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裏念,不用刻意,既不會停,也不會累。如是佛音繞心,數月不絕,這是典型的“持名念佛叁昧”,從此就得了禅定,然後才去受戒,受了戒以後,獨自住山禅修,獲得了少有的成就,超越了睡眠,日夜坐禅,常在叁昧。後來到臺灣去弘法,被譽爲臺灣第一高僧,其證量,不可思議。
各位兄弟姐妹,對比廣欽老和尚的境遇,嘿嘿,物質上,您還覺得自己貧窮嗎?或許您會說:哎呀,他沒有家人孩子,我有拖累呀!我要是沒拖累的話,也出家修行去了。
——嘿嘿,您呀,要是沒有拖累的話,估計,您多半會給自己再找個拖累;就算您出家了,嘿嘿,估計,多半也是一個混日子的和尚,就和那幫經忏鬼子們,差不了多少。爲啥呢?因爲,您作爲一個成年人,不知道爲自己創造修行空間,也缺乏這樣的智慧,反而充滿了抱怨;其實,不是做不到,而是內心裏,根本就舍不得那些世間享受啊。
要是真能夠放得下的話,民國時期,還有很多活生生的例子,弘一大師、慈舟老法師、倓虛大師、能海上師、清定上師,等等,都是半路出家,都是叁十幾歲以後,放下了家庭和孩子,而出家修行的,成就都不同凡響啊。
其中,倓虛大師出家的時候,已經四十叁歲,有五個孩子,都還沒有成年,狠狠心,以居士身出家修行去了,成長爲一位了不起的大法師。對于中國北方佛教的傳播,以及香港佛教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自從在谛閑大師門下,禅七當中了悟以後,一直堅持講經說法,直到晚年,直到八十九歲那年,臨終前不久,預知時至,于是停講,安頓身後事。臨走的時候,氣力已經衰弱,命令弟子們把自己扶起來,結好跏趺坐,靜坐著就走了。之前,多次告訴弟子們,自己的生死,自己做得主,與閻王小鬼無關。
當年,一九六叁年吧,倓虛大師圓寂,驚動了整個香港,當時的香港政府首次派官員前往吊唁,開港府吊唁僧人之先河,極爲尊重。荼毗(即火化)以後,得五色舍利子四千多粒,大衆爭相供養。尤爲奇絕的是,據記載,港府的一位官員,是英國人,聽說舍利子砸不壞,非要做實驗,于是,用大鐵錘,把倓虛大師的舍利子,放在鐵板上面砸,結果呢?嘿嘿,鐵板凹下去一個小坑,舍利子,沒事兒,驚得那位老外直吐舌頭。這件事,當時有不少旁觀者,也有資料在網上,前幾年我上網看見的。似乎,淨空法師也提到過這件事兒,不過,他把倓虛大師舍利子的數量記錯了,他說是幾百顆,實際上,是叁、四千顆。
所以呀,真想出家修行的人,就算是四十歲,或者五十歲,也不晚。就特殊例子來說,四川的昌臻老法師,七十五歲才奉師命(其師是離欲禅師,得道高僧)出家,也成就了了不起的修行。那些,總是喊著想出家修行,又成天只會東南西北抱怨的人,嘿嘿,多對比一下吧。
另外,所謂的貧困,只是咱的表面現象,物質上的貧困,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認識不到自家本有的珍寶,而自認貧困,那就真地可憐了。所以,達摩大師說道:
貧窮困苦皆從妄想生,若了是心,遞相勸勉,但無作而作,即入如來知見。
“所謂的貧窮困苦,都是從自己的妄想産生的,如果能夠明了這個當下之心,才知道自己本來就有無盡的寶藏;于是,應當把這個見性成佛的妙法,相互轉告,相互勸慰和勉勵,只要在見性之後,放下一切造作追求,隨遇而安,隨時明了自性,就會逐漸契入如來知見,實證法身。”
哎,所謂的貧窮困苦,是生活現象,是人生的境遇,也是因果業力的顯現。反之亦然,所謂的富貴榮華,也是生活現象,也是人生的境遇,也是因果業力的顯現啊。過去世,咱用妄想心造作了惡業,今生就用妄想心來承受惡果,比如貧窮困苦,比如疾病,比如事業和生活不順利,等等。
但是呢?嘿嘿,咱必須要知道,有一個東西,它不會隨著生活而貧窮困苦,也不會隨著生活而富貴榮華,它如如不動,而具有不會枯竭的種種妙功德,那,就是咱的本來心,咱的法身聖體,它遠遠超越妄想心,所以,也不會被妄想心造下的業力所主宰。正如永嘉大師《證道歌》所說:
“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
貧則身常批縷褐,道即心藏無價珍。
無價珍,用無盡,利物應機終不吝;
叁身四智體中圓,八解六通心地印。”
如果,咱大家能夠明了本來心,“若了是心”的話,就會超越貧窮困苦的不良心境,超越一切不順利的不良心境,從而安然于種種生活境遇,走上自在解脫的修行之路。因此,學佛的第一步,就是要去明了本來心,亦如六祖大師所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呀。關于如何明了本來心,前文,達摩大師已經講得太清楚了,無需贅述。
在明了本來心之後呢,有一點很重要,千萬不可“吝啬于法”,即所謂的“吝法”,因爲,此本來心妙法,人人本有,各各不無,並不是某些人的專利。一旦咱大家明心見性之後,就應該隨緣地勸勉周圍的人們,鼓勵他們也去明心見性,也去了脫虛妄的生死輪回之苦。這,就叫做同體大悲。
——因爲深知,此本來心,咱與一切衆生不二,與叁世諸佛不二,所以,悲憫一切衆生的虛妄之苦,向往叁世諸佛的自在圓滿。爲此而發願行菩薩道,乃至于在無量劫當中行菩薩道,這就是菩提心,是勝義的菩提心。因爲,已然見性,不會再執著于我相、人相、衆生相和壽命相的緣故,甚至,也不會再執著于佛相和解脫相的緣故啊。
那麼,在見性之後,如何進一步修行,才能夠契入如來法身呢?
對此,達摩大師說得明白:“但無作而作,即入如來知見。”就是說,既然已經見到了本性的不生不滅,已經明白本來心當中根本沒有造作,就是法身。于是,只要順應著法身本來的無造作,“隨緣了舊業,莫造新殃”,衣、食、住、行,不牽挂于心;行、住、坐、臥,不向任何境界攀緣,只是安然于如如不動心。像這樣修行,達摩大師告訴咱,嘿嘿,就會慢慢地契入如來知見,證入如來法身呀。
《達摩大師《血脈論》淺讀 之十叁》全文閱讀結束。