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达摩大师《血脉论》浅读 之十二▪P3

  ..续本文上一页轮回呢。

  

这是做不到的,没有人能够把自己觉悟的道体,准确地表述给别人,当下地呈现给别人;因为,道体,非语言可及,非形相可及呀。不过,慈悲的佛陀和菩萨祖师们,已经尽了最大力量,把不可言说的法身道体,通过经论文字,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展示给了咱大家,这就是三藏十二部妙法,以及佛教各个宗派的妙法。咱大家呢?哎,只要依照如此妙法,选择一个方向,进行学习、观察、运用,等等,持之以恒,终究,咱也会明心见性,成就法身道体的。

  

那时,咱才会如实了知啥叫做“道”,啥叫做“禅”,啥叫做“佛”,啥叫做“清净法身”啊。那时,咱就如同喝过了,刚才那杯特殊水以后,自然,咱就知道了水的味道。嘿嘿,不过,我要是问您,那杯水到底是啥味道呀?恐怕,您未必说得清楚吧。哎,这就叫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到那时,咱大家,因为明心见性的缘故,就叫做佛。而除了佛之外的,其它一切众生呢,无论是人,还是天神,等等,它们都无法知晓道体,如同没喝过那杯水的人,就不知道水的味道一样。

  

接下来,达摩大师继续给咱解说觉性之佛,本来之道:

  

凡夫智不及,所以有执相。不了自心本来空寂,妄执相及一切法,即堕外道。若知诸法从心生,不应有执,执即不知。

  

“这个本来圆满的法身道体,一切凡夫的智力,所无法到达;因此,他们才会有了对于各种境界相的执着。”

  

“如果一个修行人,不能够当下明了自己的心,本来是空明寂灭的;他就会以虚妄心,去执着外相和一切法,于是,就将堕落于外道当中。”

  

“如果一个人,真地知道一切法都是从自己的心中幻化而产生的,那么,他就不应当对任何事物有执着;如果执着的话,就说明,他还不知道“诸法从心生”啊。”

  

哎,这段文字,达摩大师给咱大家上了一堂,最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基础课——嘿嘿,那就是,千万不要不懂装懂啊。

  

生活当中,修行当中,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学佛不少年头了,自以为懂得了很多佛理,满腹经纶。可是呢?当面对着财、色、名、利的时候,嘿嘿,他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当面对着种种不同见解的时候,嘿嘿,他恨不得把别人一口吞吃了,都捏碎了才好。

  

——这就是达摩大师所说的“妄执相及一切法”,其原因呢?嘿嘿,还不曾明白“诸法从心生”啊。

  

——这个人听了,马上就拍案而起了:你个臭和尚,老子学“万法唯心”的时候,你还穿着开裆裤呢!还,还,还我不明白“诸法从心生”。

  

——人们哪,就是喜欢这样自欺欺人。

  

——问题在哪里呢?就在于呀,他们把“记忆的知识”,错当做了“理解和明白”。记忆的知识是死的,没法用;理解并明白了以后呢?知识才是活的,才好运用,才有力量化解烦恼呀。

  

所以呢,达摩大师告诉咱大家,一个如此朴素的道理,连小学生都不陌生的道理,那就是:真懂了,就能做到;做不到,是因为还没真懂,懂得太浅啊。

  

因此大师说,如果咱大家确实知道了“诸法从心生”,就不应当再有对于各种相的执着;如果咱还有执着呢?嘿嘿,那就说明,咱还不知道,或者说,知道的太浅。

  

——那该咋办呢?咱大家?

  

——简单,承认自己不够懂,然后,继续对照经论,念经闻、思、修,深入体会观察,不全懂,不罢休。

  

——实际上,在这样成百上千遍的闻思修当中,专心的人会发现,每一遍,自己都体会得更深入了;于是,他就有了信心:好,长此以往,我将来肯定会大彻大悟的!那就如此地精进吧。

  

——这就是有智慧和善根的人,了不起。

  

——这样的人,踏实的缘故,反而会迅速地开悟自性。因为,他没有了别的乐趣,只有这个修行最轻安呀。其它,无非是些攀缘执着,无非是些分别烦恼,都是苦呀。

  

那么,一旦这样的人,通过闻思修,解悟开发以后,就会完全明白法义和道理,没他不懂的法理了,请注意,这还不是见性。此时,您还在思维理路里面打转儿,只不过是理路圆了,转得顺溜了,理解得深入全面了而已。这也很了不起,此时,见道所需要的福慧资粮,就基本满足了。下一步,就是去明心见性。

  

咋见,咋明?各位兄弟姐妹,法义既然已经通达了,福慧资粮也攒够了,经文就可以暂时放下了,因为,见道,非语言文字可及。此时,应当转为禅修观心,在禅修当中寻找自性,寻找法身道体。这时,观心也罢,参禅也罢,反闻闻自性也罢,就是一回事儿了,与那些不学习经论,而直接参禅的人相比,您会迅速获得成就。

  

——为啥呢?有人说了:不学经论,不闻思修,直接参禅,不是更直截了当吗?不是更简洁吗?

  

——嘿嘿,那的确是一条路,不过,那条路,适合于两种人:第一种,他前生本来就是明心见性的菩萨,今生,行菩萨道来了,没问题,他善根太深厚了,直接禅修,可以;第二种,就是有明心见性的老师在身边指导,老师手把手地教他参禅或禅修,那也可以。

  

除此之外的人呢,咱是大多数,咱应当先进行经论的闻思修,然后,等到福慧资粮具备了,也就是解悟开发了,这时,慧解透彻了,业障习气也比较淡了;同时,哎,平时习惯于盘坐念经,坐得久了,腿子也练好了。这就等于说,您哪,禅修的基本功,都具备了;哎,禅修乃至于成佛的地图呢,您也谙熟于心了,那就大胆地,通过禅修去见性成佛吧。

  

就好比呢,嘿嘿,柴刀已经磨好了,那就开始砍柴吧。前面磨柴刀,虽然花费了时间,可是一点儿都不会耽误事,因为,“磨刀不误砍柴工”嘛。哎,所谓见性成佛,就是要用般若智慧之刀,也就是文殊菩萨手里拿的那把宝剑,那就象征般若智慧;咱哪,用咱闻思修,培养出来的般若智慧,它像刀一样锋利,咱在禅修当中,就用它来斩断无明,斩断烦恼之根,刷地一下子,自然就见性成佛啦。

  

其实,念经闻思修,一旦解悟开发,也就到达了《圆觉经》所说的“凡夫随顺觉性”,有了“法界净”的智慧眼,哎,也就是文殊菩萨的宝剑;此时,再来禅修,深入禅定也可以,专修三昧也可以,住山也行,闭关也行,等等,借助于禅观的力量,深入熟练了以后,一念回光返照,般若宝剑斩断无明,就会明心见性。

  

因此,那时候,您的见道会比较彻底,甚至于,您自己太清楚了,自己是否已经见道,都不需要问别人。为啥呢?因为呀,有关于见道的智慧,您早已熟识了,尚方宝剑已然在手;一旦亲见,自然就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啊。

  

关于明心见性以后,如何看待经论文字,达摩大师说道:

  

若见本性,十二部经总是闲文字。千经万论,只是明心,言下契会,教将何用?至理绝言,教是语词,实不是道。道本无言,言说是妄。

  

“如果亲见了本性,就会明白,所谓的三藏十二部经典,统统变成了没用的闲文字。”

  

“因为,千经万论,只是帮助咱大家明心见性的工具而已;一旦,咱在教言的启发下,豁然契入,而大彻大悟了,那么,教典文字还有啥用呢?”

  

“最究竟的妙理,是超越语言文字的;经教只是语言词汇而已,实在不是道本身啊。”

  

“道体本身,从来就没有语言之相,因此,所有的言说,都是虚妄的。”

  

哎,必须要指出的是,达摩大师所说的“若见本性”,指的是初地菩萨的见性成佛,而不是指地前菩萨相似的见性。那时,初地菩萨亲证了法身,即使没有了经论的指导,也不要紧了。而初地以前的菩萨们,虽然见性,却不够透彻,还是需要依据经论,进行闻思修,来升华见地的。

  

初地菩萨见性成佛以后,就到达了解脱的彼岸,所以,他渡过生死苦海时,所乘的那艘船,也就是它所闻思修的经论,就可以放下了。嘿嘿,就好比咱大家,出远门,哎,来到了一条河边,路的尽头,是一个小小的码头,上面栓了几只小小渡船,是前人,给咱大家准备的。

  

咱呢,看看四周没人,只好自己挑一只小船,坐上去,划过了河,到达对岸以后,也把小船拴好,同样留给后来的人使用,人来人往嘛。然后,咱就轻松地踏上了旅程。过去呀,很多地方就是这样的,这是过去那有道德的时代,各地都常有的现象。

  

可是呢,就有一些人,贪婪的人,他过了河以后,喜欢上自己乘坐的这只小船了,放不下了。于是,他干脆就扛上小船,继续赶路。您说,一条小船,最少也一百多斤,就算他身体极为强壮,他扛上这玩意儿,还能走得动路吗?所以呀,他苦海无边了。

  

哎,达摩大师就是这个意思,所谓“千经万论,只是明心”,大师告诉咱,所有的经论,就是让咱用它来闻思修,然后明心见性的。一旦咱在经论文字的启发下,大彻大悟了,“言下契会,教将何用?”那咱还死抱着书本不放干啥呢?那不和扛着小船,赶路的那位一样吗,自讨苦吃呀。

  

乃至于,究竟说来,法身道体无相,所以,其中,根本就没有言语之假相,所有的言谈说法,都是虚妄的方便之说。正如《楞严经》所云:“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哎,最终,要想明心见性,就必须要放下对于经论当中,一切语言文字,一切名词名相的执着。在见性的一刹那,咱的心,是离相的,是无相的,是放下了一切虚假相的;因此,也是无比通透的,无比明了的,那就是咱的本来心,它就是道。

  

各位兄弟姐妹,咱大家,就从这里开始用功吧,咱把达摩大师所开示的,见性成佛之妙法,也就是这部《血脉论》,反复研读,参透它,终究会有“言下契会”之时,当即明心见性,才不辜负大师一片苦口婆心呀。

  

《达摩大师《血脉论》浅读 之十二》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