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達摩大師《血脈論》淺讀 之十二▪P2

  ..續本文上一頁微與深奧的,沒辦法用語言說明白;佛典經教,都是文字語言,又憑啥能夠到達“道”本身呢。”

  

“只要能夠見本性,就算一個字都不認識,也沒關系。”

  

哎,所謂的“至道”,就是指道體本身,也就是究竟的覺悟之道。所謂的“不可話會”,就是難以言诠,無法用語言文字來表達啊。爲啥呢?因爲呀,語言文字是思維心的産物;而道呢?則是本來心,及其妙用,遠比思維心要精妙微細呀。

  

所以,就好比,用大孔漁網,捕不了小魚一樣,用語言文字,並不能夠准確地诠釋道本身。但是,在咱娑婆世界來說,沒有更好的辦法了,要傳道,還是需要運用語言文字。只不過,咱要明白,文字本身,概念本身,不能夠代表道;而是呢?嘿嘿,咱必須要學會“以文會道”。那就是說,咱學習佛經祖論,必須要“以文會義”,哎,需要先明白其法義;然後,讓咱自己的心,跟隨著法義運轉觀察;嘿嘿,最終呢?咱會欣慰地發現,咱大家的心,隨著經文妙法之運轉,而到達了道,成爲了道,回歸了道。

  

——倘若能夠如此的話,就算自己不認識字,聽別人念經,聽別人說法,哎,只要聽進去了,也可以見性,也可以悟道啊。所以,達摩大師說:“但見本性,一字不識亦得”。這正是聖人無虛言,最終,應驗在了六祖惠能大師的身上。而且,六祖大師的如此示現,對于咱泱泱文明大國,不啻于一劑良藥,就是告訴咱大家,學法要會義,會義才能夠達心,心,本來是道呀。

  

達摩大師繼續給咱解說達心之道:

  

見性即是佛,聖體本來清淨,無有雜穢。所有言說,皆是聖人從心起用。用體本來空,名言猶不及,十二部經憑何得及。

  

“如果見性,那就是佛;心性聖體本來清淨,其中,本沒有任何雜思汙穢。”

  

“所有的經論言說,都是聖者們,從心體當中發起的妙用。”

  

“發起妙用的那個心體,本來就是了不可得,空而無相;文字語言本身尚且無法到達那裏,叁藏十二部經典,又憑啥到達得了呢。”

  

哎,所謂的“聖體”,就是指咱的本來心之心體。不過,這也是方便之說,因爲,所謂的心體,它不屬于有和無,沒有確定內涵,它空而不斷滅,也就不會被染汙,因此叫做“本來清淨”。所謂的“雜穢”,是相對于“本來清淨”而言的,咱的心體本是純淨無暇,如淨水;它無暇而具有隨緣覺知和起念的能力,如淨水可以反照景物,也可以隨風而興起波瀾。

  

——最奇妙的是,咱的心體,無論如何地覺知和起念,哪怕是如此折騰了一輩子,折騰了無量劫,嘿嘿,心體依然如故,絲毫也不會被覺知和念頭所破壞。就猶如呢,淨水無論如何地興起波瀾,淨水還是淨水,絲毫也不曾染汙呀。

  

——各位兄弟姐妹,咱那個不會被念頭所破壞的心體,就是本來心,就是法身如來,請您找到它,認識它,明了它,回歸它,一切就OK了。修行,就是如此地簡單。

  

問題是,所有的語言文字,都是屬于思維心的産物,通過它們,並不能夠直接契入咱的清淨心體。所謂清淨,就是指超越念頭,也叫無念;而所謂染汙呢?就是指心念擾動,有念頭就有擾動,就有虛妄分別,哎,那就叫做“雜穢”。

  

“雜穢”之心,也就是念頭擾動之心,用它無法契入心體。猶如,波瀾起伏之水,雖然本來是淨水,卻無法到達淨水的本然澄澈,通透明照之淨性;因爲擾動的緣故,淨水,不見了淨性,失去了如同明鏡一般的明照啊。

  

——那該咋辦呢?咱該咋通過經論文字,而到達本來心體呢?

  

也不難,因爲,一切經論文字,都是佛祖聖者們從其心體當中,所發起的思維妙用,而形成了佛經祖論。那麼,咱大家逆水尋源,通過對于經論的聞思修,讓咱的心,按照經論那樣去思維觀察,久而久之,一旦,咱的心境與經文相吻合了,哎,那就是說,咱那一刻的心,和佛祖那一刻的心,完全一致了呀!哎,就在此時,不就是心心相印了嘛!與佛祖心心相印之心,不就是佛心嘛,不就是本來心體嘛。

  

就這麼簡單,雖說心體本來無形,空而無相,不是語言文字所能夠到達的,但是,會運用經論文字,進行聞思修的人,嘿嘿,就能夠如此簡單地借助于文字,而引導自己的心,逐漸與佛祖心心相印,最終,到達本來佛心。

  

——必須告訴大家,這是需要長期反複實踐的,不是朝夕之功。因爲,咱大家在生死輪回裏面,攀緣分別慣了,要想轉回頭來,接受佛祖經論的引導,而回歸本來佛心,嘿嘿,那慣性,那雜亂習氣,那胡思亂想,那無端的執著,那男歡女愛,那美食和珍寶,等等,啥都來了。

  

——該來的,請它們都來吧,不要緊。

  

——哎,咱就學那海燕,就讓煩惱習氣的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隨著各種習氣的泛濫,咱呢,就是堅持靜坐聞思修,踏實地觀察思維,接受經論的引導。哎,您會發現,自己是在慢慢的進步當中,這就是福慧資糧的積累過程,這就是量變。沒有長期聞思修的量變,就不可能有將來明心見性的質變。實際上,就連開悟,也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

  

哎,在聞思修的覺悟之路上面,大約是這樣的:從小悟,得法喜;小悟次數多了,變成大悟,開發般若智慧,通達一切法義道理,還屬于解悟,不是證悟;大悟之後,不要拘泥于經論文字,不要拘泥于法理,應當結合禅修來觀心,來參悟自性;最終,嘿嘿,機緣和合之際,就會打破法理文字以及種種習氣的執著,在一刹那間,見到本來面目,也就是本來心體——這才是見性,初步的見性。

  

見性之後,才有了初步降伏習氣的力量,才可以在境界當中去磨練身心。同時,還應當依據經論進行聞思修,拓展和透徹見地。因爲,最初的見性,往往是比較狹窄的,不夠寬廣,咱必須接受佛祖經論的進一步引導,讓自己的見性充分融入法身。這就是悟後的實修實證,禅宗,叫做“牧牛行”。當然,見性之後,完全可以一邊弘法,一邊修行,那就是《圓覺經》所說的“如幻叁摩提”法門了。

  

在藏傳佛教當中,把最初的見性,叫做道光明(或者:子光明);咱本有的如來法身,叫做基光明(或者:母光明);最終,通過見道以後的修道,將來,當道光明完全融入了基光明,也就是子光明完全融入了母光明的時候,那也叫做“子母光明會”,那,就將是咱成佛之時。

  

到那時,達摩大師告訴咱,咱會發現:

  

道本圓成,不用修證。道非聲色,微妙難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說也。唯有如來能知,余人天等類,都不覺知。

  

“道體,本來就是圓滿成就的,本來不需要任何修證。”

  

“所謂的道,不屬于聲音、色相等等外塵,它無形質,所以極其微妙,難以見到。”

  

“見道的人,就如同一個人喝水的時候,水的冷暖、味道等等感受,只有他自己知道,而沒有辦法准確地說給別人聽。”

  

“這個道,只有如來能夠知曉,其余人類、天神等等,都尚未覺知。”

  

哎,所謂的“道本圓成,不用修證”,是說啊,道體本身如此,本來是圓滿成就的,並不因爲修,而成“道”;也不因爲證,而得“道”。但是,咱大家還需不需要修行呢?

  

——毫無疑問,需要。

  

——那咱修啥呢?不會白修了吧?

  

——嘿嘿,恭喜您!答對了一半。最終啊,當咱大家圓成佛道之時,咱會發現,一切修行,猶如幻化,以幻修幻而已;幻化滅盡了,才發現一切都是如如不動心,一切都是清淨法身,本來如此,實無可修,實無可證。就修行行爲來說,它是如幻的,是生滅法,所以,可以叫做白修了;但是,就修行效果來說,哎,以前咱認假作真,整日裏分別執著,造作不停,真是煩惱不堪呀!現在呢,當下明了,一切無非實相,不加造作,本然天成,到處都是本來的大自在呀。所以,也可以說,沒有白修。

  

所謂的“不可向人說也”,意思是沒有辦法,准確地說給別人聽。哎,比如說,我請您喝一杯水,一杯用花椒、大料、芝麻、桂皮,等等,還有幾十種調料,秘方浸潤出來的特殊水,款待您這位貴客。

  

哎,您嘗了一口,做了一個極其豐富誇張的表情。別人問您,這水啥味道呀?您呢,實在說不清,只好把杯子推給人家,哎,讓人家嘗嘗。

  

一杯水的味道,尚且如此,尚且沒法准確地表達出來,更何況是不可思議的如如自性,也就是道體呢!即便是佛陀,也沒有辦法把它直接呈現給咱大家呀。哎,要是能夠如此的話,呵呵,那就太好咧。以佛陀的大慈大悲,那就無私地給咱一呈現,哎,咱大家一下子都成佛了。一切衆生,也是如此,一下子都成佛了,那咋還會有生死…

《達摩大師《血脈論》淺讀 之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