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微与深奥的,没办法用语言说明白;佛典经教,都是文字语言,又凭啥能够到达“道”本身呢。”
“只要能够见本性,就算一个字都不认识,也没关系。”
哎,所谓的“至道”,就是指道体本身,也就是究竟的觉悟之道。所谓的“不可话会”,就是难以言诠,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啊。为啥呢?因为呀,语言文字是思维心的产物;而道呢?则是本来心,及其妙用,远比思维心要精妙微细呀。
所以,就好比,用大孔渔网,捕不了小鱼一样,用语言文字,并不能够准确地诠释道本身。但是,在咱娑婆世界来说,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要传道,还是需要运用语言文字。只不过,咱要明白,文字本身,概念本身,不能够代表道;而是呢?嘿嘿,咱必须要学会“以文会道”。那就是说,咱学习佛经祖论,必须要“以文会义”,哎,需要先明白其法义;然后,让咱自己的心,跟随着法义运转观察;嘿嘿,最终呢?咱会欣慰地发现,咱大家的心,随着经文妙法之运转,而到达了道,成为了道,回归了道。
——倘若能够如此的话,就算自己不认识字,听别人念经,听别人说法,哎,只要听进去了,也可以见性,也可以悟道啊。所以,达摩大师说:“但见本性,一字不识亦得”。这正是圣人无虚言,最终,应验在了六祖惠能大师的身上。而且,六祖大师的如此示现,对于咱泱泱文明大国,不啻于一剂良药,就是告诉咱大家,学法要会义,会义才能够达心,心,本来是道呀。
达摩大师继续给咱解说达心之道:
见性即是佛,圣体本来清净,无有杂秽。所有言说,皆是圣人从心起用。用体本来空,名言犹不及,十二部经凭何得及。
“如果见性,那就是佛;心性圣体本来清净,其中,本没有任何杂思污秽。”
“所有的经论言说,都是圣者们,从心体当中发起的妙用。”
“发起妙用的那个心体,本来就是了不可得,空而无相;文字语言本身尚且无法到达那里,三藏十二部经典,又凭啥到达得了呢。”
哎,所谓的“圣体”,就是指咱的本来心之心体。不过,这也是方便之说,因为,所谓的心体,它不属于有和无,没有确定内涵,它空而不断灭,也就不会被染污,因此叫做“本来清净”。所谓的“杂秽”,是相对于“本来清净”而言的,咱的心体本是纯净无暇,如净水;它无暇而具有随缘觉知和起念的能力,如净水可以反照景物,也可以随风而兴起波澜。
——最奇妙的是,咱的心体,无论如何地觉知和起念,哪怕是如此折腾了一辈子,折腾了无量劫,嘿嘿,心体依然如故,丝毫也不会被觉知和念头所破坏。就犹如呢,净水无论如何地兴起波澜,净水还是净水,丝毫也不曾染污呀。
——各位兄弟姐妹,咱那个不会被念头所破坏的心体,就是本来心,就是法身如来,请您找到它,认识它,明了它,回归它,一切就OK了。修行,就是如此地简单。
问题是,所有的语言文字,都是属于思维心的产物,通过它们,并不能够直接契入咱的清净心体。所谓清净,就是指超越念头,也叫无念;而所谓染污呢?就是指心念扰动,有念头就有扰动,就有虚妄分别,哎,那就叫做“杂秽”。
“杂秽”之心,也就是念头扰动之心,用它无法契入心体。犹如,波澜起伏之水,虽然本来是净水,却无法到达净水的本然澄澈,通透明照之净性;因为扰动的缘故,净水,不见了净性,失去了如同明镜一般的明照啊。
——那该咋办呢?咱该咋通过经论文字,而到达本来心体呢?
也不难,因为,一切经论文字,都是佛祖圣者们从其心体当中,所发起的思维妙用,而形成了佛经祖论。那么,咱大家逆水寻源,通过对于经论的闻思修,让咱的心,按照经论那样去思维观察,久而久之,一旦,咱的心境与经文相吻合了,哎,那就是说,咱那一刻的心,和佛祖那一刻的心,完全一致了呀!哎,就在此时,不就是心心相印了嘛!与佛祖心心相印之心,不就是佛心嘛,不就是本来心体嘛。
就这么简单,虽说心体本来无形,空而无相,不是语言文字所能够到达的,但是,会运用经论文字,进行闻思修的人,嘿嘿,就能够如此简单地借助于文字,而引导自己的心,逐渐与佛祖心心相印,最终,到达本来佛心。
——必须告诉大家,这是需要长期反复实践的,不是朝夕之功。因为,咱大家在生死轮回里面,攀缘分别惯了,要想转回头来,接受佛祖经论的引导,而回归本来佛心,嘿嘿,那惯性,那杂乱习气,那胡思乱想,那无端的执着,那男欢女爱,那美食和珍宝,等等,啥都来了。
——该来的,请它们都来吧,不要紧。
——哎,咱就学那海燕,就让烦恼习气的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随着各种习气的泛滥,咱呢,就是坚持静坐闻思修,踏实地观察思维,接受经论的引导。哎,您会发现,自己是在慢慢的进步当中,这就是福慧资粮的积累过程,这就是量变。没有长期闻思修的量变,就不可能有将来明心见性的质变。实际上,就连开悟,也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
哎,在闻思修的觉悟之路上面,大约是这样的:从小悟,得法喜;小悟次数多了,变成大悟,开发般若智慧,通达一切法义道理,还属于解悟,不是证悟;大悟之后,不要拘泥于经论文字,不要拘泥于法理,应当结合禅修来观心,来参悟自性;最终,嘿嘿,机缘和合之际,就会打破法理文字以及种种习气的执着,在一刹那间,见到本来面目,也就是本来心体——这才是见性,初步的见性。
见性之后,才有了初步降伏习气的力量,才可以在境界当中去磨练身心。同时,还应当依据经论进行闻思修,拓展和透彻见地。因为,最初的见性,往往是比较狭窄的,不够宽广,咱必须接受佛祖经论的进一步引导,让自己的见性充分融入法身。这就是悟后的实修实证,禅宗,叫做“牧牛行”。当然,见性之后,完全可以一边弘法,一边修行,那就是《圆觉经》所说的“如幻三摩提”法门了。
在藏传佛教当中,把最初的见性,叫做道光明(或者:子光明);咱本有的如来法身,叫做基光明(或者:母光明);最终,通过见道以后的修道,将来,当道光明完全融入了基光明,也就是子光明完全融入了母光明的时候,那也叫做“子母光明会”,那,就将是咱成佛之时。
到那时,达摩大师告诉咱,咱会发现:
道本圆成,不用修证。道非声色,微妙难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说也。唯有如来能知,余人天等类,都不觉知。
“道体,本来就是圆满成就的,本来不需要任何修证。”
“所谓的道,不属于声音、色相等等外尘,它无形质,所以极其微妙,难以见到。”
“见道的人,就如同一个人喝水的时候,水的冷暖、味道等等感受,只有他自己知道,而没有办法准确地说给别人听。”
“这个道,只有如来能够知晓,其余人类、天神等等,都尚未觉知。”
哎,所谓的“道本圆成,不用修证”,是说啊,道体本身如此,本来是圆满成就的,并不因为修,而成“道”;也不因为证,而得“道”。但是,咱大家还需不需要修行呢?
——毫无疑问,需要。
——那咱修啥呢?不会白修了吧?
——嘿嘿,恭喜您!答对了一半。最终啊,当咱大家圆成佛道之时,咱会发现,一切修行,犹如幻化,以幻修幻而已;幻化灭尽了,才发现一切都是如如不动心,一切都是清净法身,本来如此,实无可修,实无可证。就修行行为来说,它是如幻的,是生灭法,所以,可以叫做白修了;但是,就修行效果来说,哎,以前咱认假作真,整日里分别执着,造作不停,真是烦恼不堪呀!现在呢,当下明了,一切无非实相,不加造作,本然天成,到处都是本来的大自在呀。所以,也可以说,没有白修。
所谓的“不可向人说也”,意思是没有办法,准确地说给别人听。哎,比如说,我请您喝一杯水,一杯用花椒、大料、芝麻、桂皮,等等,还有几十种调料,秘方浸润出来的特殊水,款待您这位贵客。
哎,您尝了一口,做了一个极其丰富夸张的表情。别人问您,这水啥味道呀?您呢,实在说不清,只好把杯子推给人家,哎,让人家尝尝。
一杯水的味道,尚且如此,尚且没法准确地表达出来,更何况是不可思议的如如自性,也就是道体呢!即便是佛陀,也没有办法把它直接呈现给咱大家呀。哎,要是能够如此的话,呵呵,那就太好咧。以佛陀的大慈大悲,那就无私地给咱一呈现,哎,咱大家一下子都成佛了。一切众生,也是如此,一下子都成佛了,那咋还会有生死…
《达摩大师《血脉论》浅读 之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