境界相的執著。”

  

“如果一個修行人,不能夠當下明了自己的心,本來是空明寂滅的;他就會以虛妄心,去執著外相和一切法,于是,就將墮落于外道當中。”

  

“如果一個人,真地知道一切法都是從自己的心中幻化而産生的,那麼,他就不應當對任何事物有執著;如果執著的話,就說明,他還不知道“諸法從心生”啊。”

  

哎,這段文字,達摩大師給咱大家上了一堂,最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基礎課——嘿嘿,那就是,千萬不要不懂裝懂啊。

  

生活當中,修行當中,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學佛不少年頭了,自以爲懂得了很多佛理,滿腹經綸。可是呢?當面對著財、色、名、利的時候,嘿嘿,他的口水都要流出來了;當面對著種種不同見解的時候,嘿嘿,他恨不得把別人一口吞吃了,都捏碎了才好。

  

——這就是達摩大師所說的“妄執相及一切法”,其原因呢?嘿嘿,還不曾明白“諸法從心生”啊。

  

——這個人聽了,馬上就拍案而起了:你個臭和尚,老子學“萬法唯心”的時候,你還穿著開裆褲呢!還,還,還我不明白“諸法從心生”。

  

——人們哪,就是喜歡這樣自欺欺人。

  

——問題在哪裏呢?就在于呀,他們把“記憶的知識”,錯當做了“理解和明白”。記憶的知識是死的,沒法用;理解並明白了以後呢?知識才是活的,才好運用,才有力量化解煩惱呀。

  

所以呢,達摩大師告訴咱大家,一個如此樸素的道理,連小學生都不陌生的道理,那就是:真懂了,就能做到;做不到,是因爲還沒真懂,懂得太淺啊。

  

因此大師說,如果咱大家確實知道了“諸法從心生”,就不應當再有對于各種相的執著;如果咱還有執著呢?嘿嘿,那就說明,咱還不知道,或者說,知道的太淺。

  

——那該咋辦呢?咱大家?

  

——簡單,承認自己不夠懂,然後,繼續對照經論,念經聞、思、修,深入體會觀察,不全懂,不罷休。

  

——實際上,在這樣成百上千遍的聞思修當中,專心的人會發現,每一遍,自己都體會得更深入了;于是,他就有了信心:好,長此以往,我將來肯定會大徹大悟的!那就如此地精進吧。

  

——這就是有智慧和善根的人,了不起。

  

——這樣的人,踏實的緣故,反而會迅速地開悟自性。因爲,他沒有了別的樂趣,只有這個修行最輕安呀。其它,無非是些攀緣執著,無非是些分別煩惱,都是苦呀。

  

那麼,一旦這樣的人,通過聞思修,解悟開發以後,就會完全明白法義和道理,沒他不懂的法理了,請注意,這還不是見性。此時,您還在思維理路裏面打轉兒,只不過是理路圓了,轉得順溜了,理解得深入全面了而已。這也很了不起,此時,見道所需要的福慧資糧,就基本滿足了。下一步,就是去明心見性。

  

咋見,咋明?各位兄弟姐妹,法義既然已經通達了,福慧資糧也攢夠了,經文就可以暫時放下了,因爲,見道,非語言文字可及。此時,應當轉爲禅修觀心,在禅修當中尋找自性,尋找法身道體。這時,觀心也罷,參禅也罷,反聞聞自性也罷,就是一回事兒了,與那些不學習經論,而直接參禅的人相比,您會迅速獲得成就。

  

——爲啥呢?有人說了:不學經論,不聞思修,直接參禅,不是更直截了當嗎?不是更簡潔嗎?

  

——嘿嘿,那的確是一條路,不過,那條路,適合于兩種人:第一種,他前生本來就是明心見性的菩薩,今生,行菩薩道來了,沒問題,他善根太深厚了,直接禅修,可以;第二種,就是有明心見性的老師在身邊指導,老師手把手地教他參禅或禅修,那也可以。

  

除此之外的人呢,咱是大多數,咱應當先進行經論的聞思修,然後,等到福慧資糧具備了,也就是解悟開發了,這時,慧解透徹了,業障習氣也比較淡了;同時,哎,平時習慣于盤坐念經,坐得久了,腿子也練好了。這就等于說,您哪,禅修的基本功,都具備了;哎,禅修乃至于成佛的地圖呢,您也谙熟于心了,那就大膽地,通過禅修去見性成佛吧。

  

就好比呢,嘿嘿,柴刀已經磨好了,那就開始砍柴吧。前面磨柴刀,雖然花費了時間,可是一點兒都不會耽誤事,因爲,“磨刀不誤砍柴工”嘛。哎,所謂見性成佛,就是要用般若智慧之刀,也就是文殊菩薩手裏拿的那把寶劍,那就象征般若智慧;咱哪,用咱聞思修,培養出來的般若智慧,它像刀一樣鋒利,咱在禅修當中,就用它來斬斷無明,斬斷煩惱之根,刷地一下子,自然就見性成佛啦。

  

其實,念經聞思修,一旦解悟開發,也就到達了《圓覺經》所說的“凡夫隨順覺性”,有了“法界淨”的智慧眼,哎,也就是文殊菩薩的寶劍;此時,再來禅修,深入禅定也可以,專修叁昧也可以,住山也行,閉關也行,等等,借助于禅觀的力量,深入熟練了以後,一念回光返照,般若寶劍斬斷無明,就會明心見性。

  

因此,那時候,您的見道會比較徹底,甚至于,您自己太清楚了,自己是否已經見道,都不需要問別人。爲啥呢?因爲呀,有關于見道的智慧,您早已熟識了,尚方寶劍已然在手;一旦親見,自然就會“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啊。

  

關于明心見性以後,如何看待經論文字,達摩大師說道:

  

若見本性,十二部經總是閑文字。千經萬論,只是明心,言下契會,教將何用?至理絕言,教是語詞,實不是道。道本無言,言說是妄。

  

“如果親見了本性,就會明白,所謂的叁藏十二部經典,統統變成了沒用的閑文字。”

  

“因爲,千經萬論,只是幫助咱大家明心見性的工具而已;一旦,咱在教言的啓發下,豁然契入,而大徹大悟了,那麼,教典文字還有啥用呢?”

  

“最究竟的妙理,是超越語言文字的;經教只是語言詞彙而已,實在不是道本身啊。”

  

“道體本身,從來就沒有語言之相,因此,所有的言說,都是虛妄的。”

  

哎,必須要指出的是,達摩大師所說的“若見本性”,指的是初地菩薩的見性成佛,而不是指地前菩薩相似的見性。那時,初地菩薩親證了法身,即使沒有了經論的指導,也不要緊了。而初地以前的菩薩們,雖然見性,卻不夠透徹,還是需要依據經論,進行聞思修,來升華見地的。

  

初地菩薩見性成佛以後,就到達了解脫的彼岸,所以,他渡過生死苦海時,所乘的那艘船,也就是它所聞思修的經論,就可以放下了。嘿嘿,就好比咱大家,出遠門,哎,來到了一條河邊,路的盡頭,是一個小小的碼頭,上面栓了幾只小小渡船,是前人,給咱大家准備的。

  

咱呢,看看四周沒人,只好自己挑一只小船,坐上去,劃過了河,到達對岸以後,也把小船拴好,同樣留給後來的人使用,人來人往嘛。然後,咱就輕松地踏上了旅程。過去呀,很多地方就是這樣的,這是過去那有道德的時代,各地都常有的現象。

  

可是呢,就有一些人,貪婪的人,他過了河以後,喜歡上自己乘坐的這只小船了,放不下了。于是,他幹脆就扛上小船,繼續趕路。您說,一條小船,最少也一百多斤,就算他身體極爲強壯,他扛上這玩意兒,還能走得動路嗎?所以呀,他苦海無邊了。

  

哎,達摩大師就是這個意思,所謂“千經萬論,只是明心”,大師告訴咱,所有的經論,就是讓咱用它來聞思修,然後明心見性的。一旦咱在經論文字的啓發下,大徹大悟了,“言下契會,教將何用?”那咱還死抱著書本不放幹啥呢?那不和扛著小船,趕路的那位一樣嗎,自討苦吃呀。

  

乃至于,究竟說來,法身道體無相,所以,其中,根本就沒有言語之假相,所有的言談說法,都是虛妄的方便之說。正如《楞嚴經》所雲:“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哎,最終,要想明心見性,就必須要放下對于經論當中,一切語言文字,一切名詞名相的執著。在見性的一刹那,咱的心,是離相的,是無相的,是放下了一切虛假相的;因此,也是無比通透的,無比明了的,那就是咱的本來心,它就是道。

  

各位兄弟姐妹,咱大家,就從這裏開始用功吧,咱把達摩大師所開示的,見性成佛之妙法,也就是這部《血脈論》,反複研讀,參透它,終究會有“言下契會”之時,當即明心見性,才不辜負大師一片苦口婆心呀。

  

《達摩大師《血脈論》淺讀 之十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